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竹棉
高等學校的思政教學主要是為了幫助大學生在學校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0后”大學生有著自身的一些特點,老師在開展思政教學的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政教學,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思政知識。上個世紀90年代之后出生的孩子大多比較早就接觸互聯網,加上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備受呵護,因此大多缺乏獨立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學校學習期間,這些學生也多表現為缺少學習主動性,過于依賴老師等一些特征?!?0后”的大學生相對比較自信,但是內心卻容易產生孤獨感。所以對這樣的一個群體開展必要的思政課程教學很有必要。以下結合思政課程的教學實踐,就“90后”大學生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開展了研究分析,以期能夠更好地促進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
在以往,思政課程主要采取的是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但是長期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必然會影響到課程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針對“90后”學生的特點,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效果不太好,甚至還會引起學生對于課程的反感,進而影響到課程的教學效果。作為當代大學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之間的互動,對一些熱點問題開展討論,以便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成為課堂的主人,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90后”大學生都比較關注熱點問題,也希望能夠參與到課堂的教學中,能夠表達出自身的一些見解。比如在學習“大學生應該主動提高自身的法律修養”這一知識點的時候,老師就可以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對當前所發生的一些社會熱點問題開展討論,如香港非法“占中”問題開展分析,使得學生通過討論認識到法律神圣不可侵犯,讓學生知道什么是違法行為,什么是遵守法律的行為。事實也證明,這種教學方法對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有著很好的作用。
案例教學方式是一種被普遍使用的教學方法,思政老師開展教學可以通過案例來很好地獲得教學的目標,然而,在目前的一些思政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在課堂上所舉的例子往往比較陳舊,和學生自身的生活相距甚遠。在開展思政課程的教學中,老師所舉的例子應該貼近“90后”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學生所喜歡的語言,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以此來達到啟發學生學習的目的,這樣就可以將枯燥的思政課程理論知識具體化。另外,老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也應該因材施教,盡力選擇和學生專業相關的一些案例,使得他們能更好地增強對于知識點的理解。比如很多老師在講解“理想信念對于大學生的重要性”這一節知識的時候,大多會播放一些商業領域或者是政治領域比較成功的案例,以此來激發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是如果針對體育專業的學生能夠播放一些體育明星的奮斗歷程,比如貝克漢姆、羅納爾多從小苦練足球技藝的視頻,往往效果更好。而針對音樂專業的學生也可以播放朗朗的一些視頻,這種貼近學生專業、學生實際情況的案例更容易被學生所理解,進而使得學生更加專注課堂教學。
只有學生和老師之間具備了融洽的關系,才能夠更好地為開展課堂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目前多數的“90后”大學生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受到了家庭的寵愛,上大學是他們獨立生活的開始,也是學生們開始人際交往的新開始和新起點。很多學生都渴望能夠更好地融入校園這個小社會,但是又感到內心脆弱,心理承受的能力比較差,一旦在學習和情感方面出現問題和困惑,就會感覺到孤獨和無助。網絡時代是這些大學生生活的環境特征,目前很多“90后”大學生主要是依靠網絡來開展人際交往。但眾所周知,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利用的好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如果利用不當,則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大學階段正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思政老師能夠借助網絡的平臺和學生開展一些溝通和交流,將會對學生的成長起到很好的幫助和促進作用。因此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將自己的郵箱、QQ以及微博、微信地址告訴學生,通過網絡來積極地引導學生,使得學生遇到的各類問題都可以及時得到解決。這樣雙向的溝通和互動,不僅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還可以陶冶學生的心靈,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為學生后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高等學校的思政課程肩負著培養大學生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重要使命,因此針對當下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開展課程教學,才能夠做到知己知彼,也才能夠更好地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