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處于由舊體制向新體制過渡的社會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經濟建設的成就舉世矚目。但是,在取得經濟建設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面對一個嚴峻的事實,那就是社會風氣的敗壞和公民道德的大幅度滑坡。提升人文素質,培養人文精神已經成為當前我國自上而下的一項緊迫任務。
一、社會轉型期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滑坡及人文精神的失落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但是與此同時,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模式、價值取向乃至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了顯著變化,中國社會處于劇烈的大變革中,加之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不適應,出現了道德尺度廢棄,人文精神失落,社會風氣惡化,違法犯罪猖獗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對于很多人來說,極端的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等腐朽的價值觀念取代了過去的價值理想,很多人把個人擺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這不僅造成了個人欲望的膨脹,自私自利心理的泛濫,也導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金錢化,及人情親情的淡薄。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隨著外來文化大量入侵,我國青年學生受到越來越多的西方文化的影響,導致他們對本民族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不足,而對西方文化的認同率越來越高。但是由于缺乏人生經驗,加之對西方文化了解不夠全面,分析不夠理性,他們在接受西方一些帶有人類普適性的價值觀念的同時(如提倡民主自由,增強競爭意識,遵守社會公德等),對西方文化中的一些消極因素如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卻缺乏識別和抵制能力,容易迷失自我。
人文精神的失落與人文教育的缺失有著直接的關系。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恢復高考以后,長期應試教育制度導致中小學校人文教育的缺位。市場經濟競爭日益激烈,就業形式日益嚴峻,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盛行,導致大學人文教育的缺失。目前看到,一方面,大學生們對英語的熱情不斷高漲,對專業課絲毫不敢懈怠,對各種資格證書趨之若騖。而另一方面,很多大學生語文能力欠缺,對中國燦爛的民族文化一知半解,審美情趣、價值取向均存在一定的偏差和缺陷,人文素養不高。學生存在的問題與大學語文教學現狀的矛盾已日益尖銳。在這種情況下,大學語文教學正應該適時地發揮作用。
二、大學語文教育的歷史與現狀
大學語文教學在我國已有30年的歷史。早在1978年,在時任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先生和復旦大學校長蘇步青先生的倡導下,全國各高等院校開始設立大學語文課程,當時的目的有四點:一是提高大學生的漢語水平和運用能力;二是傳承傳統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影響世界。此后,大學語文課就扮演著對大學生進行語文教育的重要角色。三十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該門課程的經歷也是一波三折,而且漸漸地變得面目全非,或被取消(不開),或被瘦身(壓縮課時),或被改頭換面(由文學欣賞或應用文寫作等課程代替)。當前,由于大學生人文素質的缺失及語文能力的低下,大學語文教育再次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關于大學語文教育教學改革的探索和討論也在各地迅速展開。經過眾多專家、學者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取得了豐碩成果,并在很多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創新。但是這些改革思路與改革模式,依然存在很多局限和不足,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當前我國大學語文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大學語文教育教學改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改寫教材。總的來說,各地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基本上都以教材為突破口,體現了不同的改革思路和改革模式。近幾年,新的大學語文教材如雨后春筍般誕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正式出版的《大學語文》教材有上百種之多,這些教材或者推陳出新、或者另辟蹊徑,在選文方面、思想內容方面、體例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代表了眾多大學語文教材的最高水平,并在各重點大學推廣使用,取得了顯著成果,為我國高等院校大學語文教育開創了新局面。
第二,改革教學方法。傳統的大學語文教學一直以教師講授為主,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很多大學語文教師注意改革教學方法:由一言堂式的單方面說教,轉變為群言堂式的有目的引導;由傳授知識、明確觀點轉變為提出問題讓學生去尋找答案;教師由課堂的主角轉變為配角;學生由被動的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由被動的接受式學習轉向積極的探索性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學效果。
第三,更新教學手段。目前很多大學引進了現代化教學設備,多媒體教學為大學語文課堂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大學語文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和網絡資源,使教學形式更加生動活潑,教學內容也日益豐富多彩。
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學語文的教學效果,但也存在局限性:這些改革全都只是在《大學語文》這樣一門課上做文章,無論怎樣改革,都要受制于有限的學時,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三、突破慣有模式,探索大學語文教育的新途徑
多年來,我校的大學語文教學改革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嘗試:
(一)對大學語文教學的內涵進行重新解讀
綜合分析歷年來全國大學語文教育教學改革方面的經驗與不足,應該重新解讀大學語文教育的內涵。大學語文教育,絕不等同于一門《大學語文》課,它是一個系統工程,因此應該樹立“大大學語文”的理念,建立全新的大學語文立體化的教學體系。為此,在對已有大學語文必修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進行改革的基礎上,將大學語文的內涵擴展為以大學語文必修課為核心,以其他人文藝術類選修課為輔助,與語言、文學、藝術類講座及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相結合的綜合體,使大學語文的內涵更加豐富和全面,使大學語文教學更有針對性,目標更加明確,意義更加深遠。
(二)對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實現有效突破
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大多數高等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學都僅僅局限于一個大綱、一本教材、一份試卷。又因受學時的限制,教學內容極為有限,很難發揮大學語文在文化素質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基于“大大學語文”的理念,如果在已有大學語文課及教材的基礎上借助選修課和第二課堂就會使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文學、語言、寫作、藝術各方面內容相輔相承,使學生在大學階段能夠接受比較全面的文學、語言、寫作和藝術的教育和熏陶,強化母語意識,提高人文素質。endprint
(三)對大學語文教學的時間與空間進行有效拓展
基于“大大學語文”的理念,構建立體化大學語文的教學體系,使大學語文教學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幾十學時,而是伴隨學生四年的大學生活;也不再局限于小小的教室,而是從“小課堂”走向了“大課堂”,走向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大學語文教學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將課程教學與學生社團組織的活動相結合,不僅鞏固、深化了課堂教學成果,而且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興趣、個性、特長,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實踐能力、應變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為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為校園文化注入生機和活力。
(四)實現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與專業的對接
在這一教學體系中各門課程首先面向全校學生,以培養和提高全校學生的人文素質、語言文字能力、審美能力為宗旨,以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為目標,同時也兼顧課程與專業的融合,例如《經濟文書寫作》選修課主要向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傾斜,《世界文學名家名作賞析》選修課主要向英語、日語、俄語等專業的學生傾斜,《職場口才》選修課主要向市場營銷、旅游管理等專業的學生傾斜。
自2007年以來,大學語文立體化教學體系開始在我校實施并逐漸加以完善,一直沿用至今。通過在2007級至2013級學生當中試行,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我校的大學語文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都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學生的人文素質、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寫作能力、藝術鑒賞能力等均有了顯著提高。例如在“朗誦會”、辯論賽、主持人大賽、校園歌手大賽等活動中,涌現出許多優秀的人才。在全國及全省的各類比賽中,我校學生也屢創佳績,展現了我校學生良好的素質和精神風貌。
目前,由大學語文課和幾門選修課及其他形式構成的立體化大學語文教學體系已經成為我校教學體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講座的舉辦以及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工作每個學期也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教學效果不斷提高。構建大學語文立體化教學體系是我校的一項創新之舉,既然是創新,就可能存在很多不完善之處。因此,我們不斷論證、討論、調研,并利用各種方式深入學習,2010年至2012年我校大學語文教師就《大學語文》、《外國文學與比較文學史》、《語言學》等參加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將全國最新的課程內容、課程發展趨勢等與我院大學語文體系整合,使這一體系得以進一步豐富、完善和發展。
(本文為遼寧對外經貿學院2013年度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3XJJGYBXM04)
參考文獻:
[1]陳洪,李瑞山.母語高等教育從危機到轉機[J].新華文摘,2008,(8).
[2]陳洪.在改革中加強“大學語文”課程教學[J].中國大學教學,2007,(3).
[3]孔慶東.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方向[J].中國大學教學,2006,(7).
(王彥穎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基礎課教研部 1160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