劉亭
信息化與工業4.0
劉亭
工業制造的基本出路就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也即信息化帶動的工業化
對信息化地位和作用的理性認識,早在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我們就試圖將其與我國一直進行的傳統工業化結合起來,表述為“信息化帶動的”新型工業化。十年之后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我們又將其與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并列,冠之以我國的“四化同步發展”戰略。但就其在我國發展實踐中的實質性轉機,還是近年來隨著BAT的迅速崛起、尤其是阿里巴巴震撼全球的迄今最大一宗IPO案的成功、所標志的信息化技術在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當代信息技術或者可以歸結為一個簡單的加法式:互聯網+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當它們隨著自身的日益成熟而被人們普遍使用之時,我們說人類社會正在被迅速地信息化。
如何認識信息化的內涵,我有一個“四化歸一說”。一是實體虛擬化。這是說人類社會所有實體性的活動,在改變原有世界物理形態的同時,也一定會在虛擬形態上同步產生大量的活動信息。二是信息數網化。這是指信息表達和傳輸的數字化和網絡化。信息不歸為數據,現代信息技術就無從高效能地對其進行記錄、識別、儲存,乃至處理和加以利用。三是技術泛在化。這是說信息技術基于應用的無所不在和無所不能。它就像“水銀瀉地”,能對國民經濟乃至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無孔不入”,然后“滲透融合”、“帶動轉化”。四是應用分享化。這是指信息化重在應用以后,和傳統市場經濟思維的大不同。不是獨占鰲頭、惡性競爭、進退殺伐、成王敗寇,而是盡可免費、力推共享、兼收并蓄、互利共贏。越免費應用,才越有自己的“地盤”;越開放分享,才越是“天下誰人不識君”!
基于上述信息化的把握,我們理解當下流行的“工業4.0”或謂網絡智能制造,就一點兒也不困難了。
18世紀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創造了工業革命的“蒸汽時代”,那是工業1.0版。20世紀初的工業革命將人類帶入了大量生產的“電氣時代”,那是工業2.0版。20世紀中期計算機的發明、可編程控制器的應用使機器不僅延伸了人的體力,而且擴展了人的腦力,開創了數字控制機器的新時代,這是工業3.0版。
進入21世紀,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術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形成巨大的產能和市場,將使整個工業生產體系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水平,推動又一場新的工業革命蓬勃興起。德國技術科學院(ACDTECH)等機構聯合提出“第四代工業-industry4.0”戰略規劃。這是工業4.0版,其核心是物理(實體)和信息(虛擬)系統的深度融合。
當代的市場競爭已充分表明,缺乏和少有信息比特含量的實體產品,盡管在物質原子層面上如何如何“富有”,但在賣價上只能是“地攤貨”。蘋果公司在美國本土設計、在世界各國制造的iphone和ipad的售價里,1/3是物質原子,2/3是信息比特,比特的增值力使蘋果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公司(最新市值突破7000億美金),而各地的代工企業出的是牛馬力,掙的卻是“血汗錢”。
事實證明:任何產品的突破性創新和盈利能力都是物質原子和信息比特“聯姻”的產物,是具有“人-機”、“物-物”相互通信能力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yber Physics System,CPS)。工業4.0版的智能化工廠,將由實體的物理系統和虛擬的信息系統組成,可謂信息物理生產系統(Cyber Physics Production System,CPPS)。其間兩者的關系,信息系統是物理系統的“靈魂”,物理系統是信息系統的“肉身”,如果不太恰當地引用孔夫子的話來說,就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30年河東,30年河西。中國靠廉價的土地、資源、勞動力和環境,從而實現低成本擴張發展、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了,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新常態下,“辦個企業就不倒”,“人人都能賺快錢”的“好日子”也都到頭了,今后只能靠扎扎實實的內功和與時俱進的創新,才能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并發展壯大。工業制造的基本出路就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也即信息化帶動的工業化,或謂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或謂網絡信息技術在工業制造領域的廣泛應用。深刻認識“四化歸一”的信息化真諦,主動迎接工業4.0的轉型升級挑戰,擁抱變化、跟進時代的企業將會贏取未來,無往而不勝!

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學術委副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