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君
摘 要:藝術專業人才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是藝術教育界普遍關注的新課題。隨著各高校美術專業的不斷擴招,傳統的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時期的發展要求。在遵循提升美術專業人才的實踐能力,開拓和發展其創新能力的前提下,高校要明確提出培養高校美術專業實踐與創新型人才的原則及方法,從根本上加強對美術專業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高校美術;實踐與創新;人才培養;藝術創新
高校美術教育要始終貫徹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的教學方法,這對促進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起著重要作用,教師則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激發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及綜合素質。高校在培養專業人才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利用校內資源,掌握豐富的美術理論知識,充分激發和挖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潛能,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斷完善和創新教學體系及模式,培養專業型人才,為學生今后更好地步入社會做好規劃、打好基礎。
人們常說,“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也就是說藝術是不同人對外界的不同感知,是一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創作,是創作者在感知的基礎上進行的再創造活動。美術作為藝術的一部分,在美術作品的創作中同樣要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人們常說,每一件成功的美術作品背后都有著一段故事,或悲或喜,美術的創作者把他們的真實感受通過再加工傳遞給觀眾。因此,每一件作品都有其獨特的靈魂,這是作品的精髓所在。為此,高校美術專業教學加強了對學生實踐與創新性的培養。
一、高校美術創新人才培養的演變
在我國,藝術教育一般的教育形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師徒關系的傳授,藝術技藝和知識傳習是以師傅教授徒弟的方式延續;另一種則是對第一種關系的遞進和演變,演變為有專門的教授場所及專業教師對學生進行系統化的教學。無論教授方式如何演變,“樂教”在我國的藝術教育形態下是不變得,對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尤其是德行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學校的美術教育可以追溯到1904年清政府,那時候的中小學開設圖畫和手工課程。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人們逐漸重視對學生的形象思維和藝術感受力的培養,意識到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國為了適應全球化的人才競爭,對高校美術專業性人才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紀是一個急需創新型人才的時代,而藝術教育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藝術教育界有一個強烈的共識:藝術教育承擔著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務。
二、美術專業實踐與創新型人才培養原則
美術專業實踐與創新型人才培養教學體系的構建,是以專業人才培養為目標,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性,建立一個適合高校美術及藝術專業培養專業人才的教學體系,其構建過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充分借鑒國內外相關的成功經驗,進行多方面探討而逐步完成。在這一過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則:
1.充分重視教育主體——學生的核心地位,以學生為本的原則
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應該突出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傳授給學生新方法、新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和技術拓展能力,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呈現多元化發展。
2.將實踐性、創新性教學與傳統理論知識傳授相結合的整體性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將課程設計、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及形式等要素結合在一起,統籌兼顧,以實踐教學及創新為主線,分析相關的知識要素及技能要素,對課程進行縱向及橫向的整合,在理論與實踐中互換互補,將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滲透到傳統理論教學中,使其真正成為一個整體。
3.緊密聯系經濟社會對美術與藝術設計人才的現實需求,增強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原則
在保證基礎性教學的同時,增加綜合性及設計性教學的比例,將藝術最前沿的新知識、新內容補充到教學中,以開放的思維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4.對教學質量的各種因素進行全面質量監控的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對落實教學大綱、專業知識培養計劃及目標、教師職責考核及學生行為要求等情況進行全面監控,將質量監控貫穿于始終,以保證整個實踐與創新教學過程可以圍繞最初制定的教學目標平穩有序地推進。
三、美術專業學生實踐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途徑
1.合理調整課程,加強學生創造性能力的培養
美術專業課程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在創造性能力和專業素質方面有質的飛躍。專業課程要在基礎課程中培養學生的開拓性和創造性。就我國目前藝術設計學科所開設的專業課來看,大多數學校都是只注重對基礎技能的培養。雖然一些課程已經進行了改革,但是這些調整都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延續。這些課程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達不到預期效果的。
教師要從創造性思維和思想觀念上教育學生,與此同時,還要重視對學生專業設計能力的培養,如圖形設計、形態創意、設計管理、設計策略等方面知識的培養。在課程改革時,教師要注重我國民族文化對美術的影響,不應將西方的一些教育體制完全照搬過來。
2.配備專業導師,采用“課題制”教學模式
如果教學條件允許,可以為每個班級配備一名教學導師。通過這種導師指導的方式,學生不僅在專業知識水平方面得到了極大提升,也可以在自我生存、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等方面不斷加強。一名合格的導師可以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讓學生將知識進行合理整合、升華。另外,導師還起到一個重要作用,那就是導師可以在掌握學生的基本能力后,指導學生在專業方向的選擇和一些選修課程上做指導。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讓每個學生都成為有特長的學生,避免出現我國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統一型人才”,更加適合社會的發展。在一些課程中,導師要組織學生相互合作,培養學生具備競爭精神,使學生具備良好的組織能力和人際關系。
“課題制”教學模式是一種通過圍繞“課題”以學生為學習主體,通過教師為主導的一種“主動探索式”的教學模式。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計一個課題讓學生進行學習、實踐。在導師的幫助下,系統學習相關知識,并進行創作。這種教學模式能夠適應市場的發展,通過一些有意義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課題設置,將理論和實踐完美的結合起來,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貼近社會,避免學生成為“紙上談兵”的人才。
3.開展符合地域性的特色美術教育
藝術和文化來自于大眾,來自于百姓生活,在當今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如何將我國的傳統文化與世界文化相結合是有待人們思考的問題。在美術教學中,既要保持中華民族中華傳統的文化烙印,也要與世界的藝術文化進行良性的溝通和接觸。我國不能一味接受外來文化和藝術,而拋棄了中國傳統的文化和藝術。
中國國家地域廣闊,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造就了不同的藝術學派,這些都是我國文化的優勢。如西北的黃土畫派、東北的長白山畫派,這些都具有特色的地域性。因此,各地的高校應該結合自身的地域文化,緊跟世界的文化發展,開設具有地域性的特色美術教育。
4.學生藝術綜合性素養
學科教育是多元而復雜的,在對學生智力開發、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建立起學科間的整體性和相關性。如綜合藝術課程與教學論,這本教材就是結合了音樂、美術、戲劇、舞蹈等主要藝術門類的特征,對藝術學科的內涵進行有價值的探索和新的詮釋。新媒體藝術的產生成為對學生開展藝術綜合教育的一種新方法。新媒體藝術將現代的媒體技術與藝術有機結合在一起,體現出藝術的前衛性、交互性和參與性。通過在藝術課程中加入最新的媒體式教學,讓學生可以主動學習、敢于創新、學會思考,創立終身學習的途徑。
培養學生綜合性的素養,不是要教師違背學科的知識教學內容,而是通過先進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調查、分析、試驗、比較的能力,以達到培養專業性美術人才的目的。
5.增強校園環境建設,深入實施人才培養
目前,高校教育資源的獲得是實施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載體。高校的教育資源往往包含學校資源、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這些資源保障了學校在教育教材外擁有更廣闊的資源。高校的美術教育要充分利用這些可待開發的教育資源,如學校的廣播站、宣傳欄、圖書館等,這一類別基本屬于學校內部的資源開發和充分利用;還可以對社會資源、網絡資源、自然資源加以利用,如美術館、藝術工作室、公園等風景區,乃至各大自然景觀等。更要抓住具有地域特色的資源,將其充分補充到美術教育中去,從而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與創新性提供物質資源。
同時,在深入高校美術專業人才培養上,應該從體制上進行教育的創新和改革,在保證藝術課程及基本課程的正常展開的同時,保證學生的綜合教育質量。學校應鼓勵學生開展更多的藝術活動,提升其藝術生活水平,有利于校園文化建設;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鼓勵教師勇于帶領學生去實踐,勇于啟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加強教研科研工作,促進藝術教育健康發展,同時培養出更多的具有實踐精神和創新性技藝的專業性人才。
綜上所述,高校美術專業實踐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研究是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培養美術專業型人才所必經的教育途徑,是促進我國美術繁榮發展的不竭動力。同時,實踐與創新的培養可以激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和愛好。所謂文化創新,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改造,更是文化推陳出新的過程,這就需要學生通過實踐不斷積累,將對美術的興趣和愛好發揮到極致,從而激發學生的藝術才能。這一過程是目前高校培養專業人才的必經之路,因此,高校美術專業實踐與創新型人才培養將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更多的藝術教育者進行探討及研究,為今后高校美術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充分的理論依據及實踐教學經驗。
參考文獻:
[1]宏桃.優化課程教學體系 培養創新實踐型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11(9).
[2]劉輝,方敏.滬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模式之借鑒意義[J].文教資料,2011(8).
[3]秦敬祥.構建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高職實踐教學體系[J].現代教育科學,2010(4).
[4]范麗娟.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創新能力[J].教育前沿,2007(2):31-32.
[5]吳本剛.在美術課改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