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劉奇+楊麗娜+劉琳
摘 要:思政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礎,是培養高素質、全能人才的關鍵。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學生接觸社會途徑的豐富,思政教學面臨越來越多的機遇和挑戰。如何依托網絡環境解決學生的思想、行為及政治立場上的疑惑,促進學生精神層次的發展,最大程度的發揮學生的潛能,是當前高校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該文從網絡發展與普及對思政教育的影響著手分析,結合目前思政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客觀的結合實際分析了思政教育網絡化與理論實踐結合模式應用的現狀及改革意見,針對如何優化網絡環境下思政教學的發展展開了論述,闡述了網絡化條件下增強思政教育實效性的觀念與措施。
關鍵詞:思政教育 網絡 理論實踐 實效性 積極意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8(c)-0153-02
20世紀90年代,隨著互聯網在我國的興起,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發生了巨大變化。信息資源的日益豐富,信息資源的共享等為思政教育的改革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同時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政教育也面臨著重大的挑戰。如何在網絡化背景下應用理論實踐結合模式開展教學,改善學生的思想道德政治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學校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關鍵。
1 思政教育受網絡影響分析及創新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1.1 網絡環境對思政教育的影響
1.1.1 網絡環境對思政教育的正面影響
互聯網的興起,對教育改革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思政教育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第一,互聯網的普及拓展了思政教學獲取信息的渠道,豐富的信息資源為教學的開展提供了充足的資料,促進了思政教學方式、方法的多元化。第二,互聯網的廣泛性、便捷性、生動性促進了思政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促進了學生的德育體會,提高了學生的道德修養。例如,以故事片的形式宣傳典型人物,身臨其境的感受會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提升了學生的社會道德認同感,促進了學生良好品質的提升。第三,互聯網信息資源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趣,利用互聯網進行思政教育提高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增強了思政教學的實效性,更容易感染和激發學生的正義感、社會責任感。在對大學生喜好調查中,發放調查卷300分,268人每天上網的時間達到5小時以上,只有十幾個學生不上網或很少上網,可見大學生對于網絡的喜好程度。因此,合理的、科學的開發互聯網資源進行思政教育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的提高是極有意義的。第四,互聯網方便、快捷、交流面積大,利用互聯網進行思政教學創新,建立廣泛的、普遍的交流平臺,促進了學生與教師的情感溝通,有利于教師隨時的掌握學生思想動態,糾正學生的一些偏激思想、不健康思想、不成熟政治觀念,促進了學生思政教學水平的提高。第五,互聯網的廣泛使用豐富了思政教學的教學手段和方式,一方面,為教學提供了廣泛的資料來源,拓展了教學內容的廣度與深度。另一方面,互聯網的利用,使影、音、像等資料融合一體,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促進了教學手段多樣化的發展,有效的提高了思政的教學質量。
1.1.2 網絡環境對思政教育的挑戰
網絡環境對思政教育又積極的影響,促進了思政教育的發展,同時,也使思政教育面臨巨大的挑戰。首先,網絡的廣泛性、大眾性等致使信息發布失控,一些居心叵測的人利用網絡環境發布不良信息,污染了網絡環境,加之學生的社會經驗淺,易受不良思想侵蝕,造成學生身心的不良發展,影響了學生思政道德素質的提高。其次,網絡的虛擬性、隱蔽性,致使一些犯罪行為隱藏其中,影響了大學生的道德責任感、社會認同趨向,易造成學生身心的扭曲和不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影響了德育教育的發展,致使思政教育面臨很大的挑戰。再次,思政教育的網絡化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掌握更多的信息使用技術,促進自身的發展以適應現代化環境下思政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能有效的通過網絡技術篩查學生思想行為動態,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思想等變化,以學生為主體、切合學生實際展開思政教育,提高思政教育水平。此外,教師還需注重個人德行修養,避免個人行為、思想等受網絡各種誘惑的吸引,造成教師行為、思想上的失德,給學生造成不利影響,損害了思政教育的成果。第四,網絡化豐富思政教育模式的同時對思政教育模式提出了更多的挑戰,如何通過思政教育使學生認清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界限,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使學生發自內心的接受社會的普遍道德觀、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優秀公民,需思政教學者認真思考。
1.2 網絡化與理論實踐結合教學的必要性
實踐是一切理論發展的基礎,在互聯網環境下這一論證依然有效。第一,社會實踐是思想形成發展的基礎,社會實踐與思政理論的結合是網絡時代對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第二,思政理論課以教材為主,課堂教授為核心,狹小的課堂空間無法適應現代化思政教學改革需求。思政教學的網絡化、實踐性有效的拓展了思政教學課堂,使學生的思想感受更為直觀、豐富,增加學生的人生閱歷,使其精神世界得到充實和發展,提高學生思政教學參與能力。第三,網絡化與理論實踐結合的教學模式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一方面,網絡化增進了學生的社會閱歷,培養了學生從社會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有利于學生正確思想價值觀的形成。另一方面,通過實踐與理論結合,使學生在實踐中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融會貫通,有利于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促進了學生的身心發展,提高了學習培養人才的綜合素質。
2 思政教育網絡化與理論實踐結合模式的應用思考
2.1 當前思政教育模式存在的問題
目前,思政教育已展開了網絡化教學,但網絡化教學與課堂、實踐教學的結合存在諸多問題。第一,思政教學網絡化、理論、實踐的不協調。一方面,過于重視實踐教學,對于理論知識的關注不夠,導致思政教學理論與實踐脫節,思政理論知識無法對學生的實踐形成有效的指導。另一方面,學生對于網絡的應用技巧掌握的不全面、認識的不客觀,容易在思想上對網絡形成依賴,不利于思政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第二,輕課堂教學,重課外活動,教學對課外活動的過分重視導致了思政理論學習的滯后。第三,輕理論,重專業實踐,即使專業的理論學習也跟不上教學進程,致使課外實踐缺少有效的理論指導,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和事業的拓展。endprint
2.2 思政教育網絡化與理論實踐結合模式的應用思考
2.2.1 提高教學網絡化應用技巧
學生喜愛網絡,不喜課堂的約束,思政教育就需從學生特點出發,有效的、正確的引導學生參與思政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首先,依托網絡平臺傳播正能量思想,教學生“學做人、學做事”,提升學生的精神道德素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逐漸的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避免學生一些不健康思想的滋生和一些偏激行為。其次,強化網絡道德教育,以建立思政教育網站、開設論壇等多種形式提高學生的網絡道德觀念,增強學生的自律、自重意識,促進學生的德育發展和思政學習。再次,建立有效的網絡輿論管理體系,化解網絡危險言論對學生的影響,及時的掌握、變更網站主導信息,定時、定期的發布網絡思政教育信息,并保證信息發布的真實、公正、客觀。建立適當的網絡輿論動態調查機制,制定網絡輿論危機應對方案,多方面、多層次實施思政教育工作,增強學生的思想政治免疫力,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人文素質。第四,重視互聯網環境下的道德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主義價值觀在網絡環境下的構建、發揚,利用網絡技術的優越性規范學生思想道德行為,使學生能夠自律、自知、自強,提高學生的文化道路素養,使其才能與品質共同發展,成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2.2.2 思政教育網絡化與理論實踐的結合應用
在互聯網環境下,思政教學應把握好良好機遇,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發展和能力的提升。首先,利用網絡平臺豐富教學手段,增進學生對思政教學的參與性、積極性。再循循善誘引導學生轉變觀念、統一認識,為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奠定精神基礎。其次,豐富校園思政活動內容,利用網絡發布相關的活動宣傳、活動號召,使學生能夠廣泛的、積極的參與其中,實現思政教學的實踐目的,使更多的學生從中受益。再次,結合《概論》、《基礎》、《形勢與政策》等思政理論教學,積極的開展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教學,并利用網絡的強大交流平臺進行宣傳、討論,提高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受益效果,確保網絡化條件下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順利、完美,落實思政教育的實效性。第四,將學生職業道德培養、企業文化熏陶、改革開發觀念等融入到思政教學過程,促進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的有效結合,使學生對一些社會熱點事件、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等有一個正確的、客觀的認識,避免受輿論利用,頭腦發熱,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影響個人發展和社會安全。
3 結語
目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已不滿足與技術型、技能型人才,社會需要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大學生思想受社會環境、網絡環境的影響較為突出,如何在科技時代,結合思政教學的網絡化實現教學模式的改革和落實。一方面,要立足網絡時代對于學生思想政治活動的影響,將思政學習的理論和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依托網絡環境進行積極、有效的教育。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網絡環境下的精神道德教育,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使思政教育在學生成才、個人發展上顯現出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曹天祿.高職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如何滲透思政理論教育——以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為背景[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4):69-73.
[2] 赫芳隨,李建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化教育教學新模式探索——基于江西省高校思政課網站建設實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27):124-126.
[3] 王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與思考[J].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78-80.
[4] 田傳信.大思政視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模式及其價值[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3(2):106-1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