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永忠
(濰坊醫學院 體育教學部,山東濰坊 261053)
城鄉小文化廣場作為文化書屋、文化大院等公共服務場所的升級版,改善了城鄉居民的生活環境,改善了居民的娛樂、休閑、健身環境,豐富了鄉村文化內涵,使更多的人民群眾享受到了公共文化福利。目前,空前活躍的城鄉小文化廣場所形成的廣場文化,成了貼近時代、貼近老百姓的大文化,小廣場也成了鄉村文化發展的大舞臺。城鄉小文化廣場作為新興的農村文化場所,為城鄉居民提供了健身、休閑、娛樂的公共平臺,也為公益性體育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供了必要的物質保障。由于山東省城鄉小文化廣場的建設尚處在加速發展階段,在建設的實踐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特別是對體育文化促進城鄉小文化廣場文化發展的作用認識不夠,發展策略的研究有待深化。因此,體育文化能否與城鄉小文化廣場的公共文化建設相協調,真正把城鄉小文化廣場建設成為“利民、便民、惠民”的體育文化場所,已成為當前城鄉小文化廣場建設與發展的熱點和重點問題。
山東省現有縣級單位140個,街道460個,鄉277個,鎮1194個,76000多個行政村,9500萬人口。自2013年開始建設城鄉小文化廣場以來,已建成1.9萬余個,基本完成了30%的建設目標;2014年計劃完成60%的建設任務,目前正在建設和籌建的有5.3萬多個,為2015年實現全省鄉村的基本覆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加快城鄉小文化廣場建設的同時,山東省制定和細化了城鄉小文化廣場文化建設的工作重點,其主要內容為:行政村建設一個小型文化廣場,為每個行政村培養一支文化活動隊伍,為每個行政村配備安裝一組文化器材,為每個行政村培育一個當地的文化品牌項目,建立一套文化運行機制的“五個一”的建設工作任務[1]。由于山東省對城鄉小文化廣場的政策支持和財政扶持,大大加快了城鄉小文化廣場建設速度。目前,以泰安市城鄉小文化廣場為代表的廣場建設,已形成由點到面、連線成片的整體推進格局。山東省城鄉小文化廣場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3個方面:
山東省地市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扶持公共文化發展的政策,把城鄉小文化廣場作為文化建設的一項主要內容去抓。2013年山東省將“農村文化小廣場建設工程”作為城鄉文化建設重點,制定了相關政策、落實了資金,扎實地推進這項文化惠民工程進行。在加大政策與資金支持的同時,還制定了相關的考核指標,極大地激發了各地建設的積極性。
2013年山東省投入21.8億元用于文化惠民實事建設,其中省財政3.2億元,各級財政和社會資金投入18.6億元[2]。2014年山東省將農村文化小廣場覆蓋列為重點工程,計劃每年財政投入1500萬元,在全省扶持命名300個全省優秀農村文化小廣場,扶持貧困地區建設200個農村文化小廣場,對500個小廣場每個給予3萬元資金扶持[1]。在加大財政投入的同時,拓寬建設資金渠道,采取地方資金配套、企業贊助、個人捐贈、鄉村自籌的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確保了城鄉小文化廣場的建設進度。
目前,山東省在加快小廣場覆蓋率的基礎上,積極實施建設與服務均衡發展工程,做到公共文化服務逐步提升,機制保障逐步完善。一是健全了建設工程有領導分管+配備專門組織機構+具體的實施方案的組織領導和研究決策機制;二是完善縣市扶持+鄉鎮自籌+社會捐助+整合資源+對外對上爭取的公共財政投入保障機制;三是構建政府、鄉鎮、文化、體育、群眾團體齊抓共管的部門分工協調機制;四是建立了政府投資+村民集資+富裕戶捐贈+群眾投勞的建設機制;五是構建了城鄉小文化廣場管理使用、文化計劃、活動開展、維護保養、文化準入的廣場服務管理工作機制;六是構建了面向基層公共文化人才培養、培訓、發展民間組織、文化扶持的文化發展機制;七是構建了城市廣場文化+社區廣場文化+城鄉小廣場文化的交叉發展的聯動機制;八是建立了小廣場公共服務群眾滿意度的考核評價機制和督導機制;九是強化了文化資源共享、城鄉、村村文化交流的文化引導機制;十是健全了以“農村文化小廣場建設工程”覆蓋率為重要考核內容的評優、評先的鼓勵機制。
2.1 以傳統文化為主的地域性城鄉體育文化
山東省的歷史文化、大眾文化、區域文化都具有多元性,使不同地區的城鄉存在著自然環境、風俗習慣的差異,小廣場體育文化也表現出不同的地理、人文、風俗、民間、民族文化特色。如濰坊市昌樂縣是山東省西瓜的主產地,當地群眾把西瓜文化同體育娛樂聯系起來,創編西瓜舞,并組織附近村莊廣場西瓜舞比賽;青州市彌河鎮的云河回族村,民族傳統項目的花式毽球、摔跤、武術是廣場開展的主要項目,都體現出地方獨有的體育文化特色。地域性體育文化也成為當地城鄉小文化廣場的龍頭文化。
2.2 鄉村與城市融合的休閑體育文化
隨著城鄉一體化的建設加快,都市文化也影響著鄉村生活的變化。特別是年輕人外出打工和文化傳播渠道的便捷化,鄉村文化已逐步向城市文化靠攏,城市的休閑理念也影響著鄉村群眾生活觀念的轉變。因此,人們在繁忙的勞作之余,把休閑、娛樂、健身作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從體育活動內容看,多數城鄉小文化廣場綜合了鄉村和城市大眾性的體育活動項目,鄉村腰鼓、扭秧歌,城市現代舞、廣場舞、街舞、輪滑、太極拳、太極劍等等,兼顧到了各個層次群眾文化基礎,兼顧到了群眾文化可接受性的需求。
2.3 政府組織與部門推廣型的小廣場體育文化
小廣場作為政府、文化、體育部門以及鄉、村組織各種文體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成為當地政府開展各種培訓、推廣文化和體育項目系列活動的中心。如今,體育知識講座、文體表演、體育競賽、體育技能培訓等都在不同的時期沒有不同的主題,滿足著不同人群的需要。
2.4 商業推廣型的小廣場體育文化
城鄉小文化廣場的商用價值也為眾多企業帶來了商機,他們利用小廣場地緣優勢進行產品宣傳、展示和促銷活動,運用組織、贊助、冠名等文體活動來樹立企業形象。雖然廣場的文化活動摻雜了許多商業色彩,但也應該看到,企業產品的宣傳、促銷活動,也給廣場的基礎設施建設、現代文化的傳播,帶來了必要的物質、資金和先進文化支持,達到了雙贏效果。
2.5 節慶性體育小廣場文化
許多鄉村依托廣場的資源條件,在傳統節日舉行各種文化活動,將節慶性活動用文化、體育的形式表現出來,諸如春節、元宵節等節日組織的聯歡、文藝演出、文體活動、各類民俗的慶典活動;有關部門舉行的主題性社會活動日,如藝術節、音樂節、舞蹈節、“全民健身日”等活動,都在小廣場上舉行,充分體現了小廣場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也使得節慶性體育文化有了更大發展空間。
城鄉小文化廣場的建設不僅是為城鄉居民搭建的“草根小場院”,更是為城鄉居民提供了鍛煉身體、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大舞臺。廣場的中心性、便捷性為城鄉文化傳承、發展以及現代文化的傳播都起到積極的作用。
3.1 改善居民生活環境
在我國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中,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議題。城鄉小文化廣場既是鄉村文化建設的“窗口”、“標簽”,也是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的必要條件。小廣場作為鄉村的公共空間,所打造出的自然環境文化、家居綠色文化、生活環境安康文化都會促進鄉村生態文明和溫馨家園的建設。如濰坊市昌樂喬官鎮下莊綜合文化廣場,現有休閑健身區、健身路徑、門球場、棋牌桌椅、籃球場等體育場地和設施,并為老年人設置了專用會場,在加大廣場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在廣場周圍栽植苗木400多株,設置了休閑區和休息區,為居民提供了舒適的廣場環境。
3.2 完善居民生活方式
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鄉下人”的生活方式也有了根本上的轉變。城鄉小文化廣場所開展文體活動不僅起到了煥發村民的精神,還起到了提高文化修養、不斷完善個人的生活方式的作用。廣場的人群聚集效應,顯現出文化傳播不可替代的特有功能。廣場文化的大眾性、文化交流的可接受性,參與者和觀賞者的一體性,都為文化的傳播打下較堅實的基礎。城鄉文化小廣場的建設也為高雅藝術和城市文化走向鄉村架起了橋梁,拓寬了鄉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相結合的通道,時尚、文明的廣場文化也成為了城鄉居民的重要的生活方式。
3.3 豐富居民余暇生活
廣場文化活動已成為城鄉居民閑暇生活的重要內容,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贊賞。小廣場的文化活動,無論是參與者和觀賞者,都可以使人感到輕松愉快,緩解生活給人們帶來的壓力,在積極的休閑和娛樂中得到釋放,引導人們建立正確的業余文化生活方式。走訪得知:建有文化廣場的鄉村喝酒、賭博的少了,參加廣場活動的人多了,串門閑聊的少了,關心國家、鎮上、村里事的多了,群眾自覺不自覺到廣場“求樂、求知、求技”,廣場給村民的生活帶來了實惠,徹底改變了過去村民的生活方式。
3.4 促進居民的社會交往
城鄉小文化廣場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使得大多數人走出家門在小廣場上聚集,在祥和、熱鬧的環境中娛樂、休閑、健身,成為群眾傳遞信息、交流感情、增進了解的主要場所。興趣、愛好把大家聯系在一起,為廣大人民群眾增進交往、交流感情創造了良好的人文環境,培養了村民團結、互助、合作觀念,推動了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文化廣場所表現出來的傳統文化、鄉土文化、現代都市文化,極大的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徹底改變了過去鄉村文化生活的匱乏局面。小廣場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文化氛圍,感染、吸引著眾多的群眾參與其中,自覺不自覺的成為廣場活動中的一員,也為每一個活動參與者提供了展示自我才華、現自我價值的平臺[3]。
3.5 提升居民文化素養
城鄉小文化廣場不僅是文體活動的場所,也是鄉村弘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優秀傳統美德“大講堂”,引導著城鄉居民建立正確的榮譽和道德觀念。在參與廣場文化活動中,不自覺的凈化了思想,不斷適應新環境、新生活。城鄉小文化廣場作為文化傳承、文化知識傳播的宣傳教育基地,國家政策的宣傳、文化知識的普及、各類技能的傳授等都會在廣場活動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突顯出文化廣場的社會價值和應用價值,對提升城鄉群眾的文化修養和道德素養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4.1 城鄉小文化廣場體育文化發展的原則
4.1.1 面向大眾,準確定位
城鄉小文化廣場作為老百姓自己的文化舞臺,其建設要秉承惠民、便民、利民的宗旨,以當地文化、經濟、民俗、民情為基點,著力打造教育性、觀賞性、可接受性的群眾體育文化,營造適合大眾的廣場體育文化氛圍。首先需要明確體育文化建設思路。城鄉小文化廣場的體育文化建設涉及的面較廣,內容較為繁雜,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因此,廣場的體育文化建設需要建立一支群眾基礎好,有一定專業能力的體育文化工作隊伍。廣場的各項活動采取“官”管民辦、民管民辦的方式,將廣場文化活動推向社會、走向市場,做到廣場文化的“社會化、群眾性、公益型”,擴大廣場文化活動的社會參與層面,活躍群眾文化。第二要把握好城鄉小文化廣場體育文化發展的定位。各級政府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文化導向,把文化廣場建設成為傳遞正能量的文化磁場。各級主管部門要加強廣場文化活動的組織與策劃,處理好文化發展主題與普及的關系,把握好群眾需求與供給的關系,保證文化廣場活動組織有序化、安排周密化、內容健康化、形式多樣化,用先進的文化占領文化廣場這塊陣地,優秀的文化形式占領這塊舞臺,堅決抵制不健康、落后的文化和封建迷信活動進入廣場,確保廣場文化安全。第三要準確把握好文化服務管理定位。要發揮廣場文化優勢,做到廣場文化活動的宏觀指導與規范管理同步,建立職能管理機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措施,做到廣場文化活動組織與協調、內容與形式、培訓與推廣的事務制度化、規范化。
4.1.2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齊魯文化是山東省特有的一種地域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是山東省的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山東省地域遼闊,56個民族齊全,風土人情各異,民俗體育內容也充滿了濃郁的地方色彩。因此,小文化廣場的文化建設要充分考慮地域、民族、傳統、民俗等因素,挖掘地方體育文化資源,傳承民族、民俗、民間文化,推廣與發展現代體育文化,實現傳統與現代、地域與都市文化的有機結合。例如:威海榮成市瓦屋石村的漁家歌舞隊、漁家鑼鼓,濰坊市楊家埠的風箏、蕩秋千等民俗文化,都是人民大眾自己的文化,也是廣場的特色文化,更是地域性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4.1.3 整合資源,與時俱進
政府及各級部門、村委不僅是小廣場的建設者、管理者,更應該是廣場文化的傳播者。近年來,雖然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十分重視城鄉文化建設工作,從文化下鄉到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都為農村的文化發展和繁榮起到了較好的推動作用,但也不難看到“播種”式的文化下鄉沒能徹底改變鄉村文化落后的面貌,“喂食”式的送文化沒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文化溫飽”,城鄉文化差距依然很大。因此,要想從根本上縮小城鄉文化差別,就要做到“文化下鄉”常態化,“文化交流”多元化,使現代文化與鄉村原生態文化始終保持較高的融合度,才能進一步使鄉村文化跟上時代的腳步,與都市文化的發展相適應。因此,政府和有關部門要著力整合有效資源,不斷豐富廣場文化活動的內容與形式,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擴大廣場文化的影響力,增大文化廣場的吸引力,使廣場的文化活動成為文藝、電影、科技、衛生、法律、健身的重要場所。
4.1.4 橫向發展,縱向協作
城鄉小文化廣場的文化“根在群眾”,“根深葉茂”才是小廣場文化發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小廣場體育文化的建設首先要從當地居民的文化需要、訴求、基礎和發展的支撐條件出發,整合政府資源、社會資源、傳統資源、鄉村資源,發揮典型小廣場的樣板推動和鄉村文化“中心戶”、“帶頭人”的示范帶動作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城鄉特色、時代特色的小廣場文化,實現城鄉和村莊群眾性體育組織、體育文化“能人”、農村體育文化形式的左右聯動,促進城鄉小文化廣場體育文化的橫向發展;其次各級部門要在吸取和借鑒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做好文化廣場體育文化建設的長遠規劃,努力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的實際問題。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下的體育、文化等有關部門協同工作機制,分工明確,齊抓共管,開展政府指導性文化、企業贊助文化、民俗、民間和民族文化的縱向交叉、交流,使城鄉文化互動最大化,文化資源利用效能化,增大廣場體育文化的廣度,拓展廣場體育文化的寬度,加大廣場體育文化建設的力度,實現廣場體育文化的上下聯動,做到文化發展的優勢互補。
4.1.5 兼顧重點,便民惠民
廣場的體育場地設施是體育文化建設的必備條件,必須把體育場地設施這個“硬件”建設好、使用好。第一要注重實效、實用。廣場的體育配套設施既要做到設施項目易學易練,又要做到健身設施適合男女老少;既要有常用的健身路徑、籃球場,又要有投資少,易于開展的輪滑、門球、臺球的場地、設備,要充分考慮大眾的需求。第二要注重廣場健身區的布局和活動環境的合理分配。在充分考慮體育項目的數量、類別、開展涉及范圍的大小、不同運動項目之間有無干擾、參加人數比例等因素的基礎上,合理劃分廣場的健身區域。同時還要根據運動項目的不同,按“動”、“靜”項目分類,保證各項體育活動的規范化、安全化。
4.2 城鄉小文化廣場體育文化發展路徑選擇
4.2.1 強化政府職能
鄉鎮政府的職能不僅是領導農業生產,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而且還要全面促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協調發展[4]。首先,作為城鄉文化建設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應站在改變城鄉體育落后面貌,提升我國農村整體體育文化水平的高度,按照利民的公益性、惠民的均等性的原則,構建惠及大眾、利益共享、功能齊全、實用高效的體育文化公共服務體系;其次,作為城鄉小文化廣場建設和文化發展的倡導者和實施者,必須履行好城鄉文化建設和管理職能,真正把體育文化建設成為小廣場的主導性文化,鄉村文化發展的主題性文化。
4.2.2 利用廣場優勢
第一,要利用好小廣場建設的契機,把風格各異的地域體育文化元素都有所展現,使其成為鄉村標志與名牌;第二,要利用好小廣場的文化環境優勢,把廣場建設成為體育文化傳播、健身方法技能傳授、健康知識普及的“體育特色板塊”;第三,要利用小廣場人群聚集優勢,提升體育文化的影響力,使更多的群眾加入到體育鍛煉中去,自覺的成為廣場體育活動的參與者,自覺的實現由參與者到收益者再到傳播者的角色轉換,把文化廣場建設成為“播種文化”的廣闊天地,不斷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人文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第四,要利用小廣場先進文化的引導優勢,促進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培養人們的文明行為,樹立確的人生觀、生活觀、道德觀。
4.2.3 融合文化資源
隨著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的文化、娛樂、健身需求也有了明顯的改善,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呈現出多樣化、差異化特征。小廣場體育文化的健康發展,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第一,拓寬資金投入渠道,鼓勵各類文化設施聯建共享,合理配置城鄉文化資源,大力推進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第二,融合城市廣場、街鎮廣場、鄉村廣場的優秀文化理念,以“健身性、參與性、趣味性”的運動項目為重點,構建具有惠普性、可接受度高的特色小廣場體育文化;第三,建立以城帶鄉、以鎮帶村、先進村帶動相鄰村的模式,常態化的開展“城市廣場文化下鄉”、“鄉村廣場文化進城”、“鎮村廣場文化交流”等面向老百姓的文化活動;第四,遵循“因地、因時、因人而異的原則,采取小型多樣的形式,開展適合不同人群、地域、季節的群眾性體育活動;第五,加強文化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鄉村“能人”的文化輻射效應,引導支持企業、社區、個體依法興辦文化、體育團體,調動農民體育協會、愛好者等基層組織的積極性,打造一支人員眾多、土色土香的“草根”體育文化隊伍。
城鄉小文化廣場的體育文化建設,要在促進城鄉文化發展的基礎上,著力打造好群眾體育健身活動的平臺,著力構建好群眾的體育文化生活服務體系,滿足群眾體育文化交流、文化提升的需求。城鄉小文化廣場的體育文化建設要從實際出發,將經濟、政治、社會、生態、文化、民俗、民風融合到整個文化體系的建設布局中,加大資金投入總量和體育文化政策、制度的執行力度的同時,加大城鄉體育文化資源挖掘與開發,營造面向大眾的體育文化氛圍,使城鄉小文化廣場的體育文化建設成為獨具特色的個性品牌,實現“小廣場—大舞臺”模式的效用最大化。
[1]高德文.找準群眾最需要的給群眾最想要—山東實施“農村文化小廣場建設工程”[N].中國文化報,2013-09-25(7).
[2]把文化惠民落在實處——2014年山東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工作解讀 [EB/OL]http://www.ccdy.cn.2014 -03 -21.
[3]孫潔,趙東平.城市廣場體育文化的現狀與對策分析[J].湖北體育科,2010,(11):647-648.
[4]顧民杰.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創新體系建設研究[J].東岳論叢,2013,(11):187 -190.
[5]李剛.民俗體育文化的生成機制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2,28(6):38 -42.
[6]劉梅英,王鳳仙.社會轉型中農村體育文化的非均衡發展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2,34(5):6 -10.
[7]付太山.建設新農村與構建和諧社會中發展農村體育文化探究[J].山東體育科技,2010,32(1):35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