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珍+崔文成
摘要:小兒食哮是由飲食不當,上干于肺而引起的哮喘發病,以反復發作性的喘息、氣促、胸悶或咳嗽,伴有口氣酸餿、脘脹腹滿、唇紅、苔厚、脈滑為特征。崔文成治療小兒食哮攻其所得,以平胃消食、益肺化飲、平喘定哮為法,常用平胃化飲方。
關鍵詞:兒童哮喘;食哮;平胃化飲方;名醫經驗;崔文成
中圖分類號:R27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4)10-0007-02
哮喘根據致病原因和臨床表現的不同,可分為冷哮、熱哮、痰哮、食哮、腎哮等,目前小兒食哮尤為常見。導師崔文成教授,是山東省名中醫,山東省首批中醫藥重點學科中醫兒科學學科帶頭人,首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山東中醫藥大學碩士生導師,主任醫師,從事兒科臨床、科研、教學工作30多年,治療兒童哮喘經驗豐富,用平胃化飲方治療小兒食哮收效迅速,現介紹如下。
1病因病機
哮喘是小兒時期的常見病,臨床以反復發作性的喘息、氣促、胸悶或咳嗽等癥狀為表現,常在夜間和(或)清晨發作或加劇。《證治匯補·哮病》:“哮即痰喘之久而常發者,因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有聲,發為哮病。”導師認為“膈有膠固之痰”的“膈”在呼吸道黏膜,“膠固之痰”即呼吸道黏膜的粘液異常潴留。
食哮,是以病因為名,乃“飲食厚味,痰壅氣阻所致哮吼之證”,首見于《雜病源流犀燭·咳嗽哮喘源流》。
小兒食哮是由飲食不當,上干于肺而引起的哮喘發病,以反復發作性的喘息、氣促、胸悶或咳嗽,伴有口氣酸餿、脘脹腹滿、唇紅、苔厚、脈滑為特征。
小兒食哮的病因病機主要有三個方面:
①過食生冷,津液凝聚,寒飲傷肺,甚至內伏于肺,形成夙根;飲伏于肺是肺脾腎陽虛所致。小兒肺臟嬌嫩,脾常不足,腎常虛。人體水液的正常代謝為肺脾腎三臟所司,肺為水之上源,脾胃乃水谷之海,腎主人身水液,若三臟功能失調,則致水液代謝失常,這是釀成哮喘伏痰留飲的基礎[1]。
②小兒乳食不知自節,嗜食厚味甘肥、甜膩,或家長喂食過多,致飲食過量傷脾,積痰生熱;《醫旨緒余·哮》:“有飲食厚味傷脾,不能運化而發者。脾傷則津液不得布散而生痰涎,壅塞經隧,肺氣為之不利。”《癥因脈治》:“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膏粱厚味,日積于中,太陰填塞,不能運化,下降濁惡之氣,反上干清道,則喘嘔不免矣”[2]。癥見胸滿腹痛,盜汗潮熱,晝夜發哮,聲如拽鋸等。
③小兒食入致敏物質,進食酸、甜、咸、海鮮魚蝦蟹等發物,再加之小兒稟賦體質特殊,引動內風,造成氣道壅塞,而引發哮喘。《素問·咳論》:“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飲食,此皆聚于胃,關于肺”。導師認為聚于胃,是食物受納在胃;關于肺,為發病部位在肺;“聚于胃,關于肺”可以理解為飲食不當引發哮喘。
2治療方法
導師遵循《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并治篇》:“諸病在臟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的方法,主張治療小兒食哮要“攻其所得”,即消除食哮誘因,同時兼顧疏導壅塞之氣,消除膠固之痰,應用平胃、化飲、暢氣共同達到平喘定哮的目的,提出平胃消食、益肺化飲、平喘定哮的治療方法,常用平胃化飲方:半夏10 g,蒼術10 g,厚樸3 g,陳皮5 g,蘇子10 g,焦六曲10 g,炒萊菔子10 g,生姜3 g,細辛3 g,虎杖15 g,蒲公英15 g,連翹10 g,五味子6 g,麥冬10 g,甘草3 g。
組方選用《簡要濟眾方》平胃散、益肺化飲方[3]及蒼虎麥冬甘草湯[4]加蘇子、連翹、蒲公英、焦六曲、炒萊菔子。方中君以半夏,既能平胃燥濕,又能平喘止咳化痰。臣以蒼術辛香苦溫燥濕、消積平胃;厚樸芳化苦燥,行氣化濕、消積除滿、下氣平喘;蘇子降氣化痰止咳;陳皮理氣和胃、燥濕醒脾;焦六曲、炒萊菔子消食和胃、降氣化痰;生姜辛散溫通、散寒化飲、下氣消食;細辛通達內外,平喘定哮,內起腎陽以益肺化飲、外助生姜以散風寒。佐以五味子酸溫收斂、止咳平喘,又可防姜、辛耗散肺氣,若單獨應用,有礙發散表寒,若與生姜、細辛合用,三味藥相配,則一散一收,一開一闔,收中有散,散中有收,收散相伍,相反相成,邪去而正不傷[3];虎杖微苦微寒,化痰止咳,且能導滯清腸;蒲公英、連翹清食積之熱;麥冬甘微苦微寒,養陰潤肺,益胃生津,以防陰傷。使以甘草調藥解毒。諸藥合用,共奏平胃消食、益肺化飲、平喘定哮之功。
3病案舉例
孟某,男,8歲,2014年02月24日初診。反復喘憋1年,伴咳嗽5 d。5天前飽食汗出受風,出現喘憋、咳嗽,流清涕,自服小兒肺熱咳喘顆粒、清開靈顆粒等藥物,未見明顯好轉。現仍喘憋,夜間不能平臥,晨起咳嗽較重,有痰不易咯吐,流清涕,偶有噴嚏,咽痛咽癢,腹滿腹脹。查:T 367℃,咽部充血,扁桃體Ⅱ度腫大,雙肺聞及散在哮鳴音,心率90次/分,腹部無壓痛及反跳痛,腹部叩診可聞及鼓音,舌紅苔黃厚膩,脈浮數。血常規示:白細胞1368×109∕L,中性粒細胞比率6732%,淋巴細胞比率2137%。胸片示:雙肺紋理增多。
中醫診斷為哮喘,證屬食哮。西醫診斷為哮喘發作期。治以平胃化飲,藥用蒼術10 g,厚樸3 g,陳皮6 g,甘草3 g,生姜3 g,細辛3 g,半夏10 g,五味子6 g,麥冬10 g,連翹10 g,虎杖15 g,蘇子10 g,蒲公英15 g,焦六曲10 g,炒萊菔子10 g,取配方顆粒3劑,每日1劑,用溫水沖至50 mL,分5次溫服,每次10 mL,每2 h服用1次,服后多飲溫水或米湯,令微汗出。囑患兒多食蔬菜,忌生冷辛辣發物。27日復診,流涕及噴嚏癥狀消失,咳嗽及喘憋較前明顯減輕,寐安,苔黃微厚。上方去蘇子、陳皮、生姜,繼服3劑。
三診時患兒癥狀消失。囑患兒早睡早起,鍛煉身體,從小量開始,耐受為度,循序漸進,增強體質。
參考文獻:
[1]汪受傳中醫兒科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75-76
[2]秦景明癥因脈治[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2006:159-160
[3]崔文成,鄭三霞,萬小莘益肺化飲顆粒治療兒童咳嗽變異性哮喘理論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1,03(03):222-224
[4]張靜,陳榮才崔文成蒼虎麥冬甘草湯驗案三則[J].中醫兒科雜志,2010,06(05):7-8
(收稿日期:2014-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