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如良,劉 晗,馮耕耘
(三峽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湖北省積極推進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與發展,重點規劃建設十大核心旅游區,清江流域有清江畫廊、騰龍洞-恩施大峽谷兩大旅游區名列其中。本文研究對象為清江流域中下游的清江畫廊旅游區,范圍以清江“三壩三庫”(高壩洲、隔河巖、水布埡三個水電大壩及庫區)為主體,涵蓋恩施市、建始縣、巴東縣以及長陽縣、五峰縣、宜都市2 市4 縣所在的清江及支流范圍,以宜都高壩洲至恩施汾水河旅游港的長約217 公里清江庫區山水風景廊道、沿江交通干線為網路,串聯帶動文化旅游資源和服務要素相對集中的區段。這里是巴人的發祥地,土家族的搖籃,所賦存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多彩,特色鮮明,具有古老性、開放性、浪漫性、兼容性四重屬性,所秉承的時空穿透力、生命擴張力、思維創新力是清江畫廊民族文化旅游業發展的動力源泉[1]。
清江畫廊所賦存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可分為七大類,總體上形成了以清江干流為軸、以支流為脈絡,從巴文化到土家族文化的時空演變分異特點。
1.歷史文化資源類。武落鐘離山、香爐石遺址、三里古城、“長陽人”遺址、建始直立人遺址等,是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壟斷性民族文化旅游資源。
2.民俗文化資源類。土家女兒會、民歌《黃四姐》、長陽三寶(南曲、山歌和巴山舞)、西蘭卡普、青林寺謎語(村)以及撒葉爾荷、儺戲、擺手舞、堂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清江民俗文化的活標本。
3.民族建筑文化資源類。土司城、干欄式吊腳樓、祠堂及牌坊、土樓、碑刻等傳統建筑遺存,以及清江流域的古城古鎮,都是土家族建筑文化的活化石。
4.宗教文化資源類。以巴人始祖廩君為主體的廩君祠、廩君廣場、廩君陵碑林、五姓柱、廩君墓等,是巴土文化的重要內核。此外還有中武當天柱山、鹽井寺等在內的宗教遺存。
5.紅色文化資源類。賀龍故居、段德昌烈士陵園、長陽縣軍事委員會舊址、枝枳坪紅三軍紀念園等,是鄂西清江流域難得的紅色文化旅游資源。
6.工程文化資源類。包括清江三壩(高壩洲、隔河巖、水布埡)為代表的水利工程,以及四渡河特大橋為代表的現代交通工程。
7.生態文化資源類。清江三庫及沿江兩岸分布有峰林地質奇觀、庫區峽谷島嶼奇景、古樹名木異草奇花,以及資丘木瓜、巴東銀杏、板橋黨參、黃油厚樸、恩施黃連為代表的中藥材生物資源,都是清江畫廊文化旅游開發的重要資源。
清江畫廊民族文化有一個共同的魂,即巴土文化,巴人故里、土家之源是其核心[2]。其演變的時間跨度大,幾乎與華夏文明同齡,大體經歷了五個歷史時段(表1),呈現出從巴文化到土家族文化的演變特點。
清江畫廊民族文化隨著歷史的演變,在不同區段又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式和不同文化特點,歸納來看,清江畫廊是典型的流域型民族文化旅游地,總體上表現為自東向西、三段分異、一線串珠、層級過渡的空間分異特點。而且這些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集中分布,有利于旅游板塊開發;組合良好,有利于協同開發;沿江呈帶分布,有利于線路統籌。[3]
1.高壩洲壩庫段(東段)。以清江高壩洲庫段及支流為核心,是巴文化與楚文化碰撞融合區。清江與長江交匯處的宜都市曾是進入大西南的要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巴文化與楚文化在這里碰撞融合,流傳民間的傳說、山歌、音樂、舞蹈等兼具巴、楚文化的風韻,民間生活的飲食起居、服飾裝扮、婚喪喜慶等保留巴、楚文化的習俗,其文化特點以楚文化為主,以巴文化為輔;既有巴人的粗獷,又有楚人的雅致。楊守敬書院、青林寺謎語村、天龍灣和愚人島是該片區文化旅游資源的典型代表。
2.隔河巖壩庫段(中段)。以清江隔河巖庫段及支流為核心,是巴土文化的發祥地。本片區是“長陽人”的故鄉,是巴人和土家族的發祥地,也是巴國建都之地。巴土圣山武落鐘離山及濃郁的土家風情、清江畫廊及柴埠溪是本片區文化旅游資源的典型代表。
3.水布埡壩庫段(西段)。以清江水布埡庫段及支流為核心,是土家族文化的搖籃。這里是巴文化西遷的重要傳承地,積淀了大量的土家族文化遺產,其中土家女兒會、民歌《黃四姐》、巴國三里古城,以及清江三峽(巴王峽、景陽峽、千瀑峽),是該片區文化旅游資源的典型代表。
所謂開發就是通過創意激活文化資源,并對其進行重新組合包裝,從而形成巨大的文化財富,進而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4]。清江畫廊民族文化旅游開發要立足清江流域,對接張家界,聯動長江三峽,采取“突出一個主題文化,打造三大遺產廊道,構建三大文化旅游圈,建設十二大文化旅游骨干項目”開發思路,最終形成具有國際性影響力的民族風情山水畫廊和巴土文化旅游體驗中心。
上述分析表明,清江畫廊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特色鮮明,自然景觀,山奇水秀;歷史遺跡,古老厚重;巴土風情,多姿多彩;現代工程,雄偉壯觀;優越的生態環境、純美的山水風光和精彩的巴土文化交相輝映,其中清江山水畫廊、巴土文化發源地是兩大核心文化旅游資源。為此,要以清江山水生態資源為基礎,突出以巴土文化為核心的主題文化特色,重點打好巴人始祖廩君、巴土民俗風情、清江山水畫廊、清江風味特產、土家生態家園等五張品牌,為游客奉獻融“清江水·土家源·巴人故里·生態家園”于一體的文化旅游盛宴。
1.中部清江山水畫廊。沿清江自東向西依次涵蓋高壩洲大壩及庫區天龍灣、青林寺謎語村、愚人島,隔河巖大壩及庫區清江大佛、武落鐘離山、香爐石遺址、鹽池溫泉,水布埡高壩及庫區三里古城、巴王峽、野三河、景陽峽、千瀑峽及紅花淌石林等構成清江自然山水與民族文化遺產廊道。
2.北部巴蜀故道。巴蜀故道也稱施宜古驛道、施宜古鹽道,沿長江與清江的分水嶺及318 國道呈東西向延伸,自古以來是連接蜀楚的陸上交通要沖。巴蜀故道向東,以白云山古道、三峽江關與古城夷陵(今宜昌市)相連;沿途串連長陽的高家堰、賀家坪、榔坪,巴東的野三關,建始的高坪、景陽關;向西經恩施通往重慶的奉節等地。
3.南部茶馬古道。五峰采花茶馬古道是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新發現,以采花鄉為軸心,東經五峰、漁洋關接長江,西經鶴峰、恩施入川,北經漁峽口、長陽北上,南經石門、桑植入長沙,成“X”狀貫穿五峰全境,東西延綿200 公里,南北曲折100 余公里[5]。茶馬古道沿線的古石橋、路碑、界碑、記事碑、功德碑、石刻、騾馬店等文化遺存,見證了當時的通商、傳道和軍用歷史。通過茶馬古道,把清江與五峰柴埠溪大峽谷、漁洋關連接成一線。
1.東部生態休閑度假文化旅游圈。即東部以高壩洲庫區湖島資源為生態背景,以宜都天龍灣、長陽愚人島為核心吸引物,形成的旅游資源集合體,構成東部文化旅游資源聚集區。
2.中部土里巴人尋根文化旅游圈。即中部以隔河巖庫區湖島與峽谷結合的生態為背景,以長陽清江畫廊、五峰柴埠溪為重要吸引物,形成的旅游資源集合體,構成中部文化旅游資源聚集區。
3.西部清江民俗生態文化旅游圈。即西部以水布埡庫區以峽谷為特色的綠色生態為背景,以巴東水布埡、建始野三河-黃鶴橋、恩施紅花淌石林等為支撐,以豐富的土家民俗文化為紐帶,以富饒的民間物產和中醫藥材為補充,形成的旅游資源集合體,構成西部文化旅游資源聚集區。
即重點建設中華巴土文化博物館、《土里巴人》 山水實景演出、楊守敬書院、湖北茶博館、中華巴土圣山武落鐘離山、清江古城、麻池古寨、巴國故都、三里古城、建始直立人遺址文化公園、黃四姐民族村寨、恩施女兒城等文化旅游骨干項目,成為支撐起清江畫廊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的重要載體。
文化旅游開發是文化旅游資源向文化旅游產品轉化,進而形成文化旅游產業并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重要路徑。充分提升文化旅游資源的文化品位,提高文化旅游產品的吸引力,增加文化旅游產業的附加值,是清江畫廊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關鍵所在,可采取主題開發、集合開發、引爆開發、活化開發、業態開發等五大策略。
主題開發策略就是要突出主題文化,提煉文化內涵,把握文化靈魂,構建支撐起主題文化的文化旅游產品要素體系。立足清江畫廊東、中、西三大片區,針對其最具地域化的文化特質,進行精確提煉,張揚其個性,突出其主題,給游客一個“錯過此村、再無此店”的潛在心理暗示,最終形成“做成一個地標,帶動一個群體”的主題開發效應。其中高壩洲庫段以天龍灣水城和楊守敬故里為地標,重點突出巴楚文化融合帶文化特色;隔河巖庫段以巴土圣山武落鐘離山為文化地標,重點突出其巴土之源的文化內核;水布埡庫段以黃四姐民族村寨為地標,重點突出土家民俗文化特色。與此同時,各片區文化特色要形成與主題相對應的展示形式,一是土家標本式民族特色的建筑集群,如土家干欄式吊腳樓;二是地方特色的多種曲藝形式、娛樂節目,如南曲、巴山舞;三是不同主題景區的標志性的景觀或形象標志。
集合開發策略就是要主次配合,融合開發,集群發展,形成文化旅游產業聚集效應。清江畫廊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集合開發,關鍵是做到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融合,山水是平臺,文化是靈魂,集合形成以清江山水為骨架、以巴土歌舞和土家習俗為內涵、以巴土古鎮為載體的文化旅游發展格局。
1.清江山水。清江畫廊既有最為原始的生態環境和清澈的水質,又有壯觀俊俏的山巒和神秘的喀斯特地貌,共同組成了清江畫廊的奇石秀水景觀特質。
2.巴土歌舞。古老的巴人及其后裔土家人豁達樂觀、能歌善舞,山歌、南曲、巴山舞被譽為“長陽文化”三件寶;建始“黃四娘”家喻戶曉。“歌”與“舞”是清江畫廊民族文化旅游視聽體驗的關鍵所在。
3.土家習俗。清江畫廊是土家族聚居地,其飲食、服飾、建筑、節慶、婚喪嫁娶等土家習俗賦予了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重要內容。
4.巴土古鎮。巴土古鎮曾是清江流域大山里的人們傳統社會生活的據點,其飲食、集市、建筑等都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色彩。巴土古鎮是民族文化體驗和旅游商貿功能的主要載體。
引爆開發策略就是要深度挖掘特色文化,策劃能引爆市場的文化旅游項目,形成民族文化旅游業發展的突破口。在推進清江畫廊東、中、西三個庫段錯位開發的同時,重點策劃三大文化旅游引爆項目。
1.大型實景劇《土里巴人》。古巴國是一個在歷史上的傳奇國度,民族文化燦爛多彩,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代巴人創作的名曲《下里》、《巴人》就名播華夏。據宋玉《對楚王問》記載,“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俚》《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可借鑒山水實景劇表現手法,以巴土文化為主題,以清江山水為舞臺,以《下里》《巴人》為背景音樂,以吟詠巴王西進開疆辟土及其與鹽女愛情為故事情節,借助現代聲光電技術,為游客獻上一臺充滿視聽享受的文化大餐。
2.影視作品《清江戀》。以清江畫廊文化影視產業基地建設為載體,通過創作拍攝《清江戀》影視創作,啟動影視基地建設。待攝制成功后,將影視作品作為保留節目,在清江畫廊旅游區滾動放映,將影視作品的短期“注意力”升華為長遠“影響力”。既能在短期內發揮引爆效應,又能長期地延續品牌影響,打造清江畫廊的又一“廬山戀”。
3.土家族祭祀盛典“巴王祭”。以土家族共同的祖先巴王(廩君)為祭祀對象,清江流域各土家族自治縣聯合舉辦“巴王祭”,使之成為土家族人民的祭祀盛典和文化旅游節慶品牌。主題祭祀活動不是孤立進行的,還涵蓋文化旅游的多維元素,如巴山舞大賽、清江山水串游、民俗風情體驗、土特產銷售、特色體育賽、清江形象大使選拔等,走出千篇一律的開幕式、展覽會、洽談會、招商會等傳統程式,突出主題活動的公眾參與特色和到訪游客的文化精神享受。
山水有景,文化有味。活化開發策略就是不僅賦予山水文化內涵,而且要營造活化的旅游體驗場景,強化游客的參與互動,讓游客在旅游時能盡興,回想時有余味。具體包括以下兩種方式:
1.文化的體驗性展示。充分調動游客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官系統,產生多元的文化旅游體驗。如在巴王祭、土家女兒會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中,設置多個視覺亮點、背景音樂、民族風味小吃等多項體驗環節,引發游客深度參與其中。
2.文化的人物化展示。民族風情的一個突出特點在于其極富民俗性和人情味。尤其是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要通過遺產“傳人”和遺產道具、文化空間等可以活化的方式展示給游客,讓游客在參與文化體驗的同時要有鮮活的現場感[6]。
業態開發策略就是順應文化旅游消費需求,對接“吃住行游購娛”旅游消費要素,延伸文化旅游產業鏈,形成多元業態共生的文化旅游產業體系。清江畫廊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業態開發,就是要以文化提升旅游吸引力,通過旅游帶人氣,讓游客“吃”土家風味,“住”巴土古鎮,“行”遺產廊道,“游”文化景觀,“購”土產風物,“娛”民俗風情,讓游客在清江畫廊能祭一次巴王、唱一首山歌、跳一曲巴山舞、飲一次咂酒、品一次十碗八扣、享一次土家保健、住一次土家吊腳樓、帶走一件巴土紀念品。
1.吃——土家風味。風味飲食是民族文化旅游地的吸引物之一。既要重點開發十碗八扣、土家糍粑、臘肉、團馓、合渣、油茶湯、咂酒、四道茶、金包銀、抬格子等土家餐飲,還可以將相關的實物場景、歌舞表演與飲食相結合,給旅游者帶來更多風味體驗。
2.住——巴土古鎮。古鎮及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住宿設施備受游客喜好。清江畫廊可運用吊腳樓、親水廊、封火樓、石板街、滴水床等巴土文化元素,營造富有巴土文化特色的古鎮和民族文化主題酒店。
3.行——遺產廊道。無論是船行于清江畫廊,還是車行于巴蜀故道,還是人行于茶馬古道,都要營造遺產廊道的游覽意境,交通設施、交通工具、沿線景觀都要有巴土文化特色,諸如清江放排、清江畫船、吊索橋、風雨橋、背簍、打杵等都是可以展示的巴土交通元素。
4.游——文化景觀。清江山水畫廊是游的基礎和載體,而賦存在其中的生態文化、地質文化以及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都是吸引并留住游客的關鍵。各類游覽項目的開發都要深度挖掘并展示其中的文化內涵,增強文化展示的科學性、通俗性和可感知性。
5.購——土產風物。旅游購物是旅游消費需求彈性最大的要素之一,包括購物場所和旅游商品開發兩個方面。結合巴土古鎮建設,規劃布局錯落有致的干欄式吊腳樓,以回廊曲折相連,讓構建“三縫九佬十八匠”為主題的土家風情商業街,重點研發銷售西蘭卡普、清江石、根雕、民族服飾、土特產、清江山水畫卷等特色旅游商品。
6.娛——民俗風情。民俗風情是民族文化娛樂的特色項目。除打造大型山水實景劇《土里巴人》等常規性民族文化演出節目外,充分利用撒葉兒嗬、山歌、南曲、民間故事、薅草鑼鼓、擺手舞、打溜子、儺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歌舞表演、山歌對唱、曲藝欣賞、民族競技等方式,在古鎮、廣場、游船、酒店、餐館等游客集中地段展演,吸引游客參與其中,樂于其中。
清江畫廊民族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多彩,多類別集聚,多層次疊加,多體系并存,以清江干流為軸,呈現出自東向西、三段分異、一線串珠、層級過渡的空間分異特點,以及從巴文化到土家族文化的時間演變特點。因此,可立足清江流域,對接張家界,聯動長江三峽,采取“突出一個主題文化,打造三大遺產廊道,構建三大文化旅游圈,建設十二大文化旅游骨干項目”開發策略,實施主題開發、集合開發、引爆開發、活化開發、業態開發等五大策略,最終形成具有國際性影響力的民族風情山水畫廊和巴土文化旅游體驗中心。這對流域型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具有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參考價值。
[1]馬尚云,劉光容.土家源[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11.
[2]張良皋.武陵土家[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2001.
[3]劉晗,闞如良.清江畫廊旅游區旅游資源特色分析[J].商業文化,2012,(11):125.
[4]盤曉愚,劉桔.貴州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探析[J].貴州民族研究,2009,29(1):125-131.
[5]五峰縣文化局.五峰重要文物點名錄[EB/OL].http://wantan.myskev.com/Html/713.html.
[6]曹詩圖,魯莉.宜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1(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