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軍利
摘 要:為了提高鐵路運輸的安全性,防止安全事故發生,確保鐵路行車運行安全,各種先進技術已經被應用到行車安全控制和檢測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全預警作用。本文就鐵路車務系統安全管理的現狀進行分析,對車務系統安全預警理論進行闡述,提出鐵路行車的安全預警方法,以降低鐵路行車安全風險,給鐵路行車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關鍵詞:鐵路行車 車務系統 安全預警 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U2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9(b)-0050-01
鐵路運輸在保證我國經濟快速、平穩發展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對鐵路行車安全預警理論與方法進行研究,以采取更有效的安全預警方法,促進鐵路行車安全,對于我國鐵路運輸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 鐵路車務系統安全管理的現狀
鐵路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大動脈,最基礎的公共設施,其行車安全管理直接關系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是鐵路部門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車務系統作為最基層部門,主要承擔運輸組織和直接旅客和貨主提供服務,在路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隨著鐵路運輸事業的不斷發展,行車密度在不斷增大,隨之而來的是安全風險的加大。雖然我國鐵路行車事故總體處于下降趨勢,但是旅客列車傷亡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別重大事故仍未能得到有效杜絕,如圖1所示。表明目前的管理制度在安全預警防范方面還存在一定缺陷。各車務站段必須結合實際工作情況,運用先進的管理理念,建立系統的安全管理機制,提前預警各種安全風險,從而保證鐵路行車過程的安全。
2 車務系統安全預警工作理論
對鐵路運輸發生的安全事故來分析,主要的影響因素是人、設備、環境和安全管理四個方面。而結合車務系統的情況,人的不安全行為是多數安全事故發生的關鍵因素。本文根據事故產生的源頭和隱患,采用風險因子識別方法來闡述車務系統安全預警工作理論,對鐵路行車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分析,以不斷降低鐵路行車安全風險。
2.1 風險分級要求
在進行鐵路行車安全預警分析時,風險分級要根據事故發生后對運輸的影響、產生損失的嚴重程度、作業環境和車務系統作業標準情況等來進行確定。一般來說,作業行為可能直接導致較嚴重事故的設定為高等級風險源,間接或可能一般事故的,設定為低風險源。按風險進行分級,采用不同應對方法,以提高車務系統的安全預警效果。
2.2 風險等級管理
一般情況下,根據事故的嚴重程度,將車務系統安全預警等級分為三個級別,用紅、橙、黃來表示,建立安全風險因子庫。其中,紅色風險等級是旅客死亡旅客列車事故和旅客列車B類及以上安全事故、從業人員死亡A類及以上事故、貨物列車A類及以上事故等;橙色是旅客列車C類和D類事故、貨物列車B類和C類事故;黃色是D類以下事故,一般不包括旅客列車D類事故。
2.3 風險權重確定
安全預警工作理論中,要確定各種風險的權重。車務系統由于人的因素在作業過程中體現的較多,風險權重要根據崗位需求、運行環境、作業標準等來綜合確定。一般來說,由設備能夠控制安全的,權重低。由作業人員主觀作業多的,權重高。同時還要綜合考慮職工業務素質、設備使用熟練程度等各種因素,動態進行調整,以提高風險防范的有效性。
3 鐵路行車安全預警方法
3.1 建立安全預警模型
一是建立安全預警模型。安全預警模型要根據安全風險的等級和權重等建立,要求分析各種影響因素,并根據站段、管轄范圍、作業量和行車密集度等設置不同參數,最終形成一個計算公式,用來計算安全風險的數值。二是確定風險等級。通過分析風險因子等因素,根據計算結果,發出對應的紅、橙、黃三級預警。三是制定響應機制。要根據預警的等級,制定出應對各級預警的措施。
3.2 充分運用現代技術,完善安全預警系統
一是隨著高科技信息技術的不斷推廣和運用,加強鐵路行車安全管理,必須不斷引入先進科學技術,充分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如計算機、通信網絡、跟蹤器和感應器等,提高車務系統的安全預警有效性。二是重視隱患征兆。根據海因里希事故法則可知,事故發生前會存在很多征兆和事故隱患,可根據征兆按紅、橙、黃三個風險等級,設置安全預警警報。
3.3 模型和預警系統的運行
安全預警模型和預警系統建立以后,要加強系統的運作。運行過程:一是定期分析。要指定一定的時間節點,對安全情況進行預警分析。一般分為日、周、旬、月、半年、全年及不定期重點專項分析等。二是信息收集。單位要指定專人,按分析周期及計算模型要求,提前收集相關資料。三是確定預警等級。由各單位召開安全分析會,根據收集資料,進行安全風險等級的確定。四是風險響應。當安全風險達到預警級別時,應啟動相應的響應制度,研究制定應對措施,采取幫教、包保、重點盯控、限期整改等方法,消除安全隱患,將安全風險降到可控水平。
4 結語
現代化建設中,鐵路行車安全涉及的范圍比較廣、影響因素比較多,因此,根據鐵路行車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安全預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鐵路運輸的安全性,保證鐵路行車的正常運行。
參考文獻
[1] 蔣薈.基于信息融合的鐵路行車安全監控體系及關鍵技術研究[D].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2013.
[2] 羅金寶.鐵路行車組織安全雙向閉環系統可靠性分析[D].蘭州交通大學,2013.
[3] 王惠.高速鐵路工務安全評價及預警系統研究[D].大連交通大學,2013.
[4] 張菊.軌道電路系統的安全分析與安全預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4.endprint
摘 要:為了提高鐵路運輸的安全性,防止安全事故發生,確保鐵路行車運行安全,各種先進技術已經被應用到行車安全控制和檢測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全預警作用。本文就鐵路車務系統安全管理的現狀進行分析,對車務系統安全預警理論進行闡述,提出鐵路行車的安全預警方法,以降低鐵路行車安全風險,給鐵路行車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關鍵詞:鐵路行車 車務系統 安全預警 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U2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9(b)-0050-01
鐵路運輸在保證我國經濟快速、平穩發展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對鐵路行車安全預警理論與方法進行研究,以采取更有效的安全預警方法,促進鐵路行車安全,對于我國鐵路運輸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 鐵路車務系統安全管理的現狀
鐵路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大動脈,最基礎的公共設施,其行車安全管理直接關系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是鐵路部門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車務系統作為最基層部門,主要承擔運輸組織和直接旅客和貨主提供服務,在路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隨著鐵路運輸事業的不斷發展,行車密度在不斷增大,隨之而來的是安全風險的加大。雖然我國鐵路行車事故總體處于下降趨勢,但是旅客列車傷亡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別重大事故仍未能得到有效杜絕,如圖1所示。表明目前的管理制度在安全預警防范方面還存在一定缺陷。各車務站段必須結合實際工作情況,運用先進的管理理念,建立系統的安全管理機制,提前預警各種安全風險,從而保證鐵路行車過程的安全。
2 車務系統安全預警工作理論
對鐵路運輸發生的安全事故來分析,主要的影響因素是人、設備、環境和安全管理四個方面。而結合車務系統的情況,人的不安全行為是多數安全事故發生的關鍵因素。本文根據事故產生的源頭和隱患,采用風險因子識別方法來闡述車務系統安全預警工作理論,對鐵路行車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分析,以不斷降低鐵路行車安全風險。
2.1 風險分級要求
在進行鐵路行車安全預警分析時,風險分級要根據事故發生后對運輸的影響、產生損失的嚴重程度、作業環境和車務系統作業標準情況等來進行確定。一般來說,作業行為可能直接導致較嚴重事故的設定為高等級風險源,間接或可能一般事故的,設定為低風險源。按風險進行分級,采用不同應對方法,以提高車務系統的安全預警效果。
2.2 風險等級管理
一般情況下,根據事故的嚴重程度,將車務系統安全預警等級分為三個級別,用紅、橙、黃來表示,建立安全風險因子庫。其中,紅色風險等級是旅客死亡旅客列車事故和旅客列車B類及以上安全事故、從業人員死亡A類及以上事故、貨物列車A類及以上事故等;橙色是旅客列車C類和D類事故、貨物列車B類和C類事故;黃色是D類以下事故,一般不包括旅客列車D類事故。
2.3 風險權重確定
安全預警工作理論中,要確定各種風險的權重。車務系統由于人的因素在作業過程中體現的較多,風險權重要根據崗位需求、運行環境、作業標準等來綜合確定。一般來說,由設備能夠控制安全的,權重低。由作業人員主觀作業多的,權重高。同時還要綜合考慮職工業務素質、設備使用熟練程度等各種因素,動態進行調整,以提高風險防范的有效性。
3 鐵路行車安全預警方法
3.1 建立安全預警模型
一是建立安全預警模型。安全預警模型要根據安全風險的等級和權重等建立,要求分析各種影響因素,并根據站段、管轄范圍、作業量和行車密集度等設置不同參數,最終形成一個計算公式,用來計算安全風險的數值。二是確定風險等級。通過分析風險因子等因素,根據計算結果,發出對應的紅、橙、黃三級預警。三是制定響應機制。要根據預警的等級,制定出應對各級預警的措施。
3.2 充分運用現代技術,完善安全預警系統
一是隨著高科技信息技術的不斷推廣和運用,加強鐵路行車安全管理,必須不斷引入先進科學技術,充分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如計算機、通信網絡、跟蹤器和感應器等,提高車務系統的安全預警有效性。二是重視隱患征兆。根據海因里希事故法則可知,事故發生前會存在很多征兆和事故隱患,可根據征兆按紅、橙、黃三個風險等級,設置安全預警警報。
3.3 模型和預警系統的運行
安全預警模型和預警系統建立以后,要加強系統的運作。運行過程:一是定期分析。要指定一定的時間節點,對安全情況進行預警分析。一般分為日、周、旬、月、半年、全年及不定期重點專項分析等。二是信息收集。單位要指定專人,按分析周期及計算模型要求,提前收集相關資料。三是確定預警等級。由各單位召開安全分析會,根據收集資料,進行安全風險等級的確定。四是風險響應。當安全風險達到預警級別時,應啟動相應的響應制度,研究制定應對措施,采取幫教、包保、重點盯控、限期整改等方法,消除安全隱患,將安全風險降到可控水平。
4 結語
現代化建設中,鐵路行車安全涉及的范圍比較廣、影響因素比較多,因此,根據鐵路行車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安全預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鐵路運輸的安全性,保證鐵路行車的正常運行。
參考文獻
[1] 蔣薈.基于信息融合的鐵路行車安全監控體系及關鍵技術研究[D].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2013.
[2] 羅金寶.鐵路行車組織安全雙向閉環系統可靠性分析[D].蘭州交通大學,2013.
[3] 王惠.高速鐵路工務安全評價及預警系統研究[D].大連交通大學,2013.
[4] 張菊.軌道電路系統的安全分析與安全預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4.endprint
摘 要:為了提高鐵路運輸的安全性,防止安全事故發生,確保鐵路行車運行安全,各種先進技術已經被應用到行車安全控制和檢測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全預警作用。本文就鐵路車務系統安全管理的現狀進行分析,對車務系統安全預警理論進行闡述,提出鐵路行車的安全預警方法,以降低鐵路行車安全風險,給鐵路行車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關鍵詞:鐵路行車 車務系統 安全預警 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U2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9(b)-0050-01
鐵路運輸在保證我國經濟快速、平穩發展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對鐵路行車安全預警理論與方法進行研究,以采取更有效的安全預警方法,促進鐵路行車安全,對于我國鐵路運輸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 鐵路車務系統安全管理的現狀
鐵路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大動脈,最基礎的公共設施,其行車安全管理直接關系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是鐵路部門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車務系統作為最基層部門,主要承擔運輸組織和直接旅客和貨主提供服務,在路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隨著鐵路運輸事業的不斷發展,行車密度在不斷增大,隨之而來的是安全風險的加大。雖然我國鐵路行車事故總體處于下降趨勢,但是旅客列車傷亡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別重大事故仍未能得到有效杜絕,如圖1所示。表明目前的管理制度在安全預警防范方面還存在一定缺陷。各車務站段必須結合實際工作情況,運用先進的管理理念,建立系統的安全管理機制,提前預警各種安全風險,從而保證鐵路行車過程的安全。
2 車務系統安全預警工作理論
對鐵路運輸發生的安全事故來分析,主要的影響因素是人、設備、環境和安全管理四個方面。而結合車務系統的情況,人的不安全行為是多數安全事故發生的關鍵因素。本文根據事故產生的源頭和隱患,采用風險因子識別方法來闡述車務系統安全預警工作理論,對鐵路行車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分析,以不斷降低鐵路行車安全風險。
2.1 風險分級要求
在進行鐵路行車安全預警分析時,風險分級要根據事故發生后對運輸的影響、產生損失的嚴重程度、作業環境和車務系統作業標準情況等來進行確定。一般來說,作業行為可能直接導致較嚴重事故的設定為高等級風險源,間接或可能一般事故的,設定為低風險源。按風險進行分級,采用不同應對方法,以提高車務系統的安全預警效果。
2.2 風險等級管理
一般情況下,根據事故的嚴重程度,將車務系統安全預警等級分為三個級別,用紅、橙、黃來表示,建立安全風險因子庫。其中,紅色風險等級是旅客死亡旅客列車事故和旅客列車B類及以上安全事故、從業人員死亡A類及以上事故、貨物列車A類及以上事故等;橙色是旅客列車C類和D類事故、貨物列車B類和C類事故;黃色是D類以下事故,一般不包括旅客列車D類事故。
2.3 風險權重確定
安全預警工作理論中,要確定各種風險的權重。車務系統由于人的因素在作業過程中體現的較多,風險權重要根據崗位需求、運行環境、作業標準等來綜合確定。一般來說,由設備能夠控制安全的,權重低。由作業人員主觀作業多的,權重高。同時還要綜合考慮職工業務素質、設備使用熟練程度等各種因素,動態進行調整,以提高風險防范的有效性。
3 鐵路行車安全預警方法
3.1 建立安全預警模型
一是建立安全預警模型。安全預警模型要根據安全風險的等級和權重等建立,要求分析各種影響因素,并根據站段、管轄范圍、作業量和行車密集度等設置不同參數,最終形成一個計算公式,用來計算安全風險的數值。二是確定風險等級。通過分析風險因子等因素,根據計算結果,發出對應的紅、橙、黃三級預警。三是制定響應機制。要根據預警的等級,制定出應對各級預警的措施。
3.2 充分運用現代技術,完善安全預警系統
一是隨著高科技信息技術的不斷推廣和運用,加強鐵路行車安全管理,必須不斷引入先進科學技術,充分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如計算機、通信網絡、跟蹤器和感應器等,提高車務系統的安全預警有效性。二是重視隱患征兆。根據海因里希事故法則可知,事故發生前會存在很多征兆和事故隱患,可根據征兆按紅、橙、黃三個風險等級,設置安全預警警報。
3.3 模型和預警系統的運行
安全預警模型和預警系統建立以后,要加強系統的運作。運行過程:一是定期分析。要指定一定的時間節點,對安全情況進行預警分析。一般分為日、周、旬、月、半年、全年及不定期重點專項分析等。二是信息收集。單位要指定專人,按分析周期及計算模型要求,提前收集相關資料。三是確定預警等級。由各單位召開安全分析會,根據收集資料,進行安全風險等級的確定。四是風險響應。當安全風險達到預警級別時,應啟動相應的響應制度,研究制定應對措施,采取幫教、包保、重點盯控、限期整改等方法,消除安全隱患,將安全風險降到可控水平。
4 結語
現代化建設中,鐵路行車安全涉及的范圍比較廣、影響因素比較多,因此,根據鐵路行車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安全預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鐵路運輸的安全性,保證鐵路行車的正常運行。
參考文獻
[1] 蔣薈.基于信息融合的鐵路行車安全監控體系及關鍵技術研究[D].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2013.
[2] 羅金寶.鐵路行車組織安全雙向閉環系統可靠性分析[D].蘭州交通大學,2013.
[3] 王惠.高速鐵路工務安全評價及預警系統研究[D].大連交通大學,2013.
[4] 張菊.軌道電路系統的安全分析與安全預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