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毅
面對學生的作文教師常常會感慨。“文章沒有思想,沒有深度。”“沒有思想,沒有深度”其實就是文章的立意不深,對問題的剖析沒有獨到的見解,只會人云亦云。在2011年江蘇高考“拒絕平庸”作文中,2010年中國達人秀總冠軍劉偉無數次地“拒絕”著平庸,而就在高考前兩天奪得法網冠軍的李娜更是成了“拒絕平庸”的最大贏家。材料新穎,然而這些文章的立意無一例外地都是主人公在挫折、逆境中通過自身努力來拒絕平庸。所以,盡管材料新穎,也有新科世界冠軍的助陣,卻免不了陷入人云亦云的尷尬境地。這就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立意的重要性。
“立意”就是確立文章的旨意,即文章所要表達的基本思想。立意的要求包括:健康、明確、集中、新穎、深刻。清人王夫之說:“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立意的統帥作用,不僅表現在它決定著材料的取舍,還表現在它影響著文章的謀篇布局。因此,立意的“高下”是決定文章成敗的關鍵。
要使文章立意深刻,就要拓寬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對某一問題的分析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更要深入其里,發人之所未發,言人之所未言。文章要具備深刻的立意,可以采取以下三種方法。
一、化實為虛
在遇到實題物時,如果僅僅就物寫物,那樣的文章就顯得比較膚淺,缺乏深度,唯有采取化實為虛之法,在描寫實物時,讓事物蘊含一定的思想意義,揭示出它的本質意義,這樣,才能寫出文章的深度和厚度。如以“橋”為題立意。一類是把“橋”看成具體的物象,從實來立意,可以通過橋的變遷表現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等;一類是把“橋”看成抽象的事物,從虛來立意。(比如心靈之橋、文化之橋、國家之橋……)這樣“橋”才具有了深刻的內涵。可以確定這樣的立意:通過“橋”可以溝通心靈,交流文化,促進合作。通過“化實為虛”的方法,可以把文章立意提升到一個深的層次,從而使文章更有厚度。所以在寫作立意時應更多地考慮從抽象的角度挖掘題目的深層含義。
二、化大為小,以小見大
寫作的話題往往是比較大的,因為話題越大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就越大,如果話題太小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思考。當然,話題太大難度也就越大,不容易把握,這就要求學生學會化大為小,也就是從比較大的社會背景中選取最能反映事物或問題本質的某一個側面作為突破口,具體而微,做到“大題小作”。通過對話題的整體思考,從寬泛的話題中演繹出一個小角度,以細小的局部顯示宏大的整體,透過平凡的現象反映出不平凡的本質,在敘事議論中提示深刻的人生哲理,針砭社會現實,以小見大。如以“聲音”為話題我們會發現“聲音”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如果就此寫開,文章一定會空而無物、蒼白無力。把它“化小”,變成具體的“聲音”,則會使材料容易把握,立意明確。
⑴采用限制法,即在話題詞語加上必要的修飾或限制成分,使話題變小變具體。如“牽動內心深處的聲音”、“XX的聲音”、“爸爸摩托車的聲音”、“一個賣烤紅薯人的聲音”等,話題就已經小多了,立意就容易深刻。
⑵采用置疑法把話題變小,即對話題進行發問,引起對話題內容的思考。如“這種聲音帶給我們什么啟示?”或“這種聲音為何如此感人”等。
通過上述的方法我們就會發現任何一個題目都可以有很多的立意角度,不再需要對著題目空想。就可以從中選擇可寫的、深刻的立意來謀篇布局。
三、化單一思考為多角度思考、縱向思考
在平時的寫作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習作思考的角度都比較單一,這就導致立意撞車,分數自然就不高。要避免撞車,提升立意,就要對話題進行多角度思考和縱向思考。
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有其多方面的原因,我們要透過生活的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發掘出生活現象的深刻內涵,就避免出現認識雷同的毛病。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可以從齊王懸賞納諫的角度認識到:納諫需要膽識和氣度;也可以從鄒忌窺鏡的角度認識到:人貴有自知之明;也可以從鄒忌諷諫的角度認識到:提意見要講方法和技巧;也可以從妻、妾、客恭維贊美鄒忌的角度認識到:對討好恭維的言辭必須警惕。
如果說多角度思考要求我們思考的角度要多,那么縱向思考就是要求我們在思考上要層層深入,縱向推進,要比一般人思考得深,琢磨得透,或體現出層次性,從普通的事物中洞見其本質意義。如“拒絕平庸”中李娜的例子,我們可以論證她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拒絕平庸,可以在后面加一個層次,即李娜在取得成功后仍然刻苦訓練,因為她明白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要想保住自己在世界網壇的地位,必須要加倍努力,所以拒絕平庸更要在取得成功之后,這樣的拒絕才會讓我們真正告別平庸。
文無定法,文成法立。其實立意也是如此。立意方法的實質是思維方法問題。只有從封閉、單向、僵化的思維定勢中解放出來,培養和建立開放、多元、動態的思維方式,才能找到富有個性的立意方法。千篇一律的文章是不會有人喜歡的,所以要綜合運用上述方法,要想別人之未想,這樣文章才會有新意,才會深刻。
(周 毅 江蘇省海門市海門中學語文組 2261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