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紅
摘 要:依據發文量和被引量兩個計量指標,運用綜合指數法測評《出版科學》近十年(2004-2013)的核心著者。
關鍵詞:綜合指數法;核心著者;出版科學
在期刊的存在與發展過程中,每個作者對它的貢獻是非均勻的,其中總有一些作者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被稱之為核心著者。他們的論著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要明顯高出其他作者。他們建樹越多,學術造詣越高,他們的論著在量的方面就愈豐富,質的方面愈易引起學術界的反響和承認,表現在文獻計量學的統計媒體方面,便是其論著有較大的絕對量和較高的被引用頻次。本文基于這種原理,用作者發文量和被引量兩個指標組成評價指標體系測評《出版科學》近十年(2004-2013)的核心著者。
一、數據源與測評方法
1.數據源
筆者選取中國期刊網的期刊全文數據庫作為數據源。
2.測評方法
使用一種十分簡易的方法——綜合指數法。該法包括計算指標均值、折算指數和加權綜合指數,對參評對象進行排序和評價等四個步驟,計算公式如下:
①xj+=■■xij(指標正均值)和xj-=■■xij(指標負均值)
②kij=■×100(xij>0的折算指數)或kij=■×100(xij<0的折算指數)
③ki=■wjkij(加權綜合指數)
其中xij為第i個對象第j項指標值,nj+為第j項指標取正值的對象個數,nj-為第j項指標取負值的對象個數j=1,2,…,p,i=1,2,…,n,n為評價對象個數,p為指標個數。
綜合指數表明,不同計量單位的兩個或多個指標的綜合水平,值大者為佳,最大者則為最優。本文正是基于綜合指數法這樣的原理,依據發文量和被引量計算各著者的綜合指數值,并排出他(她)們的名次,從而評選出核心著者。
二、確定《出版科學》的核心著者
1.確定核心著者候選人
首先,從中國期刊網的期刊全文數據庫中統計出2004-2013年間在《出版科學》上發表的文章及其被引量和相關作者(調查對象只限于第一作者及學術性文章),共計發文有1497篇,最高產的作者是羅紫初,17篇,然后依據普賴斯定律:(N≌0.749(■)(其中ηmax為最高產作者的論文數)確定核心著者候選人。根據統計數據,可知《出版科學》近十年的核心著者候選人共有87位,將這些候選人的發文量和被引量列于表1中。
表1 核心著者候選人評價指標
■
注:限于篇幅,表中僅列87位候選人的一部分。如讀者需要全部的數據,可向作者直接索取。
2.計算候選人的發文量及被引量的折算指數
具體計算過程如下(以第一位候選人羅紫初的發文量和被引量的折算指數的求取過程為例):
k11=■×100=(17/(409/87))*100=357.45
k12=■×100=(22/(1066/87))*100=177.48
以此類推,可求得所有候選人的發文量折算指數及被引量的折算指數。
3.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值
根據業界專家們的評定,本文將發文量和被引量權重值分別定為0.5和0.5。
4.計算每位候選人的加權綜合指數
具體計算過程如下(以第一位候選人羅紫初的加權綜合指數k1的求取過程為例):
k1=0.5*k11+0.5*k12=0.5*357.45+0.5*177.48=267.47
以此類推,可求得所有候選人的加權綜合指數,將它們按大小排序。
5.確定核心著者
選取加權綜合指數值在100以上的著者作為核心著者,列于表2中,共有29人,約占候選人人數的33.33%。
表2 核心著者加權綜合指數序
■
三、結論
總結上述的研究分析,可知:
1.《出版科學》核心著者共有29名
在2004-2013年間,《出版科學》發文量為1497篇(其中不包括消息、動態之類的非學術性文章),其中由核心著者完成的為212篇,核心著者為29名。
2.《出版科學》的核心著者的素質高
高等院校和雜志社(期刊編輯部)是編輯出版學人才濟濟的地方,其人員有著很高的理論研究水平和實踐工作能力,是一個素質很高的群體,而《出版科學》的核心著者75.86%(22名)就是來自這樣的群體。正是這樣一些著者刊登了許多反映出版編輯學的發展前沿、新理論、新問題、新觀點、新思維、新角度和新內容,且文風樸實、起點高、準確鮮明、理論與實際結合的,頗具真知灼見的文章,使得《出版科學》的整體質量得到了根本保證。
3.《出版科學》的核心著者有一些是知名度很高的專家學者
在表2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都是在業界有很高知名度的大家,或是高校的教授,或是出版單位的業務骨干,他們都具有非常高的學術造旨。如對出版營銷管理、數字出版和科學信息交流有著很深入的研究,并曾入選首批“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的方卿教授;會16種外文的出版家和翻譯家林穗芳編審;參與創建我國高校第一個出版學專業且被評為全國編輯出版學科專業第一位博士生導師的羅紫初教授;被美國湯姆遜出版公司出版的英文版《中國出版》一書稱其為“中國著名出版人”的周百義總編輯;曾參與策劃、組織出版了大批重點圖書,如《漢語大字典》《中國哲學史叢書》的資深出版人蔡學儉編審;還有我國出版界許多重要事件的直接領導者和重要參與者的位高權重的原新聞出版總署署長宋木文。這些大家成為核心著者,極大地提高了《出版科學》的知名度。但從另一個角度,我們也可以說,《出版科學》的高品位、高質量深深吸引了大家們的目光,令他們紛紛將高質量的稿件投往此刊物并成為其核心著者。
4.《出版科學》的核心著者并不全是“名人”
在《出版科學》的核心著者群中,出版界的晚輩和后學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真切感受到《出版科學》唯質而論的擇稿原則。因此,筆者斷定,《出版科學》之所以能夠成為一本備受廣大讀者和作者青睞的刊物,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堅持了這樣的擇稿原則。
5.《出版科學》的核心著者相當一部分來自湖北省
《出版科學》的核心著者72.41%(21名)是來自湖北省,該刊所秉承的立足本省,面向全國,為出版人搭建學術交流平臺的辦刊宗旨由此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事實上,《出版科學》創刊20年來,為全國特別是湖北省的編輯出版工作者提供了一個相對便利的展示他們科研成果的平臺,并為推進湖北省乃至全國出版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它也因此在出版界和學術界贏得了尊重和肯定,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秦壽康.綜合評價原理與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240.
[2]羅式勝.文獻計量學概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4:398.
摘 要:依據發文量和被引量兩個計量指標,運用綜合指數法測評《出版科學》近十年(2004-2013)的核心著者。
關鍵詞:綜合指數法;核心著者;出版科學
在期刊的存在與發展過程中,每個作者對它的貢獻是非均勻的,其中總有一些作者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被稱之為核心著者。他們的論著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要明顯高出其他作者。他們建樹越多,學術造詣越高,他們的論著在量的方面就愈豐富,質的方面愈易引起學術界的反響和承認,表現在文獻計量學的統計媒體方面,便是其論著有較大的絕對量和較高的被引用頻次。本文基于這種原理,用作者發文量和被引量兩個指標組成評價指標體系測評《出版科學》近十年(2004-2013)的核心著者。
一、數據源與測評方法
1.數據源
筆者選取中國期刊網的期刊全文數據庫作為數據源。
2.測評方法
使用一種十分簡易的方法——綜合指數法。該法包括計算指標均值、折算指數和加權綜合指數,對參評對象進行排序和評價等四個步驟,計算公式如下:
①xj+=■■xij(指標正均值)和xj-=■■xij(指標負均值)
②kij=■×100(xij>0的折算指數)或kij=■×100(xij<0的折算指數)
③ki=■wjkij(加權綜合指數)
其中xij為第i個對象第j項指標值,nj+為第j項指標取正值的對象個數,nj-為第j項指標取負值的對象個數j=1,2,…,p,i=1,2,…,n,n為評價對象個數,p為指標個數。
綜合指數表明,不同計量單位的兩個或多個指標的綜合水平,值大者為佳,最大者則為最優。本文正是基于綜合指數法這樣的原理,依據發文量和被引量計算各著者的綜合指數值,并排出他(她)們的名次,從而評選出核心著者。
二、確定《出版科學》的核心著者
1.確定核心著者候選人
首先,從中國期刊網的期刊全文數據庫中統計出2004-2013年間在《出版科學》上發表的文章及其被引量和相關作者(調查對象只限于第一作者及學術性文章),共計發文有1497篇,最高產的作者是羅紫初,17篇,然后依據普賴斯定律:(N≌0.749(■)(其中ηmax為最高產作者的論文數)確定核心著者候選人。根據統計數據,可知《出版科學》近十年的核心著者候選人共有87位,將這些候選人的發文量和被引量列于表1中。
表1 核心著者候選人評價指標
■
注:限于篇幅,表中僅列87位候選人的一部分。如讀者需要全部的數據,可向作者直接索取。
2.計算候選人的發文量及被引量的折算指數
具體計算過程如下(以第一位候選人羅紫初的發文量和被引量的折算指數的求取過程為例):
k11=■×100=(17/(409/87))*100=357.45
k12=■×100=(22/(1066/87))*100=177.48
以此類推,可求得所有候選人的發文量折算指數及被引量的折算指數。
3.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值
根據業界專家們的評定,本文將發文量和被引量權重值分別定為0.5和0.5。
4.計算每位候選人的加權綜合指數
具體計算過程如下(以第一位候選人羅紫初的加權綜合指數k1的求取過程為例):
k1=0.5*k11+0.5*k12=0.5*357.45+0.5*177.48=267.47
以此類推,可求得所有候選人的加權綜合指數,將它們按大小排序。
5.確定核心著者
選取加權綜合指數值在100以上的著者作為核心著者,列于表2中,共有29人,約占候選人人數的33.33%。
表2 核心著者加權綜合指數序
■
三、結論
總結上述的研究分析,可知:
1.《出版科學》核心著者共有29名
在2004-2013年間,《出版科學》發文量為1497篇(其中不包括消息、動態之類的非學術性文章),其中由核心著者完成的為212篇,核心著者為29名。
2.《出版科學》的核心著者的素質高
高等院校和雜志社(期刊編輯部)是編輯出版學人才濟濟的地方,其人員有著很高的理論研究水平和實踐工作能力,是一個素質很高的群體,而《出版科學》的核心著者75.86%(22名)就是來自這樣的群體。正是這樣一些著者刊登了許多反映出版編輯學的發展前沿、新理論、新問題、新觀點、新思維、新角度和新內容,且文風樸實、起點高、準確鮮明、理論與實際結合的,頗具真知灼見的文章,使得《出版科學》的整體質量得到了根本保證。
3.《出版科學》的核心著者有一些是知名度很高的專家學者
在表2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都是在業界有很高知名度的大家,或是高校的教授,或是出版單位的業務骨干,他們都具有非常高的學術造旨。如對出版營銷管理、數字出版和科學信息交流有著很深入的研究,并曾入選首批“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的方卿教授;會16種外文的出版家和翻譯家林穗芳編審;參與創建我國高校第一個出版學專業且被評為全國編輯出版學科專業第一位博士生導師的羅紫初教授;被美國湯姆遜出版公司出版的英文版《中國出版》一書稱其為“中國著名出版人”的周百義總編輯;曾參與策劃、組織出版了大批重點圖書,如《漢語大字典》《中國哲學史叢書》的資深出版人蔡學儉編審;還有我國出版界許多重要事件的直接領導者和重要參與者的位高權重的原新聞出版總署署長宋木文。這些大家成為核心著者,極大地提高了《出版科學》的知名度。但從另一個角度,我們也可以說,《出版科學》的高品位、高質量深深吸引了大家們的目光,令他們紛紛將高質量的稿件投往此刊物并成為其核心著者。
4.《出版科學》的核心著者并不全是“名人”
在《出版科學》的核心著者群中,出版界的晚輩和后學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真切感受到《出版科學》唯質而論的擇稿原則。因此,筆者斷定,《出版科學》之所以能夠成為一本備受廣大讀者和作者青睞的刊物,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堅持了這樣的擇稿原則。
5.《出版科學》的核心著者相當一部分來自湖北省
《出版科學》的核心著者72.41%(21名)是來自湖北省,該刊所秉承的立足本省,面向全國,為出版人搭建學術交流平臺的辦刊宗旨由此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事實上,《出版科學》創刊20年來,為全國特別是湖北省的編輯出版工作者提供了一個相對便利的展示他們科研成果的平臺,并為推進湖北省乃至全國出版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它也因此在出版界和學術界贏得了尊重和肯定,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秦壽康.綜合評價原理與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240.
[2]羅式勝.文獻計量學概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4:398.
摘 要:依據發文量和被引量兩個計量指標,運用綜合指數法測評《出版科學》近十年(2004-2013)的核心著者。
關鍵詞:綜合指數法;核心著者;出版科學
在期刊的存在與發展過程中,每個作者對它的貢獻是非均勻的,其中總有一些作者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被稱之為核心著者。他們的論著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要明顯高出其他作者。他們建樹越多,學術造詣越高,他們的論著在量的方面就愈豐富,質的方面愈易引起學術界的反響和承認,表現在文獻計量學的統計媒體方面,便是其論著有較大的絕對量和較高的被引用頻次。本文基于這種原理,用作者發文量和被引量兩個指標組成評價指標體系測評《出版科學》近十年(2004-2013)的核心著者。
一、數據源與測評方法
1.數據源
筆者選取中國期刊網的期刊全文數據庫作為數據源。
2.測評方法
使用一種十分簡易的方法——綜合指數法。該法包括計算指標均值、折算指數和加權綜合指數,對參評對象進行排序和評價等四個步驟,計算公式如下:
①xj+=■■xij(指標正均值)和xj-=■■xij(指標負均值)
②kij=■×100(xij>0的折算指數)或kij=■×100(xij<0的折算指數)
③ki=■wjkij(加權綜合指數)
其中xij為第i個對象第j項指標值,nj+為第j項指標取正值的對象個數,nj-為第j項指標取負值的對象個數j=1,2,…,p,i=1,2,…,n,n為評價對象個數,p為指標個數。
綜合指數表明,不同計量單位的兩個或多個指標的綜合水平,值大者為佳,最大者則為最優。本文正是基于綜合指數法這樣的原理,依據發文量和被引量計算各著者的綜合指數值,并排出他(她)們的名次,從而評選出核心著者。
二、確定《出版科學》的核心著者
1.確定核心著者候選人
首先,從中國期刊網的期刊全文數據庫中統計出2004-2013年間在《出版科學》上發表的文章及其被引量和相關作者(調查對象只限于第一作者及學術性文章),共計發文有1497篇,最高產的作者是羅紫初,17篇,然后依據普賴斯定律:(N≌0.749(■)(其中ηmax為最高產作者的論文數)確定核心著者候選人。根據統計數據,可知《出版科學》近十年的核心著者候選人共有87位,將這些候選人的發文量和被引量列于表1中。
表1 核心著者候選人評價指標
■
注:限于篇幅,表中僅列87位候選人的一部分。如讀者需要全部的數據,可向作者直接索取。
2.計算候選人的發文量及被引量的折算指數
具體計算過程如下(以第一位候選人羅紫初的發文量和被引量的折算指數的求取過程為例):
k11=■×100=(17/(409/87))*100=357.45
k12=■×100=(22/(1066/87))*100=177.48
以此類推,可求得所有候選人的發文量折算指數及被引量的折算指數。
3.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值
根據業界專家們的評定,本文將發文量和被引量權重值分別定為0.5和0.5。
4.計算每位候選人的加權綜合指數
具體計算過程如下(以第一位候選人羅紫初的加權綜合指數k1的求取過程為例):
k1=0.5*k11+0.5*k12=0.5*357.45+0.5*177.48=267.47
以此類推,可求得所有候選人的加權綜合指數,將它們按大小排序。
5.確定核心著者
選取加權綜合指數值在100以上的著者作為核心著者,列于表2中,共有29人,約占候選人人數的33.33%。
表2 核心著者加權綜合指數序
■
三、結論
總結上述的研究分析,可知:
1.《出版科學》核心著者共有29名
在2004-2013年間,《出版科學》發文量為1497篇(其中不包括消息、動態之類的非學術性文章),其中由核心著者完成的為212篇,核心著者為29名。
2.《出版科學》的核心著者的素質高
高等院校和雜志社(期刊編輯部)是編輯出版學人才濟濟的地方,其人員有著很高的理論研究水平和實踐工作能力,是一個素質很高的群體,而《出版科學》的核心著者75.86%(22名)就是來自這樣的群體。正是這樣一些著者刊登了許多反映出版編輯學的發展前沿、新理論、新問題、新觀點、新思維、新角度和新內容,且文風樸實、起點高、準確鮮明、理論與實際結合的,頗具真知灼見的文章,使得《出版科學》的整體質量得到了根本保證。
3.《出版科學》的核心著者有一些是知名度很高的專家學者
在表2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都是在業界有很高知名度的大家,或是高校的教授,或是出版單位的業務骨干,他們都具有非常高的學術造旨。如對出版營銷管理、數字出版和科學信息交流有著很深入的研究,并曾入選首批“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的方卿教授;會16種外文的出版家和翻譯家林穗芳編審;參與創建我國高校第一個出版學專業且被評為全國編輯出版學科專業第一位博士生導師的羅紫初教授;被美國湯姆遜出版公司出版的英文版《中國出版》一書稱其為“中國著名出版人”的周百義總編輯;曾參與策劃、組織出版了大批重點圖書,如《漢語大字典》《中國哲學史叢書》的資深出版人蔡學儉編審;還有我國出版界許多重要事件的直接領導者和重要參與者的位高權重的原新聞出版總署署長宋木文。這些大家成為核心著者,極大地提高了《出版科學》的知名度。但從另一個角度,我們也可以說,《出版科學》的高品位、高質量深深吸引了大家們的目光,令他們紛紛將高質量的稿件投往此刊物并成為其核心著者。
4.《出版科學》的核心著者并不全是“名人”
在《出版科學》的核心著者群中,出版界的晚輩和后學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真切感受到《出版科學》唯質而論的擇稿原則。因此,筆者斷定,《出版科學》之所以能夠成為一本備受廣大讀者和作者青睞的刊物,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堅持了這樣的擇稿原則。
5.《出版科學》的核心著者相當一部分來自湖北省
《出版科學》的核心著者72.41%(21名)是來自湖北省,該刊所秉承的立足本省,面向全國,為出版人搭建學術交流平臺的辦刊宗旨由此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事實上,《出版科學》創刊20年來,為全國特別是湖北省的編輯出版工作者提供了一個相對便利的展示他們科研成果的平臺,并為推進湖北省乃至全國出版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它也因此在出版界和學術界贏得了尊重和肯定,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秦壽康.綜合評價原理與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240.
[2]羅式勝.文獻計量學概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4: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