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王漢道+秦文淑
摘 要:課程設置與教學進程是人才培養方案的主要內容,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通過調整各門課的開設順序,優化各門課程之間的結構,整合成“課程群”,有利于完成更接近工作實際的大型實訓項目;通過提取出原本分散在各個學期的系內選修課,集中在大三上學期授課,培養多個就業方向,多層次,多樣化的人才。
關鍵詞:人才培養方案 課程設置 因材施教 多樣化人才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0(b)-0216-02
高職院校的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不僅要培養從事環境監測和環境工程設計和施工的專業技術人員,而且也需要培養從事環保行業的管理、服務和應用技術創新型人才,而課程設置與教學進程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以下是我校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舊的課程設置與教學進程安排情況。從表1可以看出,除了大二下學期是專業核心課,其他時間都是上專業基礎課,上專業課的同時貫穿了全院平臺課,比如大學英語、毛概、形勢與政策、計算機應用基礎、體育等;拓展類模塊(系內選修課)常以理論課的形式進行授課,學生在教研室主任的指導下進行跨專業選課,意在進行跨專業拓展,增加就業機會。一共三個模塊,每個模塊下4門課程。
1 課程設置和教學進程里出現的問題
1.1 課程設置零碎分散,不利于同步進行綜合性的實際項目訓練
我校環保專業的課程設置基本上遵循了先易后難,先專業基礎課后專業核心課的模式,環境監測和環境工程專業基礎課交叉上課。弊端在于,首先,將實際工作過程的系統性割裂開來,課程設置顯得支離破碎。專業基礎課主要是課程實驗訓練,而專業核心課是綜合實驗,分散上課的方式不利于學生融會貫通,建立綜合的實際項目訓練的概念;其次這兩個系列課程區別很大,聯系不是特別緊密,在進行專業核心課學習的時候,很可能已經遺忘之前學過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不利于學生整合知識。
1.2 課程設置反應出的就業方向沒有體現多樣化
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有很強的職業指向性,針對某種工作崗位培養技能型人才。就業方向主要是和專業核心課匹配的。對于我校的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來說,課程設置體現出學生的就業方向主要集中在環境監測、水污染治理、大氣污染治理。系內選修課模塊是為了增加學生跨專業就業機會,但是存在問題是,學生所選的模塊和自己專業關聯不大,聽不懂,不感興趣,學習積極性不高,單純只是為了拿學分才去上課,上課卻不聽課。
通過學生訪談,結果顯示:學生的就業意愿是多樣化的,比如,有一部分學生有意愿將來從事環境影響評價或環保公司的營銷策劃和管理等工作。在課程設置里,環境影響評價只是作為一門專業限選課,60個學時,對幫助學生未來從事這一行業的作用非常有限。而且,營銷這門課作為學校平臺課是由沒有環保專業背景的老師任教的,不了解環保行業的發展趨勢。
1.3 人才培養方案里并未體現培養創新型人才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1]。
因此,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就是專業知識、技能和創新精神。環境監測與污染治理技術專業的核心任務就是培養懂知識原理,能熟練操作而且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而我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是以就業為導向,教學和科研是分離的。大部分的教學時間內,學生只是接受了較為系統的理論和實訓的訓練,沒有接受到系統的科研訓練,少數學生由于興趣參加了科研小組,但是研究內容通常是協助老師做博士論文或者項目課題,題目都是給定的,不能給學生進行一個全面的訓練。前兩個學年課程設置較多,學生疲于應付,臨近畢業,大部分學生把尋找理想的實習單位作為重點。科研的地位比較低,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同時缺乏對科研實驗的合理規劃和安排。對于創造性的畢業論文設計,時間短,且分散,要求不高,質量有待提高。
2 針對以上問題,新的課程設置和教學進度表如表2
2.1 化零為整,建設課程群
新的課程設置就是分散難點,各個擊破。把環境監測專業核心課同步放入環境監測相關的專業基礎課里,把原本零散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有機聯合起來,形成相對獨立的“課程群”,一個課程群等同于相對獨立的就業方向,不僅可以強化專業知識和技能,還可以形成合力完成更貼近工作實際的“大實訓”項目,凸顯課程群的綜合效應和整體優勢。
大一上學期集中學習環境監測相關的專業基礎課,比如環境理化分析基礎、環境微生物技術、儀器分析、室內空氣監測等。在此基礎上,在大一下學期開學初設置實訓周,實施環境監測大實訓。同樣的,在大一下學期和大二實施環境工程相關的“課程群”。
2.2 因材施教,培養多樣化、多層次人才
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神話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教高【2004】1號)中明確指出,“高職院校辦學最根本的標準時要培養出受社會歡迎的各類高質量人才[2]。這里的“各類“不僅表示不同類別的行業,也表示同一行業不同類別的崗位。環保行業需求的人才也是分專業分層次的,就業方向有:環境監測、環境工程設計與施工、環境影響評價、純水生產等,層次上不僅需要高精端的科研型技術人才、運營管理人才,也需要一般崗位的技術工人。
而我校學生生源復雜,參差不齊,主要是通過統招考試、通過自主招生考試或中高職對口銜接進入的,學生的個人潛能、學習能力、興趣愛好、職業取向也是多樣的。
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怎樣適應這種多樣性?在以市場對人才需求為導向的同時,發揮學生自主性,因材施教,培養多層次多類型人才。把學生從帶有強制性特點的統一安排的活動中解放出來,充分尊重學生意愿和個性化發展。我們可以通過優化課程設置來實現這一目標。具體措施是:把原本分散在各個學期的拓展類課程(系內選修課)全部納入大三上學期集中開展,設置如下。endprint
(1)創設橫向拓展模塊,培養環保行業經營管理人才。
根據“一汽”大樣本優秀人才經歷和典型能力特征表明:技術專家專大部分沒有跨專業領域或跨部門工作的記錄,而二級經理管理型人才在勝任管理工作前,具有2.29個崗位的工作經歷,這些人員的顯著能力是基本了解和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并能應用這些專業知識與技能進行宏觀管理和指導下屬工作[3]。所以,對于那些雖然專業學習能力不足,不是特別擅長專業技能和創新,但是具有領導才能、組織能力的學生,可以嘗試走管理型或者營銷型的環保人才道路。具體措施是:設置橫向拓展模塊。開設的課程有:生活污水處理廠運營管理、環境管理專題案例分析、項目管理知識、營銷策劃等。
(2)設置“環境影響評價模塊”,拓展新的就業方向。
針對將來想從事環境影響評價的學生,可以開設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群”。環境影響評價是在“環境監測”和“環境工程”的基礎上,通過“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法規”、“導則和標準”“生態學”、“技術方法”等知識的學習,掌握環境影響評價的程序和方法,編寫報告書。所以,做環評并不是僅僅依靠一門課就能習得的,必須合理設置有關環評的“課程群”。我們完全有可能加強大三上學期該課程群的建設,作為一種新的就業方向,滿足學生的就業需求。
(3)創設“縱向拓展模塊”,培養創新型人才。
針對有科研能力和興趣的學生,在大一就開始引導,大三上學期開設縱向拓展模塊,通過挑戰杯、技能大賽等以賽促學,培養高、精創新型科研人才。具體做法是。
①通過歷年挑戰杯的成果為范例對新生進行宣傳,大一設為緩沖期。
②在新生剛入學的時候,通過我系歷年挑戰杯的成果在新生中進行宣傳,指出創新能力在未來職業發展中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科研熱情。為了使在校生及早接觸科研訓練,在大一實行“以老生帶新生”的方式,讓新生一方面熟悉實驗室,另一方面了解自己對創新活動的興趣、潛質、愛好和特長。
③大二是選題立項期。
在大二,累計在實驗室做助手達到一年者,學生以自愿為原則,一般以2~4個學生為單位成立小組,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進行選題,申請科研項目。系內要組成專家評審團對項目進行評審,確定立項是否能通過。“指導老師”實行“雙師制”,即一個小組由兩名導師進行指導。一名是在校的專職教師,另外一名是企業的技術骨干。實行“雙師制”是為了把研究和企業的技術創新結合起來,著眼于應用型科技開發,來自企業的技術骨干會帶來企業的實際問題,而在校的教師能夠給學生進行科研的指導。指導教師本著“多一些引導和點撥,少一些分析和講解”,體現學生個體的獨立性,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自我教育水平。除了教師平時解答學生疑問,對學生實驗進行指點,還要定期開學術討論會,全體指導老師、科研小組成員都需要參加,每個小組可以針對某一個技術問題、疑難理論、文獻啟發、階段性成果等問題做匯報。這樣不僅能夠鍛煉學生表達能力、邏輯能力,還有助于各個成員互相學習,促進學術交流。我環保專業已有多個產學研基地,如廣東中聯興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億康環保設備有限公司,更有進駐學校進行校企合作的維中檢測公司。平時下廠頂崗實習和認知實習的機會也很多,老師和企業聯系頻繁,有條件實行科研的雙師制。
2.3 大三上學期進行科研活動、項目結題并評價
對于選題通過的學生在大三上學期專注地進行科研,這就作為系內選修課的“縱向拓展模塊”,一般來說,學生在和導師溝通、與他人合作中,將經歷一個完整的科研過程,整個過程涉及從選題到結題。發現企業實際問題(這個可由導師給出)──調查研究──提出解決該問題的假設──查閱文獻──分析論證──設計實驗制定方案──進行實驗──數據整理──得出結論──分析總結。這個過程只要完整就應該給予學分。
最后項目結題并由系內老師對該項目進行評審。為了保證學生科研活動能夠持續進行,試驗室的開放和管理要跟上,學校要針對該項設立專門的科研基金,同時加強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該縱向拓展模塊不一定立竿見影的有成果出來,而是立足于長遠,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樹立敢于面對挑戰、勇于攀登科學高峰的信心。
2.4 開設靈活多樣的“訂單班”
由于環保行業不同工種、不同工作崗位的差異化,學校培養的學生不可能完全勝任所有環保企業的所有工作崗位,所以企業在招聘之后,還要對員工進行崗前培訓。我們完全有可能把企業的崗前培訓放在學校。而且企業向學生提供直接的面向生產實際和崗位體驗,有部分學生迫切希望提前下廠頂崗實習,在工作中進行學習,同時也能解決學生生活困難的問題。訂單班是學校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通過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和人才培養模式,有計劃地為企業輸送對口人才。把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對學生的知識結構進行適當調整的時間放在大三上學期,時間長短根據企業工作崗位而定,訂單班的人數根據企業需求可以靈活多樣。
具體做法是:在大二末,根據學校發布的企業信息,學生自主申請報名,企業也可根據自身需求挑選合適的員工。然后成立“××訂單班”,大三上學期進行針對該企業人才緊缺的崗位進行有計劃的培訓和項目訓練,使學生順利上崗,實現企業和員工實現無縫對接。學生在頂崗實習的過程中每周需要填寫頂崗實習周志,根據學生實習時間長短獲得相應的學分。
在學生提早進入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指導老師要加強思想引導,關心學生的工作學習和職業發展。要指導學生從觀念上樹立起頂崗實習并不是一個短期的打工,而是融入到企業文化里,發揮自己潛能的過程,在實習的同時,了解企業的生產過程以及戰略思想。
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特別是課程設置的改革,一定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興趣和意愿、當地企業的結構乃至產業結構的調整,培養多樣化、多層次人才,凸顯自己的辦學特色。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1020-2020)[EB/OL].(2010-06-06)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
[2] 戴勇.創新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應關注三個層面的改革[J].中國高教研究,2007(2):56-57.
[3] 陳輯.從企業用人的角度談大學生就業創業[J].中國高等教育,2010(21):47-48.endprint
(1)創設橫向拓展模塊,培養環保行業經營管理人才。
根據“一汽”大樣本優秀人才經歷和典型能力特征表明:技術專家專大部分沒有跨專業領域或跨部門工作的記錄,而二級經理管理型人才在勝任管理工作前,具有2.29個崗位的工作經歷,這些人員的顯著能力是基本了解和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并能應用這些專業知識與技能進行宏觀管理和指導下屬工作[3]。所以,對于那些雖然專業學習能力不足,不是特別擅長專業技能和創新,但是具有領導才能、組織能力的學生,可以嘗試走管理型或者營銷型的環保人才道路。具體措施是:設置橫向拓展模塊。開設的課程有:生活污水處理廠運營管理、環境管理專題案例分析、項目管理知識、營銷策劃等。
(2)設置“環境影響評價模塊”,拓展新的就業方向。
針對將來想從事環境影響評價的學生,可以開設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群”。環境影響評價是在“環境監測”和“環境工程”的基礎上,通過“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法規”、“導則和標準”“生態學”、“技術方法”等知識的學習,掌握環境影響評價的程序和方法,編寫報告書。所以,做環評并不是僅僅依靠一門課就能習得的,必須合理設置有關環評的“課程群”。我們完全有可能加強大三上學期該課程群的建設,作為一種新的就業方向,滿足學生的就業需求。
(3)創設“縱向拓展模塊”,培養創新型人才。
針對有科研能力和興趣的學生,在大一就開始引導,大三上學期開設縱向拓展模塊,通過挑戰杯、技能大賽等以賽促學,培養高、精創新型科研人才。具體做法是。
①通過歷年挑戰杯的成果為范例對新生進行宣傳,大一設為緩沖期。
②在新生剛入學的時候,通過我系歷年挑戰杯的成果在新生中進行宣傳,指出創新能力在未來職業發展中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科研熱情。為了使在校生及早接觸科研訓練,在大一實行“以老生帶新生”的方式,讓新生一方面熟悉實驗室,另一方面了解自己對創新活動的興趣、潛質、愛好和特長。
③大二是選題立項期。
在大二,累計在實驗室做助手達到一年者,學生以自愿為原則,一般以2~4個學生為單位成立小組,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進行選題,申請科研項目。系內要組成專家評審團對項目進行評審,確定立項是否能通過。“指導老師”實行“雙師制”,即一個小組由兩名導師進行指導。一名是在校的專職教師,另外一名是企業的技術骨干。實行“雙師制”是為了把研究和企業的技術創新結合起來,著眼于應用型科技開發,來自企業的技術骨干會帶來企業的實際問題,而在校的教師能夠給學生進行科研的指導。指導教師本著“多一些引導和點撥,少一些分析和講解”,體現學生個體的獨立性,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自我教育水平。除了教師平時解答學生疑問,對學生實驗進行指點,還要定期開學術討論會,全體指導老師、科研小組成員都需要參加,每個小組可以針對某一個技術問題、疑難理論、文獻啟發、階段性成果等問題做匯報。這樣不僅能夠鍛煉學生表達能力、邏輯能力,還有助于各個成員互相學習,促進學術交流。我環保專業已有多個產學研基地,如廣東中聯興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億康環保設備有限公司,更有進駐學校進行校企合作的維中檢測公司。平時下廠頂崗實習和認知實習的機會也很多,老師和企業聯系頻繁,有條件實行科研的雙師制。
2.3 大三上學期進行科研活動、項目結題并評價
對于選題通過的學生在大三上學期專注地進行科研,這就作為系內選修課的“縱向拓展模塊”,一般來說,學生在和導師溝通、與他人合作中,將經歷一個完整的科研過程,整個過程涉及從選題到結題。發現企業實際問題(這個可由導師給出)──調查研究──提出解決該問題的假設──查閱文獻──分析論證──設計實驗制定方案──進行實驗──數據整理──得出結論──分析總結。這個過程只要完整就應該給予學分。
最后項目結題并由系內老師對該項目進行評審。為了保證學生科研活動能夠持續進行,試驗室的開放和管理要跟上,學校要針對該項設立專門的科研基金,同時加強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該縱向拓展模塊不一定立竿見影的有成果出來,而是立足于長遠,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樹立敢于面對挑戰、勇于攀登科學高峰的信心。
2.4 開設靈活多樣的“訂單班”
由于環保行業不同工種、不同工作崗位的差異化,學校培養的學生不可能完全勝任所有環保企業的所有工作崗位,所以企業在招聘之后,還要對員工進行崗前培訓。我們完全有可能把企業的崗前培訓放在學校。而且企業向學生提供直接的面向生產實際和崗位體驗,有部分學生迫切希望提前下廠頂崗實習,在工作中進行學習,同時也能解決學生生活困難的問題。訂單班是學校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通過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和人才培養模式,有計劃地為企業輸送對口人才。把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對學生的知識結構進行適當調整的時間放在大三上學期,時間長短根據企業工作崗位而定,訂單班的人數根據企業需求可以靈活多樣。
具體做法是:在大二末,根據學校發布的企業信息,學生自主申請報名,企業也可根據自身需求挑選合適的員工。然后成立“××訂單班”,大三上學期進行針對該企業人才緊缺的崗位進行有計劃的培訓和項目訓練,使學生順利上崗,實現企業和員工實現無縫對接。學生在頂崗實習的過程中每周需要填寫頂崗實習周志,根據學生實習時間長短獲得相應的學分。
在學生提早進入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指導老師要加強思想引導,關心學生的工作學習和職業發展。要指導學生從觀念上樹立起頂崗實習并不是一個短期的打工,而是融入到企業文化里,發揮自己潛能的過程,在實習的同時,了解企業的生產過程以及戰略思想。
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特別是課程設置的改革,一定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興趣和意愿、當地企業的結構乃至產業結構的調整,培養多樣化、多層次人才,凸顯自己的辦學特色。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1020-2020)[EB/OL].(2010-06-06)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
[2] 戴勇.創新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應關注三個層面的改革[J].中國高教研究,2007(2):56-57.
[3] 陳輯.從企業用人的角度談大學生就業創業[J].中國高等教育,2010(21):47-48.endprint
(1)創設橫向拓展模塊,培養環保行業經營管理人才。
根據“一汽”大樣本優秀人才經歷和典型能力特征表明:技術專家專大部分沒有跨專業領域或跨部門工作的記錄,而二級經理管理型人才在勝任管理工作前,具有2.29個崗位的工作經歷,這些人員的顯著能力是基本了解和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并能應用這些專業知識與技能進行宏觀管理和指導下屬工作[3]。所以,對于那些雖然專業學習能力不足,不是特別擅長專業技能和創新,但是具有領導才能、組織能力的學生,可以嘗試走管理型或者營銷型的環保人才道路。具體措施是:設置橫向拓展模塊。開設的課程有:生活污水處理廠運營管理、環境管理專題案例分析、項目管理知識、營銷策劃等。
(2)設置“環境影響評價模塊”,拓展新的就業方向。
針對將來想從事環境影響評價的學生,可以開設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群”。環境影響評價是在“環境監測”和“環境工程”的基礎上,通過“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法規”、“導則和標準”“生態學”、“技術方法”等知識的學習,掌握環境影響評價的程序和方法,編寫報告書。所以,做環評并不是僅僅依靠一門課就能習得的,必須合理設置有關環評的“課程群”。我們完全有可能加強大三上學期該課程群的建設,作為一種新的就業方向,滿足學生的就業需求。
(3)創設“縱向拓展模塊”,培養創新型人才。
針對有科研能力和興趣的學生,在大一就開始引導,大三上學期開設縱向拓展模塊,通過挑戰杯、技能大賽等以賽促學,培養高、精創新型科研人才。具體做法是。
①通過歷年挑戰杯的成果為范例對新生進行宣傳,大一設為緩沖期。
②在新生剛入學的時候,通過我系歷年挑戰杯的成果在新生中進行宣傳,指出創新能力在未來職業發展中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科研熱情。為了使在校生及早接觸科研訓練,在大一實行“以老生帶新生”的方式,讓新生一方面熟悉實驗室,另一方面了解自己對創新活動的興趣、潛質、愛好和特長。
③大二是選題立項期。
在大二,累計在實驗室做助手達到一年者,學生以自愿為原則,一般以2~4個學生為單位成立小組,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進行選題,申請科研項目。系內要組成專家評審團對項目進行評審,確定立項是否能通過。“指導老師”實行“雙師制”,即一個小組由兩名導師進行指導。一名是在校的專職教師,另外一名是企業的技術骨干。實行“雙師制”是為了把研究和企業的技術創新結合起來,著眼于應用型科技開發,來自企業的技術骨干會帶來企業的實際問題,而在校的教師能夠給學生進行科研的指導。指導教師本著“多一些引導和點撥,少一些分析和講解”,體現學生個體的獨立性,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自我教育水平。除了教師平時解答學生疑問,對學生實驗進行指點,還要定期開學術討論會,全體指導老師、科研小組成員都需要參加,每個小組可以針對某一個技術問題、疑難理論、文獻啟發、階段性成果等問題做匯報。這樣不僅能夠鍛煉學生表達能力、邏輯能力,還有助于各個成員互相學習,促進學術交流。我環保專業已有多個產學研基地,如廣東中聯興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億康環保設備有限公司,更有進駐學校進行校企合作的維中檢測公司。平時下廠頂崗實習和認知實習的機會也很多,老師和企業聯系頻繁,有條件實行科研的雙師制。
2.3 大三上學期進行科研活動、項目結題并評價
對于選題通過的學生在大三上學期專注地進行科研,這就作為系內選修課的“縱向拓展模塊”,一般來說,學生在和導師溝通、與他人合作中,將經歷一個完整的科研過程,整個過程涉及從選題到結題。發現企業實際問題(這個可由導師給出)──調查研究──提出解決該問題的假設──查閱文獻──分析論證──設計實驗制定方案──進行實驗──數據整理──得出結論──分析總結。這個過程只要完整就應該給予學分。
最后項目結題并由系內老師對該項目進行評審。為了保證學生科研活動能夠持續進行,試驗室的開放和管理要跟上,學校要針對該項設立專門的科研基金,同時加強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該縱向拓展模塊不一定立竿見影的有成果出來,而是立足于長遠,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樹立敢于面對挑戰、勇于攀登科學高峰的信心。
2.4 開設靈活多樣的“訂單班”
由于環保行業不同工種、不同工作崗位的差異化,學校培養的學生不可能完全勝任所有環保企業的所有工作崗位,所以企業在招聘之后,還要對員工進行崗前培訓。我們完全有可能把企業的崗前培訓放在學校。而且企業向學生提供直接的面向生產實際和崗位體驗,有部分學生迫切希望提前下廠頂崗實習,在工作中進行學習,同時也能解決學生生活困難的問題。訂單班是學校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通過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和人才培養模式,有計劃地為企業輸送對口人才。把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對學生的知識結構進行適當調整的時間放在大三上學期,時間長短根據企業工作崗位而定,訂單班的人數根據企業需求可以靈活多樣。
具體做法是:在大二末,根據學校發布的企業信息,學生自主申請報名,企業也可根據自身需求挑選合適的員工。然后成立“××訂單班”,大三上學期進行針對該企業人才緊缺的崗位進行有計劃的培訓和項目訓練,使學生順利上崗,實現企業和員工實現無縫對接。學生在頂崗實習的過程中每周需要填寫頂崗實習周志,根據學生實習時間長短獲得相應的學分。
在學生提早進入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指導老師要加強思想引導,關心學生的工作學習和職業發展。要指導學生從觀念上樹立起頂崗實習并不是一個短期的打工,而是融入到企業文化里,發揮自己潛能的過程,在實習的同時,了解企業的生產過程以及戰略思想。
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特別是課程設置的改革,一定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興趣和意愿、當地企業的結構乃至產業結構的調整,培養多樣化、多層次人才,凸顯自己的辦學特色。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1020-2020)[EB/OL].(2010-06-06)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
[2] 戴勇.創新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應關注三個層面的改革[J].中國高教研究,2007(2):56-57.
[3] 陳輯.從企業用人的角度談大學生就業創業[J].中國高等教育,2010(21):47-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