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煒 汪中厚
摘 要:培養卓越工程師人才是高校教育目前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文章提出“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應通過產學研體系模式,科研領域獲得新知識,教學領域傳授新知識,生產領域應用新知識,三者互為補充,融為一體。建立人才培養新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 產學研模式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0(b)-0204-01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的目的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強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并使之能夠適應經濟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能夠為國家走上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貢獻。所以,“卓越計劃”對促進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的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
1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核心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就是高校和企業聯合培養人才,共同制定教學計劃,高校聘請有實踐經驗的工程師作為學生的企業導師。具體而言,企業可以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培養方案要求學生在企業進行工程實踐不少于1年并且畢業設計也是做企業實際課題,企業導師作為學生的畢業設計指導教師。這是我國的一個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此模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上海理工大學依托行業背景,與上海電氣集團、上海機床廠等企業有長期的科研合作,這些企業也是上海理工大學學生的實習實踐基地。上海理工大學第一屆卓越班學生已全部到相關企業實習。但就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這種模式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完善和提高。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還可以進一步根據我國高校自身特點并借鑒世界先進國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經驗,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工程教育新模式。總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核心應該以實際工程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著力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致力于培養出一大批創新型工程師。高校的任務就是要促進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創新,全面提高我國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建設具有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體系,促進我國從工程教育大國走向工程教育強國。
2 高校教學中的不足
目前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存在諸多不足,如實踐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普遍薄弱,缺乏實際工作能力素質,工作適應期偏長。中國社會意識使得高校長期偏重學歷教育,造成了不良的循環模式。其原因是多面的,其一是高等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創新性進展較為遲緩,傳授知識與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不能較好地結合。其二是我國的高等院校與企業聯系不緊密,實踐環境以及實踐教學條件主要靠高等院校自己來創造和承擔,制約人才教育水平和培養質量的提高。
對學生來說,終生受用的是培養他們具有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卓越工程師人才的培養要求以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重點,要求高等教育重視知識背景、生產實踐、實踐創新。參與企業實際項目,鍛煉動手動腦的能力。尤為重要的是企業大量的專業領域人才強化了實踐環節,在實踐中培養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克服高等教育重理論與分析、輕實踐與綜合的偏向。
3 產學研合作教育新模式
產學研合作教育新模式是現代社會的新型教育模式,是當今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產學研,顧名思義,就是產、學、研三方的合作教育。“產”指生產企業,“學”指學校,“研”指研究機構。這種新模式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科研單位不同渠道,發揮三方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取長補短。學生可以把書本知識和實踐能力及科研實踐結合起來,在頭腦中形成內在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先進系統。產學研合作教育新模式的實質是促進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最佳組合,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重點,采取課堂教學與學生參加實際工作有機結合的手段,來培養適合不同用人單位需要的應用型人才。通過產學研合作,可以開發潛在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是發達國家促進實現應用型創新和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一條成功經驗。開展產學研合作正是培養應用型卓越人才的有效途徑,培養高素質技術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必由之路。
國內外產學研結合的實踐充分證明,產學研合作對于促進企業的技術進步與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高國家整體競爭能力,都有重大的戰略意義。美國作為最早實現產學研合作的國家,它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成長舉世矚目,可以說恰是產學研合作的興起帶來國家的昌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美國的“硅谷模式”。在硅谷,人才資源密集,大學是硅谷人才培養基地。當地大學為硅谷提供了大量的技術人才支持。硅谷所在地擁有包括世界著名的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圣克拉拉大學和圣何塞大學在內的8所大學、9所專科學院和33所技工學校。這些高水平的大學和研發中心為硅谷高技術企業發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這些教育機構源源不斷地向硅谷輸送高水平的畢業生,鼓勵學生創業,為硅谷高科技創新活動準備了強大的人力資源。同時,硅谷企業也為在校生提供實習機會,雙方形成了良好的互動。此外,硅谷人才還來源于麻省理工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美國知名高校。
4 堅持產學研模式,建設創新型國家
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是國家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中長期科技規劃目標任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創新體系里面,按照產業創新鏈,上游階段是科學研究,要以大學和研究機構為主,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結合實際培養卓越工程師人才的產學研模式,是國家創新體系的核心環節,更是賦予發展以持續性的必由之路。只有擁有創新思維、創新積極性和創新行動力等一系列“創新”要義的高素質人才,才能成為真正的卓越工程師人才。要重視各種積極因素在培養人才過程中的作用,盡最大可能創造良好的條件,以使高素質人才能夠進一步轉變、發展為創新型人才。
“卓越工程師”人才的培養是高校面臨新的重要課題和長期任務。高校在培養計劃中應將“卓越工程師人才”的培養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教師應該有這樣的意識:在注重知識傳授的同時應更加注重能力的培養,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創新教育為一體;研究有效培養“卓越工程師”能力的機制,建立培養“卓越工程師”的教育體系,結合中國實際具體國情并發展好、實踐好、豐富好產學研這一人才培養模式,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 陳躍東,陳孟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產學研為依托的工科院校研究生創新型人才培養[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2).
[2] 李曉玉.創新創業人才的產學研結合問題研究[J].商業會計,2012(9).
[3] 姚延芹.有關產學研合作研究綜述[J].中國電力教育,2011(25).
[4] 彭瑋,葛新權.國外產學研聯盟運行模式及對我國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