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明 李云
(江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江西南昌 330027)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指出:體育課程是寓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學教育、生活與體育技能教育于身體活動并有機結合的教育過程;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徑[1]。讓學生具備某一專業的知識,也必須具備人文技能,社交能力,創新能力。因此大學體育開展應圍繞為學校培養復合型人才服務。
人文素養教育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將人類優秀的人文科學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使之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大學生們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
體育的產生及學校體育的形成注定大學體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體育教學過程中將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識。包含的理論課程有:體育史、體育概論、人體解剖學、人體生理學、體育心理學、體育社會學、體育保健學、學校體育學、體育統計學、體育科研方法等,實踐課程有田徑、體操、游泳、籃球、足球、排球、健美操、武術等。每門體育課程都和其他的基礎學科有交叉聯系,課堂上通過體育教師的延伸發散及對相關知識的舉一反三,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到更多的關于政治、經濟、歷史、哲學、文學等相關基礎知識,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內涵。
人的意志品質是培養的結果。體育是培養學生良好意志品質和增強進取心的最佳途徑。體育教學中,很多體育運動需要參與者通過自身積極努力投入到激烈的自身和與他人的對抗環境之中去取得成功。爭強取勝的強勁壓力時刻激勵著每一個參與體育運動的人。教學中,有意識的設置一些障礙,增加完成的困難度,在一定合理范圍內困難度越大,對其意志品質的考驗和培養作用就越強。同時體育教師可以講授世界優秀運動員國家優秀運動員的先進事跡和艱苦奮斗的故事,讓學生在這種環境之下進行體育學習,勇敢面對困難,并潛移默化地掌握健身技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毛澤東就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出:“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詮釋了在教育過程中,體育能成為德育的輔助手段,德育能寓于體育之中[2]。學校體育以豐厚的容量和自身精神的意境,為大學生的精神追求提供了領域和手段,它以人的本質的力量和社會的活動來肯定人、贊揚人、陶冶人、美育人,化解校園生活對人精神的種種束縛。并成為具有愛國主義精神、高尚社會主義道德的,富有正義感,勇敢果斷,能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類社會的三次科技革命都帶來了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這些都是伴隨著科技創新產生的。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競爭將體現為創新人才的競爭。高等學校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基地和搖籃,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必須全方位更新觀念,把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教育改革的核心。學校體育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出符合時代的合格大學生。
體育課的教學是建立在民主的課堂氛圍中的,民主的教育環境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條件。在體育課教學中,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教學的中心,教師的職責在于對引導,為學生創造合適有利的條件,使學生的設想得以實現,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素質教育是一種弘揚學生主體性的教育,它要求我們尊重學生的人格,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并推動學生的個性發展,落實在當前學校教育中就是如何培養學生在社會競爭中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競爭能力和創造能力[3]。重視學生在體育運動與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自我感受,通過開設大量的選項課來滿足學生的興趣需要。學生在體育項目選擇方面具有了多樣性,那么趣味性和實用性也隨之產生,學生通過對多樣性的體育課程選擇,不僅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和愛好,使每一名學生自身潛能得以發揮,也滿足了不同學生個體差異的需要。更能使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大大提高,上課出勤率有保障,參加課外活動次數增多,課上情緒活躍、積極參與等。
體育課程與其他課程相比尤其豐富多彩,體育課程地點可以是教室、操場、娛樂場、運動場、各種體育比賽現場、實驗室、多媒體室、社區、農村、大自然等。活動靈活多樣的體育教學的形式有群體訓練、小組合作練習、同學互相幫助練習、個人自覺練習等,靈活教學方式為培養出創新能力的學生奠定了基礎。發揮多媒體的聲像、動感、色彩和操作思維在體育教學方面的優勢,來增加理論課內容的豐富,翔實及實踐課動作技術的連續、標準、形象。
社會活動是每個社會成員必須經歷的人生基本活動之一,社會活動能力的大小、質量的高低,是一個人整體工作能力體現的重要標準。畢業后走向社會的大學生,在校期間應注意自身社會活動能力的培養,這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也是自身求得理想職業的必備素質要求。
人際交往是學生心理成熟與個性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心理健康的基礎,也是一個人具備較好協調能力的表現。體育活動能增加人與人之間交往和了解的機會。體育課的特色性非常適合于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可以利用體育課堂教學這一有效平臺,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如在羽毛球課教學中可通過兩人一組的練習,互相彌補,揚長避短,增進交流和了解,共同提高。進行各種體育游戲活動時,可以加強與同伴之間、師生之間、社會之間的交往,掌握一定的行為規范,尊重他人,從而達到協調人際關系、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目的。
大學體育教學中有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相當一部分時間可用來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如每次課讓學生考勤、列隊、做準備活動、設計教學內容、安排場地器材等。這些活動內容簡單,技術含量不高,一般人都可以組織進行。同時大學體育中有各種比賽和游戲,教師教學中可有意識地把比賽的組織策劃工作交給學生去做,讓學生自己組織比賽的規則、編排、日程等。讓學生學會比賽活動的組織工作同時也充分鍛煉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問題存在于社會活動的時時處處,如果一個人在從事的工作中不能及時發現問題,并睿智地處理好發現的問題,那么活動的成功率就會大打折扣。在各種體育運動中,參賽者時常會出現各種突發事件及犯規,大學體育教學中有意讓學生去判斷運動中瞬時的對與錯,對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處理問題能力大有裨益。經過不斷的鍛煉學習,學生們對問題的發現、判斷和處理的能力都會大有長進。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成為大學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環節,它關系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在學校要面對著緊張的學習,以及不斷加劇的就業壓力和社會競爭,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尤為重要。大學體育有許多運動游戲都是以提高心理素質為主,如籃球、羽毛球、游泳等。大學生通過參加這些運動游戲可以提高團隊協作、團隊競爭和個人挑戰等方面的能力。也可以釋放壓力,調節情緒、預防心理疾病、穩定心態、提高心理應激等。許多同學在面臨壓力都選擇體育鍛煉來釋放壓力。毋庸置疑,大學體育是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大學體育的價值主要決定于社會價值,社會價值越大,其本身價值也就越大。因此在大學體育教學中終生體育意識要貫徹在體育教學中。通過體育教育,可以使學生深刻認識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意義,使學生形成主動參與體育活動,形成終身鍛煉,追求快樂體驗的思想意識。因此大學體育在追求學生在校獲得效益的同時,必須追求長遠效益。大學體育在教學中應確保大學生走向社會后能夠根據客觀環境的變化,積極進行身體鍛煉,從而獲得其終身效益。與此同時,以其本身的終生體育意識自覺地引導、動員和組織同事參與體育健身。
大學體育教學朝著“多功能”、“多效益”的方向發展,既要追求大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更要注重人文素質的養成;既要有循序漸進的學習精神,也要打破常規的創新精神;既要追求大學生在學校近期效益,更要著眼于長遠效益。加強課程與教材建設。圍繞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社會現實需要對課程設置,拓寬學校體育教育在健身、娛樂、競技、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功能。大學體育教學過程中充分注意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體育鍛煉,使學生熱愛體育終身受益于體育。
[1]教育部體育衛生司.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S].2003.
[2]郭榮.大學體育對發展學生個性作用的研究[J].體育學刊,2001(1).
[3]羅峰.大學體育拓展訓練對大學生社會適應及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與職業,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