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貴海+張曉燕
[關鍵詞]教學質量;智慧;素質
教育質量的高低取決于教師的教育智慧和素質。什么是教師的教育智慧或素質?這是我們每個教師應該清楚的問題。教學活動是教師工作的中心任務,我們在談論素質教育時,特別強調以創新精神為核心,以德育為靈魂,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因此,教師教育智慧或素質的含義必須著眼于教學活動本身。我們把教師教育智慧或素質理解為: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決定其教育教學效果,對學生身心發展有直接顯著影響的思想和心理品質的總和。
一、師德與師魂
(一)敬業愛崗。這一教師道德凸顯四個意識,即敬業意識、樂業意識、職業規范意識、勤業意識。師德的實質就是教育事業的“業”字;師德體現的就是對教育事業及其社會地位的認同、情感和行動。這就是師德第一個表現即 “師業”。敬業愛崗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和外延,其表現有: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本職崗位;教書育人;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
(二)熱愛學生。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師德的又一個表現即 “師愛”。師愛是師德的核心,我們稱其為“師魂”。在一定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師愛來自教師的職責,這種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沒有血緣關系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神圣的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感情投入與回報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育人”的根本功能。因此,師愛就是師魂。只有對學生充滿了期望,充滿了鼓舞,才能點燃起學生的激情,對事物充滿了愛心,才能走向成功
(三)嚴謹治學。師德集中體現在培養學生的質量上。能否培養出國家需要的優秀人才,這是衡量師德的重要標準,于是我們可以看到師德的第三個表現:“師能”。教師的成功,在于培養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教師對學生的嚴,往往建筑在對自己嚴的基礎上,特別要嚴謹治學。教師要樹立良好的學風和教風,刻苦鉆研業務,不斷學習新知識。
(四)為人師表。“學為人師,行為示范”,這就是為人師表的師德表現,也可以叫師德的第四個表現:“師風”。師風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以身作則。嚴于律己、作風正派、注意身教;二是團結協作。為人師表;三是廉潔從教。教師廉潔與否,學生看得清楚,所以要堅持高尚情操,發揚奉獻精神,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四是依法執教。在教育教學中同國家的方針政策保持一致,不得違背國家的方針、政策的言行。
二、教師的知識
(一)本體性知識——勝任崗位的基本保證。教師的本體性知識是指教師所具有的特定的學科知識。知識要有事業與職業的目的,一個人最佳的知識結構,主要是以自己所從事的職業與專業為基礎。這種本體性知識有四個要求:一是對學科知識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二是既懂得本學科的歷史,又掌握該學科的新進展;三是與本學科相關的知識;四是能把本學科知識變成自己的一種學科(學術)造詣,能夠清楚表達出來。然而,具有豐富的學科知識只是基本保證,而不是唯一保證,即有本體性知識并不能成為一個好教師的決定條件。研究表明教師的本體性知識與學生成績之間不存在統計上的“高相關”關系。有幾位頗有名的科學家,他們曾經是一些不合格的中學教師。因此,可以認為,教師的本體性知識一定要有,但達到某種水平即可。
(二)文化知識——博采眾長自成一家。教師的工作,有點像蜜蜂釀蜜,需要博采眾長。為了實現教育的文化功能,教師除了要有本體性知識以外,還要有廣博的文化知識,這樣才能把學生引向未來的人生之路。在學校里,知識淵博的教師往往贏得學生的信賴和愛戴,因為教師的豐富的文化知識,不僅能擴展學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文化知識的廣泛性和深刻性。教師的文化知識修養具有很大的個體差異,因此,我們要在博采眾長基礎上主張每一位教師都要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
(三)實踐知識——機智豐富的個體存在。實踐知識是教師教學經驗的積累。教師只有針對學生的特點和當時的情景有分寸地進行工作,才能表現出教師的教育教學機智。在這些情景中教師所采用的知識來自個人的教育教學實踐,具有明顯時代性、經驗性。這就要求不斷探索教學改革,努力追求嚴、實、新、活、聯五方面的要求。“嚴”即嚴格精選教學內容,嚴格管理,嚴格課堂紀律和考試紀律;“實”即教學務必理論聯系實際,講實話,追求實際效果;“新”即了解學生思想的新變化,吸納新內容,運用科學的新思維、新理論引導學生順應社會發展潮流。探索新教學方式,尋找出一條能夠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途徑;“活”即重視激活學生的思想,啟發他們積極思索問題,隨時注入鮮活的思想,活躍課堂氣氛,語言力求活潑、有力、激情;“聯”即在教學內容上用課堂教學的主渠道與學生德育系統的其它渠道相聯結,使教學理論性與其他渠道實踐性相連結,做到互為補充和強化,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使教書與育人聯系相聯結,從而培養出更多的人才。
(四)條件性知識——成功教學的“金鑰匙”。教師的條件性知識是指教師所具有的教育學與心理學知識。這種知識是廣大教師所普遍缺乏的,也是我們在教改實踐中所特別強調的。條件性知識是一個教師成功教學的重要保障,在研究中,我們把教師的條件性知識具體化為三個方面,即學生身心發展的知識、教與學的知識和學生成績評價的知識。
三、教師的能力
(一)教師的自我監控能力。是指教師為了保證教育教學的成功、達到預期的教育教學目標,而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將教育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能力。這種能力主要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教師對自己教學教育活動的事先計劃和安排;二是對自己實際教學教育活動進行有意識的監察、評價和反饋;三是對自己教學教育活動進行調節、校正和自我控制。教師的自我監控能力,又可以叫做反思能力,21世紀要倡導訓練反思型的教師。
(二)教師應用現代化教育技術的能力。善于對信息技術優化、整合,今天計算機輔助教育、多媒體的使用,上網和創辦網校,已成為社會的時尚。在教學中學會應用這些技術手段,以提高教學質量,已成為21世紀教師教學能力的一個重要的組成成分。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心理健康,意指一種良好的心理或精神狀態。是對心理或精神健康的維護和保健。它不僅包括積極情緒情感,也包括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更加重要。目前,學生中存在越來越多的心理行為問題。我們發現有些學生學習不好,并不是智力低下,而是意志品質薄弱,存有心理障礙,這就要求教師承擔起學生心理衛生保健醫生的角色,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于那些具有積極心理的成功型傾向的學生,加大對學生濃厚興趣的引導,使其積極心理得到滿足,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對那些怕困難的具有消極心理的失敗傾向型學生,要多鼓勵,多引導,讓學生“跳起來摘蘋果”嘗到成功的滋味,樹立起學生的堅韌性。對于那些“前怕狼,后怕虎”辦事猶豫心理的人,要積極啟發、誘導,幫助學生找出出錯的原因,培養學生的果斷性。
(編輯/李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