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嵐
關鍵詞:針灸;骨質疏松癥;調補脾胃
中圖分類號:R68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10-0061-01
骨質疏松是以低骨量及骨組織微結構退行性變為特征的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伴有骨脆性增加,且容易發生骨折,以老年人及絕經后的婦女多見。祖國醫學稱之為“骨痹”、“骨枯”等。臨床患者以局部或全身疼痛為主要的癥狀,該病往往病程較長,且易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及生活。筆者運用調補脾胃療法治療骨質疏松癥的的臨床療效,以及該方法與傳統針灸治療的療效差異,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80例患者均來自昆明市中醫醫院針灸科住院部,一般資料見表1。
表12組一般資料(x±s)
組別n性別(男/女)年齡(歲)病程(a)治療組4023/175757±801318±38對照組4020/205862±811488±4112診斷標準參照“中國人骨質疏松癥建議診斷標準(第2稿)”[1]及《骨質疏松學》[2]制定。中醫診斷按“腰痛”制定。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常規針灸取穴:腰背部夾脊穴,配合電針雙側腎俞、大腸俞、次髎。
22治療組針刺穴位分2組,1組取中脘、氣海、關元、足三里、血海、梁丘、三陰交,而灸神闕。2組取對照組相同俞穴。2組穴位隔天交替使用,10 d為1療程,治療2個療程統計療效。
5體會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是有機整體,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五臟、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聯系成為有機整體,并通過氣血精液的作用來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所以在治療上,局部病變,重視從整體出發,辨證論治。骨質疏松的患者一般年齡較大,肝腎漸虧,脾胃漸虛,陰陽俱損,日久氣血生化乏源,導致氣虛無力行血,日久血結成瘀,痹阻經脈,不通則痛。加之血虛,筋肉失養,故發為本病。傳統療法只看重補腎,卻忽視了更為重要的后天之本,調理氣血。治病求本,《素問·痿論》說:脾主身之肌肉,并提出了治痿獨取陽明的治療法則,這是因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微,灌溉滋養全身的肌肉,所以人體肌肉的豐滿強健和消瘦痿弱與脾之運化功能息息相關,因此,從骨質疏松癥發病原因分析,調補脾胃法亦是治療骨質疏松癥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國著名中醫學家岳美中對腎與脾胃的關系作了闡述:“人之始生,先成于精,精氣旺而后有脾胃,即所為先天生后天,人之衰老,腎精先枯,累及諸臟,此時全賴脾胃運化、吸收精微,使五臟滋榮,元氣得繼,才能卻病延年,即所謂后天養先天”[4]。健脾胃使氣血生化有源,加之灸神闕,培補元氣,溫經通絡,標本兼治故得奇效。補益脾胃,調理氣血,暢氣血之通路,使之灌全身而舒痹結而病除。而反之僅僅針刺疼痛部位之經穴,只能疏通局部經絡,無視整體病變的關聯性則療效不佳。
參考文獻:
[1]劉忠厚,楊定焯中國人骨質疏松癥建議診斷標準(第2稿)[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0,6(1):1-3
[2]段水竹骨質疏松癥病因學研究進展[M].北京:中醫藥出版社,2010
[3]周建民 閻應祿老年骨質疏松癥防治與調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岳美中醫話集[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4:46
(收稿日期:2014-07-14)endprint
關鍵詞:針灸;骨質疏松癥;調補脾胃
中圖分類號:R68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10-0061-01
骨質疏松是以低骨量及骨組織微結構退行性變為特征的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伴有骨脆性增加,且容易發生骨折,以老年人及絕經后的婦女多見。祖國醫學稱之為“骨痹”、“骨枯”等。臨床患者以局部或全身疼痛為主要的癥狀,該病往往病程較長,且易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及生活。筆者運用調補脾胃療法治療骨質疏松癥的的臨床療效,以及該方法與傳統針灸治療的療效差異,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80例患者均來自昆明市中醫醫院針灸科住院部,一般資料見表1。
表12組一般資料(x±s)
組別n性別(男/女)年齡(歲)病程(a)治療組4023/175757±801318±38對照組4020/205862±811488±4112診斷標準參照“中國人骨質疏松癥建議診斷標準(第2稿)”[1]及《骨質疏松學》[2]制定。中醫診斷按“腰痛”制定。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常規針灸取穴:腰背部夾脊穴,配合電針雙側腎俞、大腸俞、次髎。
22治療組針刺穴位分2組,1組取中脘、氣海、關元、足三里、血海、梁丘、三陰交,而灸神闕。2組取對照組相同俞穴。2組穴位隔天交替使用,10 d為1療程,治療2個療程統計療效。
5體會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是有機整體,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五臟、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聯系成為有機整體,并通過氣血精液的作用來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所以在治療上,局部病變,重視從整體出發,辨證論治。骨質疏松的患者一般年齡較大,肝腎漸虧,脾胃漸虛,陰陽俱損,日久氣血生化乏源,導致氣虛無力行血,日久血結成瘀,痹阻經脈,不通則痛。加之血虛,筋肉失養,故發為本病。傳統療法只看重補腎,卻忽視了更為重要的后天之本,調理氣血。治病求本,《素問·痿論》說:脾主身之肌肉,并提出了治痿獨取陽明的治療法則,這是因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微,灌溉滋養全身的肌肉,所以人體肌肉的豐滿強健和消瘦痿弱與脾之運化功能息息相關,因此,從骨質疏松癥發病原因分析,調補脾胃法亦是治療骨質疏松癥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國著名中醫學家岳美中對腎與脾胃的關系作了闡述:“人之始生,先成于精,精氣旺而后有脾胃,即所為先天生后天,人之衰老,腎精先枯,累及諸臟,此時全賴脾胃運化、吸收精微,使五臟滋榮,元氣得繼,才能卻病延年,即所謂后天養先天”[4]。健脾胃使氣血生化有源,加之灸神闕,培補元氣,溫經通絡,標本兼治故得奇效。補益脾胃,調理氣血,暢氣血之通路,使之灌全身而舒痹結而病除。而反之僅僅針刺疼痛部位之經穴,只能疏通局部經絡,無視整體病變的關聯性則療效不佳。
參考文獻:
[1]劉忠厚,楊定焯中國人骨質疏松癥建議診斷標準(第2稿)[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0,6(1):1-3
[2]段水竹骨質疏松癥病因學研究進展[M].北京:中醫藥出版社,2010
[3]周建民 閻應祿老年骨質疏松癥防治與調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岳美中醫話集[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4:46
(收稿日期:2014-07-14)endprint
關鍵詞:針灸;骨質疏松癥;調補脾胃
中圖分類號:R68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10-0061-01
骨質疏松是以低骨量及骨組織微結構退行性變為特征的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伴有骨脆性增加,且容易發生骨折,以老年人及絕經后的婦女多見。祖國醫學稱之為“骨痹”、“骨枯”等。臨床患者以局部或全身疼痛為主要的癥狀,該病往往病程較長,且易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及生活。筆者運用調補脾胃療法治療骨質疏松癥的的臨床療效,以及該方法與傳統針灸治療的療效差異,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80例患者均來自昆明市中醫醫院針灸科住院部,一般資料見表1。
表12組一般資料(x±s)
組別n性別(男/女)年齡(歲)病程(a)治療組4023/175757±801318±38對照組4020/205862±811488±4112診斷標準參照“中國人骨質疏松癥建議診斷標準(第2稿)”[1]及《骨質疏松學》[2]制定。中醫診斷按“腰痛”制定。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常規針灸取穴:腰背部夾脊穴,配合電針雙側腎俞、大腸俞、次髎。
22治療組針刺穴位分2組,1組取中脘、氣海、關元、足三里、血海、梁丘、三陰交,而灸神闕。2組取對照組相同俞穴。2組穴位隔天交替使用,10 d為1療程,治療2個療程統計療效。
5體會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是有機整體,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五臟、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聯系成為有機整體,并通過氣血精液的作用來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所以在治療上,局部病變,重視從整體出發,辨證論治。骨質疏松的患者一般年齡較大,肝腎漸虧,脾胃漸虛,陰陽俱損,日久氣血生化乏源,導致氣虛無力行血,日久血結成瘀,痹阻經脈,不通則痛。加之血虛,筋肉失養,故發為本病。傳統療法只看重補腎,卻忽視了更為重要的后天之本,調理氣血。治病求本,《素問·痿論》說:脾主身之肌肉,并提出了治痿獨取陽明的治療法則,這是因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微,灌溉滋養全身的肌肉,所以人體肌肉的豐滿強健和消瘦痿弱與脾之運化功能息息相關,因此,從骨質疏松癥發病原因分析,調補脾胃法亦是治療骨質疏松癥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國著名中醫學家岳美中對腎與脾胃的關系作了闡述:“人之始生,先成于精,精氣旺而后有脾胃,即所為先天生后天,人之衰老,腎精先枯,累及諸臟,此時全賴脾胃運化、吸收精微,使五臟滋榮,元氣得繼,才能卻病延年,即所謂后天養先天”[4]。健脾胃使氣血生化有源,加之灸神闕,培補元氣,溫經通絡,標本兼治故得奇效。補益脾胃,調理氣血,暢氣血之通路,使之灌全身而舒痹結而病除。而反之僅僅針刺疼痛部位之經穴,只能疏通局部經絡,無視整體病變的關聯性則療效不佳。
參考文獻:
[1]劉忠厚,楊定焯中國人骨質疏松癥建議診斷標準(第2稿)[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0,6(1):1-3
[2]段水竹骨質疏松癥病因學研究進展[M].北京:中醫藥出版社,2010
[3]周建民 閻應祿老年骨質疏松癥防治與調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岳美中醫話集[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4:46
(收稿日期:2014-07-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