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漫
我國鄉鎮政府債務狀況堪憂。國家審計署近日報告顯示,全國有3465個鄉鎮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債務率高于100%。在湖南一些負債嚴重的鄉鎮,政府欠條甚至被視為地方 “流通貨幣”。
究其根源,導致鄉鎮政府債務沉疴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與分稅制改革未到位有關。1994年我國分稅制改革主張財權上收、事權下放,再加上2006年為保障農民利益而正式取消農業稅,如今具體到鄉鎮一級的稅權受到了較大壓縮。而與此同時,鄉鎮政府承擔著計劃生育、社會治安、信訪、農業等繁冗的公共事務。“錢少事多”局面在客觀上加劇了鄉鎮財政入不敷出的矛盾。其二,則是財政管理松懈。從各地審計結果觀察,由于預算制度約束弱化、外部監督乏力、會計核算不規范等原因致使鄉鎮財政支出表現出盲目性與隨意性,擠占挪用專項資金、招待消費無度、投資把關不嚴、對固定資產進行賬外管理等現象較為突出,讓本就捉襟見肘的地方財政雪上加霜。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浙江省義烏、青田兩地曾分別在“鎮財市管”與“鄉財縣管”的模式下,擺脫了高負債困擾。其創新亮點就在于,一方面將鄉鎮政府的部分事權上移,由上級行政部門進行專業化、規模化供給,同時利用財政間隙資金置換銀行借款,逐年縮減負債規模。另一方面就是加強財政管理,實現所有權、核算權、使用權與管理權、監督權相分離,從源頭上對鄉鎮債務進行控制。
可見,鄉鎮政府憑借一己之力無法走出債務泥沼,其間不僅需要上級部門的積極幫助與合理規制、對債務進行逐步厘清,而且還應嚴格約束激勵機制、明確領導人員的獎懲制度、暢通民眾監督渠道。當鄉鎮干部不再為“找錢”而輾轉騰挪之時,才可能真正將目光聚焦于布局農業生產結構、挖掘現代農業潛力、提高深加工附加值等本職工作中來。一旦地方經濟得到提振,將可以拓寬稅基、反哺地方財政,這是為鄉鎮財政走向良性循環的必然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