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栽培已成為蔬菜栽培的主要方式,近幾年發展面積迅速擴大,加強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減輕農藥污染是發展大棚無公害蔬菜生產急需解決的問題。
1.大棚栽培病蟲害發生原因
(1)倒茬困難。大棚輪作少,黃瓜、番茄、茄子等少數經濟價值較高的蔬菜,連續多年種植,造成土傳病害十分嚴重,最突出的是黃瓜枯萎病,辣椒根腐病,零星病株到全棚發病,只需3~4年時間。茄子黃萎病、西葫蘆疫病發生危害也逐年加重,都與大棚栽培不易輪作有關。
(2)濕度大,高濕持續時間長。大棚封閉的小氣候,形成高溫高濕的生態環境,一些管理粗放的高濕持續時間較長,有利于病菌再浸染,喜濕病害如黃瓜霜霉病、西葫蘆、番茄等作物灰霉病發生危害尤為嚴重。
(3)早春地溫低,蔬菜分苗定植傷口愈合緩慢。延長了病原菌侵染期,由根病侵染病害明顯加重。如茄子黃萎病在冬春茬保護地中,發病率比露地高。
(4)大棚栽培為病蟲提供了發生和越冬場所。一些過去在北方發生較輕的病蟲害,也因此而逐年加重發生,如黃瓜霜霉病、白粉虱、美洲斑潛蠅在本地室外不能越冬,因保護地栽培,不僅能發生危害,而且為大田提供了大量菌源和蟲源。形成周年循環危害、蔓延頻發。
(5)菜農缺乏病蟲害綜防基礎知識,防治效果差。保護地蔬菜大面積發展以來,盡管技術部門在宣傳培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因菜農科技意識所限,接受能力差,廣大菜農仍就沿用大田方法防治保護地病蟲害,方法單一,效果差。也造成病蟲害再次猖獗。
大棚蔬菜病蟲害一旦發生,菜農為了盡快控制危害,減少損失,用加大施藥量和增加施藥次數來提高防治效果,許多菜農見蟲就噴藥,見病就防治,使用農藥品種單一,不注意農藥交替使用,忽視安全間隔期,出現今天施藥,明天上市的現象,這樣防治,既起不到應有的防治效果,又易引起病蟲產生抗藥性,而且嚴重污染了蔬菜,影響了消費者人身健康。
綜合防治應把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生態防治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而目前保護地防治病蟲害的方法仍以化學防治為主,忽視了其他方法的運用,防治依賴于化學藥劑的作用,造成綜合防治單一化的現象。
2.綜合防治對策
保護地蔬菜病蟲繁殖快,為害重,必須堅持綜合治理的路子。應從菜田生態系統的總體觀念出發,本著安全、有效、經濟、簡便的原則,協調使用起壟覆膜、膜下暗灌、滴灌、滲灌、高溫悶棚、嫁接、合理選用抗病品種的農業措施,結合使用溫湯浸種、黃板誘殺的物理措施和化學藥劑防治措施,以及溫、濕度控制的生態學手段,把病蟲危害的損失控制在經濟允許的水平以下,達到高產、優質、低成本、低農藥污染、降低蔬菜產品中有害物質殘留的目的。
(1)選用抗病品種,調整作物布局。這是病害防治的重要途徑,是最經濟有效的方法。生產中應盡量選用兼抗品種,并要考慮品種的豐產、優質特性,種植時注意品種搭配,合理布局,避免單一品種長期連片種植。
(2)加強田間管理。深翻土地,增施優質腐熟有機肥,實行輪作換茬;清潔保護地內病蟲殘株,減少病蟲來源,壓低病蟲基數;加強水肥管理,補施葉肥、增施CO2肥,增強植株抗性;早春季節忌大水漫灌,陰天不澆水等,可防止病害發生。
(3)生物、生態防治。利用保防地密閉的環境,盡量創造有利于蔬菜生長,不利于病蟲害生長條件,達到防病的目的。首先是控制濕度,溫室蔬菜栽培必須起壟覆膜,灌水要做到膜下暗灌,最好應用滴灌或滲灌,行間鋪草等措施控制濕度;其次是增溫排濕,早晨適當提早揭草苫,待棚內溫度升至28℃后,再打開通風口排濕,下午要加大通風量,棚溫控制在20℃左右。黃瓜霜霉病要做到“四段變溫”管理制度。即上午8:00~13:00棚溫控制在25~30℃,最高不能超過32℃,濕度降至75%以下;下午13:00~18:00,溫度降至20~25℃,濕度降至70%;前半夜溫度控制在15~20℃,濕度小于80%;下半夜溫度控制在13℃以下,濕度大于90%。
(4)嫁接防病。利用黑籽南瓜嫁接黃瓜栽培,不僅解決了黃瓜枯萎病問題,增強了黃瓜耐低溫能力,而且延長了結瓜期,提高了產量和效益。實踐證明,嫁接是防治土傳病害的一條經濟高效途徑。
(5)物理防治。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溫燙浸種,殺死種子表面和種子內部潛伏病菌;深耕曬壟,防治土傳病害;利用溫室白粉虱、蚜蟲、美洲斑潛蠅等害蟲的趨黃性,設黃板誘殺;高溫悶棚,殺死土壤和棚架上的病菌。
(6)化學防治。化學防治是重要的防治手段,它具有使用簡便,效果明顯的特點,菜農很容易掌握。但蔬菜病蟲種類多,農藥品種復雜,使用不當易促使病蟲產生抗藥性,污染蔬菜,有害人體健康,因此,必須做到合理用藥,適期早防。同時要積極開發和推廣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粉塵劑、煙霧劑等,將土壤消毒、種子處理、藥劑噴霧、噴粉、熏煙等方法有機結合起來,把病蟲害的防治手段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河南夏邑縣農業服務中心476400 王永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