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具論與人文論不斷論爭中,語文教育似乎也陷入了困境。就在語文實踐者茫然無助時,潘新和教授的言語動力學為語文開拓了視野,潘新和教授在《語文:表現與存在》《語文:回望與沉思》《語文:審視與前瞻》等幾部書中,對傳統的教育觀念進行批判的同時構建著自己的言語動力學說。
一、言語生命動力學的背景
長期以來,以葉圣陶為代表的傳統語文界就倡導以應付社會和生活需要為目標。在當時那個文盲化的時代無疑是社會的一大進步,它不但促進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且還促進社會的發展。可是到了今天,在教育基本得到普及,物資也比較豐富的前提下,語文教育仍然固守著這種舊的教育理念,“有用性”“功利性”原則壓抑著學生的人文精神,忽視了學生內在生命以及精神需求,潘新和教授看到這種情況感到揪心,以極大道德勇氣向傳統的語文理論提出挑戰,同時又以極大的學術理論素養構建自己的言語生命學說,由“外部”的語文學向“內部”的語文學轉變。過去語文界關注的是靜態的語言,醉心于機械的分析句子成分等語言學的東西,將活生生的課文弄的支離破碎,學生的思維越來越僵化。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語文教育者開始思考語文教學的本體論問題,李海林在《言語教學論》中將語文教育的重心從語言向言語傾斜,再到后來曹明海教授主編的《語文教學本體論》更加鮮明的指出語文教學的本體是言語,這些理論在某種程度上為潘新和教授的言語動力學說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
二、言語生命動力學的內涵
潘新和教授的言語生命動力學說論述了語文的終極目標——言語的表現與存在,他認為語文就是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欲求。卡西爾在《人論》中通過對哲學史上關于人之本性問題的追問,最終得出“人是符號的動物”,這一論斷無疑使語言哲學面臨著一個新起點,人們不得不從語言與人之為人的角度去重新考慮語言的價值。人不但通過語言符號認識外部世界,同時也通過語言符號認識自身,既然人在語言符號世界里活動,我們必須要張揚這種言語創造與表達欲望,這是從語言哲學角度來論說言語生命動力學的內涵來源。同時潘新和教授又根據人本主義心理學中的動機心理學和人格心理學來論說言語生命動力的內涵,語文之所以追求言語的表現是因為當代言語表達本愿的缺失,弗洛伊德的潛意識論和馬斯洛的需要論著眼于學生學習語文心理層面,可現實的教育模式又使學生言語欲求得不到表現的機會。另外叔本華的生命意志論和尼采的強力意志論又為潘新和教授的言語生命動力理論提供了哲學依據,因此潘新和教授從生命的角度說言語是人類生命意識的表征,生命是言語創造的不竭動力。生命就是言語流動的長河,只要生命存在就有言語存在,生命只有在言語中才能得以表現。“人詩意的安居于這塊大地之上”這是語文所追求的境界,詩意不但表現在語文教學的過程更應該表現語文背后的言語人生,我們知道人從出生就經歷許多痛苦與磨難,如何在苦難的本色中詩意的活著,這就成為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如何在困苦中“發憤著書”,讓詩意人生的言語照亮更多人的心靈,這是僵化的傳授語文知識所不能達到的境界。我們知道人都有言語欲求的潛力,老師只要在語文教學中適當引導,讓學生的潛力發揮出來,都能達到詩意人生的言語存在的狀態。可是一旦這種言語潛力遭到壓抑,便有可能永遠處于失語之中,言語的表現就不可能處于自由狀態。如果說言語表現的失語還能忍受的話,那么言語人格不健全就成了語文教育的最大敗筆。學生在言語的表現時要流露真情實感,潘新和教授提倡寫“率性之文”,不要“辭章之文”,語文教育的這一思想在葉圣陶老先生那里就是“求誠”,在朱光潛先生那里就是“真誠”,因此我們應該表達健康言語的人格,不為取悅老師或讀者而作文,保持自己的尊嚴與人格。簡言之,言語生命動力學就是人內在的言語欲求和言語沖動在適當的場域里能夠自由表達,詩意地存在于言語的家園。
三、言語生命動力學的思考
(一)對以往理論的超越
潘新和教授以其開闊的視野建構起來的言語生命動力學說,在一定程度上為語文教育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他以極大地批判勇氣向語文教育界的泰斗提出挑戰:“今天我在這里“打倒”葉圣陶,希望明天你們來“打倒”潘新和。真正的學術研究正是在不斷地批判中發展,多元化的理論有助于語文的橫向與縱向的參照,這是在宏觀上語文教育理論的深刻革命。針對于現在語文教育的工具論與應付生活說,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是缺席的,是潘新和教授的言語生命動力學讓學生以人的身份出場,這是一種超越。另外潘新和教授的言語生命動力學說打破了以往的語文理論范囿,他既不盲目崇拜又在批判中繼承,他認為李海林先生和王尚文先生所提倡的語感中心說是語文教育理論的重大突破,可是他們卻將語感作為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這無疑是對語文教學的單一化。
(二)對言語生命動力學的評價
潘新和教授對工具論、人文論、應付生活說、語感論、語境論、閱讀論、寫作論、口語交際論等多方面進行闡述,例如他認為:“語文學者還從未在人本身的內在需求、言語和人的存在關系——人的言語生命意識的層面上觀察語文教育的本質。”這是對語文教育的深層次思考,由外在的語文教學技巧進入對人的心靈追問,這是語文理論的巨大突破。但是他的理論也存在巨大的缺陷,其著作中許多章節都是以寫作教學方面來立論的,筆者覺得這本書還有點經驗主義的味道,給人很大的思考空間。例如“從更深邃的歷史層面上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是人類進步和知識進化的規律,學生比老師總是離“真理”更近,稱“教師為平等中的首席”,既違背了真理,又缺乏歷史感。教師在教學中的權威性不是天經地義的,也不是靠誰來賦予的,而是靠自己爭取和確立的。”教師的地位是靠自己爭取的,這沒有錯,可我們知道“平等”體現在地位上,“首席”體現在知識儲備和言語活力上。筆者承認教師和學生一樣都有知識的空白,教師的空白可能是點而學生的空白可能是片,我們能因為一個點的不足就抹殺教師其豐富的內在知識儲備和人文歷史感嗎?筆者認為教師內在的知識儲備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已決定其說話的“首席者”地位,如果說世上沒有絕對的真理,只有偏見,那筆者的觀點也算一種偏見吧。
參考文獻:
[1]潘新和.語文:表現與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2]潘新和.語文:回望與沉思[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3]潘新和.語文:審視與前瞻[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4]潘慶玉.語文教育哲學導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5](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拓海毅 陜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學 716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