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勝
關鍵詞:面神經麻痹;經絡;循經透穴
中圖分類號:R2552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10-0064-01
面神經麻痹即“面癱”,祖國醫學稱為“口眼歪斜”,任何年齡均可發病,春冬兩季發病較高,臨床將面神經麻痹分為急性期﹙發病1周以內﹚、恢復期﹙發病1周~1個月以內﹚、后遺癥期﹙發病3個月~6個月以上﹚。面神經麻痹后遺癥期病程較長,癥狀遷延不愈,如不及時得到有效治療,將影響患者將來的生活質量。筆者自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采用循經透穴針刺法治療面神經麻痹后遺癥36例,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36例均為筆者所在社區患者,其中男19例,女17例,周圍性面癱33例,中樞性面癱3例,病程3個月至半年25例,半年至一年8例,一年以上3例,平均病程6個半月。年齡18~70歲不等,以21~50歲為多,平均年齡38歲。
12診斷標準①面部肌肉歪向一側,表情動作消失,鼻唇溝變淺。②喝水時漏水,不能做鼓氣和吹口哨等動作,③額紋消失,眼瞼閉合,常露出白色鞏膜。④聽覺過敏,味覺障礙,耳后乳突處疼痛。⑤如面肌機能恢復不完全,可發生攣縮,當面肌運動時攣縮更明顯。
13治療方法采用3寸以上細毫針在同一經絡平行透刺穴位的方法,以患側足陽明經之承泣穴進針,經四白、巨髎平行透至地倉穴,以頬車穴進針,經下關穴平行透至頭維穴;以手陽明大腸經之迎香穴進針,平行透刺至口和髎穴,并直刺健側合谷穴,針刺得氣后施以中等強度捻轉瀉法。以患側足少陽膽經之童子髎穴進針,平行透至聽會穴;以手少陽三焦經之絲竹空穴進針,平行透至耳和髎穴,針刺得氣后施以中等強度捻轉補法。隔日1次,每次留針20 min,間斷捻針,5 min 1次,10次為1療程。
2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診療常規》中面癱診斷標準。治愈:患者外觀正常,癥狀消失,面部表情肌運動功能完全恢復或僅1項屬于基本恢復,而其它各項功能完全恢復者。顯效:外觀大致正常,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眼瞼閉合良好,尚有聳鼻鼓腮稍差。好轉:外觀有一定變化,癥狀體征有所改善,尚有不同程度的面肌運動功能障礙者。無效:外觀無改變,癥狀體征無改善者[1]。
22治療結果痊愈:28例,顯效5例,好轉3例。
3典案病例
陸某某,男,48歲,周圍性面癱后遺癥期,病程7個月,來診時左眼不能完全閉合,畏光,流淚,鼓氣時嘴向右歪,睡時流口水,左側面部感覺減退,舌質淡,苔薄黃,脈沉細。經上述治療6次,左眼可閉合,面部感覺明顯好轉,經一個療程治療,癥狀徹底治愈。
4討論
中醫認為面癱多由感受風寒或正氣不足,脈絡空虛,風邪挾痰乘虛入中面部脈絡,致使氣血閉阻,經脈失養,經筋弛緩不收而發生口眼歪斜為本虛標實之證。在治療中多取陽經經穴,有“風邪多犯陽經”之說?!端貑枴ぱ獨庑沃酒贰胺蛉酥担訇柍I傺鄽?,陽明常多氣多血”[2],因少陽為少血之經,邪犯經絡易成正虛之證,陽明為多氣之經,邪氣侵犯,正邪相爭易成邪實之證,故此經絡補瀉當從陽明為瀉,少陽宜補為正法。透刺手足少陽經手法宜補,血盛則氣盛,而氣盛則邪不能入犯。透刺手足陽明經手法以瀉為主,瀉有余,補不足,氣血平和,經絡通暢,致使面部受阻之經絡功能恢復。筆者采用的循經透穴針刺治療法循經而行,往往連系數個穴位,使之刺激本經氣血相通,得氣感明顯,經絡氣血流速加快,阻滯得暢通。循經透穴針刺在皮下通行能使面神經及支配的表情肌得到最大程度的刺激,因其主要為留針,故其刺激量中等,使局部小血管擴張,增強對面部經絡的營養與促使恢復。本針法通行面部皮層較大,其針刺感覺范圍幾乎擴展至整個面部,且刺激并不強烈,但相互疊加則刺激程度較大且持久,因此,本針法對整個面部經絡氣血的暢通范圍之廣,疏通作用之強是其它直針法無法比擬的。另外,此針法可能會引起面部皮下少量出血,但無任何不良影響,待療程結束后出血處可逐漸吸收,相反少量皮下出血也成為面部留下的長期刺激,能夠促使大腦對局部損傷的愈合,筆者同時也觀察到臨床上接受本法治療后面部皮下有出血的患者恢復情況往往較不出血的要好,其中機理有待進一步研究及探討。參考文獻:
[1]馬洪文二十世紀中醫藥最佳處方·按摩治療卷[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2]王新華黃帝內經素問譯釋[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收稿日期:2014-06-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