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嵩 劉玉龍 馬居里
關鍵詞:過敏性紫癜性腎炎;中醫辨證論治;經驗;馬居里
中圖分類號:R554+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4)10-0010-03
過敏性紫癜性腎炎是由于含有IgA的免疫復合物沉積于腎臟的毛細血管壁引起的血管炎癥反應[1]。目前對于本病的病因研究尚不明確。本病多見于小兒。并且近年來研究表明,年長的兒童以及成人中發病預后相對較差。單純西醫治療療效欠佳。目前中醫藥治療過敏性紫癜性腎炎已經得到了重視及肯定。馬居里教授是陜西省名老中醫,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陜西中醫學院腎病科學科帶頭人。從事中西醫結合腎臟病的臨床診斷與治療三十載,學驗俱豐。尤其在過敏性紫癜性腎炎的治療中,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筆者有幸跟隨老師學習,特在此將馬老師臨證治療經驗擷其精要,以便于推廣和更好的服務廣大患者。
1本病病因病機的認識
在祖國醫學文獻中并無“過敏性紫癜性腎炎”這一病名。中醫根據其臨床表現將其歸納為“葡萄疫”、“肌衄”、“尿濁”、“血尿”的范疇。《醫宗金鑒·失血總括中》指出:“皮膚出血為肌衄。”《外科正宗·葡萄疫》對于本病的臨床特點進行了描述:“葡萄疫,其患者多為小兒,感受四時不正之氣、郁于皮膚不散,結成大小青紫斑點,色若葡萄,……邪毒傳胃,牙根出血,久則虛人,斑漸方退。”
馬居里教授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指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素體本虛、感受外邪、飲食不節三方面。本病初期患者多由感受外邪之氣所致,另本病患者多為小兒,小兒稚陰、稚陽之體,衛表不固,極易感受外邪;邪氣入里化為實火,灼傷血絡,故出現皮膚紫斑,行于關節處,則出現關節疼痛,熱邪灼傷尿路則出現血尿;熱邪極易傷陰耗血,進一步發展,熱邪傷陰日久,陰液虧虛,則虛熱內生,虛熱內生,則出現陰虛火旺之象;病情持續進展,反復發作,造成中焦脾胃功能受損,脾主統血,脾居于中,中氣虧虛,統攝無力,血溢于肌腠;脾失輸布,則出現水腫;《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道:“陽氣根于陰,陰氣根于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熱邪久則傷陰,陰虧必然導致陽氣的虛損,尤其腎中元陽虧虛,導致腎失開闔,精微物質大量丟失,出現大量蛋白尿,腎陽虧耗,則氣化無力,則小便不通,出現嚴重的水腫,甚至少尿。在疾病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中,火熱之邪始終貫穿于疾病的始末,《景岳全書·血證》說:“蓋血動者多由于火,火盛則逼血妄行。”而外感或飲食不節感受的六淫之邪氣,也皆可化火,正所謂“六氣皆可火化”之理。本病西醫多認為屬于小血管炎癥,長期的炎癥介質浸潤,導致肢體疼痛,免疫復合物沉積于腎,引起血尿以及蛋白尿;另本病反復發作,病情纏綿難愈。因此中醫辨證認為此種病理變化與中醫“瘀血”,“濕熱”相類似,馬老師認為本病的演變過程中“瘀血”與“濕熱”是其重要的病理產物。
2分型證治
馬老師在治療本病時,將辨證論治與分期論治相結合,先辨虛實,再辨證型。初期多以清熱、滋陰、涼血為法;中后期多以補氣健脾,滋腎溫陽為法;以下是具體用藥。
21血熱妄行證證見:惡寒發熱,紫色斑點或斑塊,顏色鮮紅或紫紅,或伴有血尿,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或浮數。治則: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方用:犀角地黃湯合過敏煎加減;水牛角15 g(先煎)、生地12 g,丹皮10 g,赤芍10 g,連翹10 g,小薊10 g,白茅根15 g,土茯苓15 g,車前子12 g(包煎)、防風10 g,銀柴胡10 g,烏梅10 g。
馬老師指出本證多屬疾病初期,感受外感邪氣所發,表里俱熱,故全身皆為熱毒彌漫,熱毒蘊結,迫血妄行是發病的關鍵。故治療此證應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解表為法。正所謂“不清其熱則血不寧,不散其血則瘀不消。”故采用犀角地黃湯為主方,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為主方,起到涼血散瘀,清熱解毒之功效;連翹、防風,為清熱解毒之品,另兼以解表;小薊、白茅根涼血止血;土茯苓、車前子清利濕熱,給熱邪通路,從小便而出;過敏煎是馬老師臨床常用的經驗方,方中銀柴胡、防風、烏梅、蟬蛻等藥味平和,治療過敏性疾病功效顯著。馬老師習慣于在本期配伍此方,一則可以滋陰退熱,疏風解表;二可抗炎抗過敏之功效;腹痛可將赤芍換用白芍并加重藥量,起到緩急止痛功效;關節痛加用木瓜、桑寄生、懷牛膝舒筋和絡止痛。
22陰虛火旺證證見:患者斑疹顏色淺淡,潮熱盜汗,煩躁失眠,五心煩熱,口干咽干,斑疹顏色淡紅,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則:滋陰清熱,涼血止血方藥:知柏地黃湯合二至丸加減;知母10 g,黃柏10 g,生地12 g,山萸肉10 g,丹皮10 g,茯苓15 g,女貞子15 g,旱蓮草15 g,丹參20 g,生龍骨20 g,牛膝12 g,劉寄奴10 g。
本證屬于病程日久,遷延不愈,熱傷津液所造成,另患者使用激素等免疫抑制藥物,傳統中醫認為此類藥物屬”陽熱”之品,更加容易傷陰耗氣。故本期多采用滋陰清熱為法,方用知柏地黃湯合二至丸加減,其中知柏地黃湯滋陰且清退虛熱,其中去山藥、澤瀉,因山藥過于滋膩,易斂邪氣,澤瀉清熱利濕,易于傷陰:二至丸中女貞子、旱蓮草可滋陰清熱,另可涼血止血;龍骨可重鎮安神,另可收斂固澀,配以牛膝可引虛火歸元;劉寄奴可活血止血之功效。馬老師還指出因本病的重要病理產物為瘀血,故常常出現瘀血與熱邪相互博結,熱邪灼傷脈絡,引起長時間的血尿,故清熱應和活血化瘀藥物同時使用,瘀血明顯者可加用當歸芍藥散加減。
23氣不攝血證證見:少氣懶言,神疲乏力,納差,動則汗出,大便溏泄,舌淡苔薄白,邊有齒痕,脈細弱。治則:補氣攝血。方藥:歸脾湯加減;黨參15 g,炒白術12 g,茯苓15 g,黃芪30 g,當歸12 g,龍眼肉12 g,木香6 g,仙鶴草12 g,紫草12 g,陳皮12 g,龍骨20 g,牡蠣20 g,茜草10 g,阿膠6 g(烊化)、地龍10 g。
本證多屬慢性遷延期,病情反復發作,正氣虧虛,固攝無力,臨床本期多以血尿、蛋白尿為主,腎功能未出現異常;方中用歸脾湯補氣生血,健脾養心,固護中焦脾胃之氣,從而使得血液循脈運行而不逸出脈外。方中重用補氣藥物,黨參,黃芪正所謂“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當以急固”;另配以龍眼肉、木香、陳皮、茯苓、白術理氣健脾;龍骨與牡蠣相配伍,收斂固澀,斂正氣而不斂邪氣;當歸、地龍補血活血、通絡;紫草、仙鶴草、茜草涼血止血。阿膠補血止血、滋陰潤燥。
24脾腎陽虛證證見:面色白或灰暗,精神萎靡,形寒肢冷,腰膝酸軟,或有水腫,納呆便溏,舌淡苔白,脈微無力。治則:健脾益氣,溫腎助陽。方藥:濟生腎氣湯合二仙丹加減:制附片6 g(先煎)、干姜10 g,山藥15 g,山萸肉10 g,丹皮10 g,澤瀉10 g,茯苓15 g,車前子15 g,懷牛膝12 g,豬苓10 g,桂枝10 g,黃芪30 g,太子參10 g,白術12 g,陳皮12 g,芡實20 g,金櫻子20 g。
本證病人多屬于病情日久,久病傷及脾腎之陽氣。患者多出現大量蛋白尿等證,腎功能可能受損。本期采用溫腎健脾之法,取濟生腎氣湯“補火之源,以消陰翳”之法,溫陽以利水,黃芪,太子參,白術,陳皮健脾益氣,顧護中焦之氣,二仙丹中芡實,金櫻子,固腎攝精,以固澀腎中之精微物質。
3驗案舉例
王某某,男,32歲,軍人,陜西省咸陽禮泉人;病史:患者于2013年4月份因感冒發燒后出現雙下肢深紫色斑疹,伴有腹痛,關節痛。隨后出現顏面浮腫,尿中顏色變深如茶色。就診于西安某軍醫大學附屬醫院,查尿常規:蛋白(+++),潛血(+++);腎穿刺活檢病理報告示: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符合紫癜性腎炎。給予口服糖皮質激素等西藥和中成藥對癥治療,效果不明顯易于復發。后反復就診于多處均未見明顯改善,為求進一步診治,于2013年8月年特來陜西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名老中醫門診就診,門診查尿常規提示:蛋白(++),潛血(+++);中醫診查:眼瞼及顏面輕度浮腫,下肢紫色斑疹色淡紅,顴紅,唇赤,夜間休息差難以入睡,腰部酸困,手心發熱,舌邊尖紅,苔薄白,脈細數。中醫辨證屬:葡萄疫合并水腫,病癥日久,熱毒侵襲,傷陰動血,皮膚斑疹;腎陰虧虛,精微物質失于固澀;治法:滋陰清熱,涼血固澀。方用知柏地黃湯合過敏煎、二至丸二仙丹加減;知母10 g,黃柏10 g,生地12 g,山萸肉10 g,丹皮10 g,茯苓15 g,女貞子15 g,旱蓮草15 g,白花蛇舌草15 g,芡實20 g,生龍骨20 g,金櫻子20 g,銀柴胡10 g,蟬蛻10 g,防風10 g,烏梅10 g。中藥口服7劑,日1劑,分早晚溫服。二診:查尿常規提示:蛋白(-);潛血(++)24小時尿蛋白定量093 g/24h顏面部浮腫及雙下肢紫斑已消退,潮熱,盜汗癥狀較前有明顯改善,乏力,身困,舌淡紅,苔黃厚;辨證屬氣陰虧虛,兼有濕熱;方中去知母、防風、芡實加黃芪30 g,太子參10 g,薏苡仁20 g;。三診:堅持服用復診方1個月后,查尿常規提示:蛋白(-),潛血(+-);24小時尿蛋白定量057 g/24h,患者自述乏力,身困癥狀較前有明顯改善,水腫,紫斑已經消失,效不更方,加用活血藥物丹參20 g,水蛭6 g;四診:患者查尿常規及24小時尿蛋白定量均正常,加用中成藥口服;總共服藥80余劑,隨訪至今,未見復發,正常工作。
參考文獻:
[1]王海燕,腎臟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379-1382
(收稿日期:2014-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