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施素質教育、培養新世紀人才的今天,作文教學任務尤為艱巨。筆者認為,作文教學不僅要注意教會學生學好課文,這是作文教學的基礎,還要教會學生深入生活、熱愛生活、善于積累生活材料并善于通過聯想想象進行構思,這是作文教學的根本。那么,如何從啟發學生熱愛生活入手來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呢?
首先,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所謂熱愛生活,它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有著實實在在的內涵。每個學生都有一個復雜的世界,他們有自已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態度與經驗。他們與各種人接觸,在家庭有父母、兄弟姐妹等親人,在學校有朝夕相處的老師和同學,在社會有來往密切的親戚朋友等,而且他們都是現實社會的一員,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這個復雜的世界,并以之為窗口,去正確認識更大更復雜的世界。要熱愛生活就得理解生活和熟悉生活,并且理解他人的心。作為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注意并善于啟發學生熱愛親人、老師、同學、親戚和朋友,熱愛培育他們成長的環境,教會他們從中獲得鮮活的、源源不斷的寫作材料。
葉圣陶先生說,中學生作文要有“自己的題目”,這個“自己的題目”,是指與中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經驗密切相關的題目。平時,有些學生寫自己與親友的交往,往往空洞無物:寫老師常是深夜備課改作業,或帶病工作;寫同學,常是鉆難題得高分。他們高呼“理解萬歲”,可是作文中一般是不被理解的苦悶,而沒有不理解別人的煩惱;他們愛唱“多獻出一份愛”,可是作文中一般是嫌別人愛自己太少的抱怨,而沒有給別人的愛太少的自責;他們渴望團結友好,可是作文中只有孤獨和對別人的刻薄,而少有真誠友誼帶來的歡樂;他們常寫理想志向,然而作文流露的卻是莫名的惆悵和迷惘,很難見其對未來的堅定與樂觀;他們也吟唱“人間自有真情在”,可惜作文中卻缺乏感人的真情,只是無病呻吟地愛呀情呀……
近年來,為全面培養學生的語言素質,在作文教學中筆者常尋找適當時機,采用恰當的方法,開啟學生的心扉,撥動愛的心弦,拓寬學生認識生活、理解生活、熱愛生活的眼界。筆者利用課內外時間適時給學生講述祖國的歷史、今天與未來,祖國的建設成就。在開展“實現中國夢”活動中,筆者班級有很多同學獲得省、市一、二等獎,并有兩篇文章選入《全國優秀作文選》發表。筆者常教學生在生活中要讓別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從尊重自己開始,啟發他們尊老愛幼,學會理解別人,關心他人,不要忘恩負義,對別人冷漠。筆者有個學生寫了《我的老校長》被選入《七彩語文》雜志;有個學生寫了《春天的故事》在省級刊物上發表。這些說明教會學生熱情對待生活、努力關心他人對提高作文教學質量多么重要。若他們對人、對生活冷漠就不可能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也不可能寫出有血有肉富有激情的文章的。生活中的“美”是很多的,我們要幫助學生擦亮發現美的“眼睛”,讓他們去發現親人的美、老師同學的以及生活環境的美,這是培養學生認識、熱愛生活的情感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語文素質的需要。
其二,在培養學生慧眼識生活的基礎上培養他們善于觀察生活、善于搜集素材的基本功。應該說,學會觀察生活,學會積累生活素材是寫作基本功中重要的一項,因為寫作源于生活。筆者經常要求學生運用課內學過的觀察方法、觀察順序、觀察要求去做生活的“偵察兵”,留心周圍的人和事,觀察了解環境和事物的特點。筆者注重教他們在主要的生活天地——學校中,觀察了解師生的喜怒哀樂,在基本的生活天地——家庭中,觀察了解家庭成員的個性特點,在盡可能接觸到的生活天地——社會中,觀察了解人情世態、社會的發展變化趨向,并要求他們觀察時要仔細、敏銳、有慧眼,注意搜集發現別人不能發現的東西。
觀察生活,對生活有所了解和發現后,還要勤積累,善積累。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作文教學中,筆者很重視指導學生抽時間閱讀摘錄報紙雜志和有關學習參考資料上的佳段美文,自編各類文體的《鑒賞文存》,以豐富知識。再指導他們把身邊的人和事與觀察到的材料有側重地記述下來,編成《素材庫》,以拓寬視野。筆者經常帶領學生走出校門去參觀、郊游,積累生活素材。學生們都說,每一次出去活動都有新收獲,都有進步。
筆者教過的學生有近二十篇文章在省地縣級刊物發表或獲獎。這些文章中,有他們平時的作文,有他們創作的散文和詩歌等文學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沂水大峽谷》一文,作者在游覽山東沂水大峽谷后,把學過的知識與敏銳的觀察結合起來,在文中模仿《小石潭記》的情調,真實細致地描繪美好風光中的“一絕”,體現了學生觀察和聯想想象能力以及巧妙構思的功底。類似這樣的學生文章曾得到《語文報》《語文周報》《語文學習報》等報刊編輯老師的贊賞。這些說明善為文者必善于觀察積累,做生活的主人。在生活中只有多看、多聽、多記、多想、多練,狠下功夫才會佳作不斷。
(周玥玥 江蘇省新沂市第八中學 2214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