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冰
“內功”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鍛煉身體內部器官的功夫。關于教師的“內功”,筆者認為應該是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質、較強的研究能力、較高的職業道德素養。劉兼教授在一次報告中這樣講到:我們今天的中國數學教育最大的悲哀有二:一是學生的學習生涯不幸福;二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更多的是來自升學的壓力,而不是來自對數學內在的一種追求、一種愛好。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事實。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從常態課抓起,修煉教師的“內功”,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研讀教材的“內功”。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主要資源,是教與學的重要依據。我們對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又從橫向到縱向等維度梳理了教學內容,剖析了單元、課時的教學目標,終于完成了我校的《小學數學教師備課手冊》(試行稿),不僅使教師們更加清晰了數學知識在小學六年中螺旋上升的總體趨勢,更讓教師們很快找到同一內容在不同年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差別,讓知識融會貫通;最重要的是提高了教師研讀教材、理解教材、運用教材把握教材的能力。只有當教師把讀懂教材成為一種理念時,我們的教育才能從重視結果的教育過渡到重視過程的教育,我們的教育才能從知識教育過渡到智慧教育。
研究課堂的“內功”。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教師永恒的追求。教師要做到教學理念“新”,即要有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樹立新的教師觀、學生觀、知識觀、評價觀。例如:我在聽《雞兔同籠》一課時發現,教師一開始就把問題拋給了學生,有的學生很快就列出了算式但是講不清為什么;有的學生做了一半就進行不下去了;還有的學生根本無從下手。對于學生反映出來的這些問題,授課教師沒有著急,而是把這些問題一一展示在黑板上,對學生說:“感謝這幾位同學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學習資源,讓我們重新審視這個問題,你能把你的困惑講給大家聽嗎?其他同學請你們幫助他們分析一下問題到底出現在哪?你能夠給他們提供什么樣的改進建議?”短短的幾句話,讓全班學生的心情都放松了下來,會做的學生認真地幫助同學分析錯誤的原因,而那些做錯題目的學生不再謹小慎微、畏手畏腳,而是勇敢地將自己是怎樣想的展現在大家面前。錯誤的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得到了有效的保護。課堂上,教師還要做到“趣”,即要讓課堂上充滿趣味。興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是教師的重要任務。教學不僅僅是師生之間信息交流的過程,更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必然也會激發和加速學生的認知活動。
研讀學生的“內功”。教師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窘境:精心準備的一節課,結果教學實際與預期總是相差很遠。原因就是我們更多的關注的是教學設計,忽略了學生的認知起點和生活經驗。例如,我在教學《雞兔同籠》這個專題前,考慮到很多學生在奧數班上已經學過列算式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他們的解法只是套路,可能他們自己都不明白,對于一般學生來講就更困難了。為此,我進行了學情調研,主要通過設計幾個指向明確的小問題實現,并將得出的數據統計及分析作為設計和修正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調研中,我們了解了學生的經驗、學習困難、學習興趣等。有了真正的學情分析,教師在進行設計時,才能真正把握教學的起點,使我們的教學更具有針對性。
研究自己的“內功”。我認為,一節好課,是教師整體素養在某個特定課堂情境中的自然揮灑。因此,教師首先應該愛讀書。讀書能改變教師的精神、氣質和品性;讀書能使教師更加自覺、深入地思索和追問:教育是什么?什么樣的教學是理想的教學?什么樣的教師是好教師?教師只有努力讀書,才會尋找出每一次教育和教學活動的“獨一無二”來。其次,教師要讓反思成為一種習慣。教師應以研究者的身份審視課堂教學,以研究者的心態對待繁重而平凡的工作,主動研究教學中的問題,發現教育的特點和規律,通過日常的教學反思轉變觀念,改進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益。總之,教師必須在教學工作中隨時進行反思和研究,在實踐中學習和創造,努力提高自己的學科素養和對教育的理解。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也是育人者自育的地方。每一位教師在不斷提升自己專業水平的道路上,必須學會不斷地修煉自己的“內功”,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有專業尊嚴感的幸福。
■ 編輯 吳君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