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杰 萬紹勇 龍曉東 龍建軍
(井岡山大學體育學院 江西吉安 343009)
高蹺運動融入江西高校體育教學的可行性①
傅杰 萬紹勇 龍曉東 龍建軍
(井岡山大學體育學院 江西吉安 343009)
本文對高蹺運動在江西高校開展的可行性進行研究,對課程開設現狀、學生的參與情況、專業教師師資等狀況進行分析,指出了影響高蹺運動在江西高校開展的因素,探析了其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一些相對性的合理化對策與建議,旨在促進高蹺運動在江西高校更好更快地發展,打造出江西高校傳統體育特色項目。
高蹺運動 江西高校 可行性
高蹺也叫“扎高腳”、“拐子”、“腳把”,是一種廣泛流傳于全國各地的民間體育項目,因活動時雙腳踩踏木蹺而得名。高蹺歷史久遠,其歷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列子·說符》中已有記載。高蹺最初帶有雜技的特點,進入民間后,與歌舞、戲曲等民間藝術相結合,逐漸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民間藝術。現今高蹺運動作為一項新型的戶外體育項目,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能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更多的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更好的為學校體育和學生的終身體育的接軌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大、中學校中推廣高蹺運動活動,是具有戰略意義的選擇和決策,現在高蹺運動以作為體育課程的拓展課程內容,逐步進入大、中、小學的體育課堂。
對江西開展高蹺運動的高校進行調查,通過問卷的發放回收結果表明,目前江西高校都是以體育課為主的形式開展高蹺運動,結合高蹺運動俱樂部、社團等多種形式開展,因此要全面了解高蹺運動在江西高校開展的可行性,必須探討分析高蹺運動課程開設的狀況。
1.1江西高校高蹺運動課程開設現狀分析
江西高校現行的高蹺運動授課方式主要是以大學體育普修課、體育選項課、公共選修課等幾種形式開設,大學一年級開設大學體育普修課,由于各所高校由于性質、任務、培養方向不同,在體育課中開設高蹺運動的內容形式及教學時數有所區別。
大學二年級開設大學體育選項課,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體育項目,普修課和選項課都屬于必修課,而公共選修課是高校課外體育活動中,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課的組織形式,大學三年級、四年級開設,許多學生樂意報名參加,學生在學習定向運動課程的同時,也可以獲得應有的學分。高蹺運動課程開設在江西高校正處于初級階段,各院校大多數都采用不同院系重新組合男、女合班的方式組織教學,教學內容比較單一,缺乏專業的運動器材,各院校應積極深入研究高蹺運動課程開設初期所存在的問題,各級高校主管部門應加強宣傳力度,推動高蹺運動更好更快地開展。
1.2江西高校學生參與高蹺運動的現狀分析
高校體育是群眾性的運動,是需要全體學生參加的運動。體育運動有非常多的選擇,但有許多項目由于受場地和器材的限制,并不能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同時參與。據相關數據統計,學生的在大部分體育課中實際參加和運動的有效時間,往往只有很短的不到1/3的時間。而高蹺運動則可以解決這個不足之處,高蹺一般以舞隊的形式表演,舞隊人數十多人至數十人不等,每個學生在體育課中實際參與運動的時間,是完全可以做到每節課20min以上的運動時間,加上運動前的熱身活動,是完全可以超過全課堂的一半時間的。
定向運動作為一項古老、傳統的體育項目在江西高校開展,受到學生們的喜愛,學生學習興趣高,觀賞性強,器材豐富,參與不受任何場地的制約,大大節約了學校場地資源,對學生的反應、決策、速度、心理素質的鍛煉是其他體育活動不可比擬的。學生對高蹺運動的了解渠道是多樣化的,但了解程度不夠,他們有著強烈的參與意愿,參與的形式多種多樣,但參與高蹺運動的起始時間比較晚,基本都在大學期間,教師應引導學生,培養他們對高蹺運動的參與興趣,高蹺運動在高校中就會受到學生更廣泛的關注。學生一旦喜歡上這項運動,是可以終身從事和參與的。我們體育教育工作者在教會學生高蹺運動技能的同時,也在傳授了學生一項可以終身受益的一個基本技能,而且滿足了學生學習的個性和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的需要。
1.3江西高校高蹺運動教師的現狀分析
目前江西高校需要更多高學歷、業務精通、政治素質好的一線教師隊伍。從擔任高蹺運動教學的教師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師對高蹺運動的開展表示支持,態度比較積極。從男、女定向教師的比例上看,男教師多于女教師,從學歷和職稱結構上看,以本科學歷人群為主體,具有中、低級職稱的教師占多數,缺少高職稱的教授專家,缺少高層次高學歷的教師隊伍現狀。大部分教師原來從事田徑專業。他們執教的年限不長,教學與訓練的經驗不是很豐富。
2.1學生對高蹺運動的認知情況與喜愛程度
高蹺運動在江西省高校開展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由于高蹺運動是踩著木蹺表演,比一般的形式要高出一截,人們遠處也能觀賞,而且行動方便,無異與活動舞臺,器材豐富多種,形式多樣,學生們感到新鮮有趣,參與氣氛活躍,是非常受到學生歡迎的體育項目。通過對江西省高校部分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大部分的學生聽說過但不太了解高蹺運動這個體育項目,說明當今的大學生學習任務繁重、生活壓力過大,缺乏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很少關注一些新興的體育項目。只有極少部分同學了解高蹺運動,說明高校對高蹺這項運動的宣傳力度太小,學生接觸新鮮事物太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強,以致于導致許多在校的學生都不知道高蹺運動這項新興的體育項目。
2.2學校領導重視與硬件設施配備
學校領導層對體育工作的認識和觀念決定著學校體育工作發展的趨勢和程度。領導重視,對體育工作舍得投資,從硬件設備配置首先保證體育工作的順利進行。其次,體育教師也能從領導那里得到理解和支持,關心和鼓勵。相反,倘若學校領導認為高蹺運動體育項目可有可無,那高蹺運動要求得發展幾乎是不可能的,阻礙高蹺運動在江西省高校的開展。所以,爭取領導的支持,高校在購置專業的高蹺運動器材與設施方面加大資金的投入,讓廣大的學生都能使用先進的運動設備,調動學生參與定向的積極性,有助于高蹺運動的發展。
2.3教師的專業特征與師資情況
體育教師作為體育知識的傳授者要有精深的體育專業知識、熟練的技能,以及相鄰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目前江西高校從事高蹺運動教學的教師大部分原來從事的是民族傳統體育專業。高蹺運動在我國高校興起的時間較晚,許多高等院校、體育院系沒有設置高蹺運動專業,現在大多數從事高蹺運動教學的教師在大學期間都沒有系統學習過運動運動知識,在職后也很少參加專業的高蹺運動培訓,缺少過硬的高蹺運動專業理論知識和教學、訓練實踐經驗,而迫不得已轉入高蹺運動教學,這對高蹺運動的發展極為不利。
3.1提高主管領導的重視程度,加大高蹺運動推廣普及力度
學校領導對高蹺運動項目的重視程度和加大有效的宣傳工作,是高蹺運動得以推廣普及的有效成績保證。我省各個高校每年都會舉行一些傳統體育項目賽事,如籃球賽、足球賽、羽毛球賽、武術、健美操等比賽,參與的學生人數多,宣傳力度大,高校可以把高蹺運動體育項目引進日程賽事固定下來,或把高蹺運動納入每年十月份左右舉行的田徑運動會項目中,通過各年級、各學系之間的比賽,不僅可以促進高校高蹺運動的開展,同時高蹺運動可以得到最大范圍的推廣,讓全體師生參與到高蹺運動中來讓他們親身體驗高蹺運動的樂趣,愛好高蹺,今后關注高蹺運動的發展。
3.2加快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高蹺運動教師業務素質
加強高蹺運動師資建設,抓好對教師專業理論與技能的培訓,及時向教師介紹高蹺運動發展的最新成果,使教師在培訓中接受新的課程理念,逐步形成對課程資源的正確認識。必須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增強專業技能,高校應多開設高蹺運動培訓班,增進高蹺運動教師之間交流的機會。
3.3加快高蹺運動器材研制與開發,抓好高校課余高蹺運動訓練工作
為確保高蹺運動在高校的順利開展,江西省高校各級領導以及主管部門要在高蹺運動場地器材的研制與開發等方面加大體育經費的投入,加強組織科學管理、加強科學研究建立專門的高蹺運動管理機構。高校開展課余高蹺運動訓練,要納入學校體育工作的軌道,要充分發揮教練員水平和訓練條件的優勢,加強學生高蹺基本技術的訓練,培養高蹺運動專業骨干,更好地推動高校群眾性高蹺活動的開展。
3.4增進全省各高校之間的高蹺交流,積極開展高蹺運動賽事
江西省高校必須通過各種手段加大對高蹺運動的宣傳力度,積極開展各式各樣的校內高蹺運動比賽,辦出各自的競賽特色,形成自己的優勢項目或傳統項目,并在一定條件下滿足學生的不同水平層次需求,吸引更多的學生和老師關注高蹺運動。高校應定期舉行和組織參加各種類型的高蹺運動競賽,提高競賽水平,增進全省各高校之間的高蹺交流,加強與外省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先進省份地區開展高蹺運動的經驗。
高蹺運動是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是紅土地人民的創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勞動的結晶,它的群眾性、觀賞性以及可發展性和推廣價值,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能力培養都能產生深遠的影響,符合現代教育理念和現代素質教育下體育改革的方向。因此,江西省高校在高蹺運動專業教師配備和資金方面給予支持,鼓勵開展各種類型的高蹺活動,如專題報告、開設講座、高蹺運動知識競賽、高蹺游戲、高蹺校內、外比賽等等,培養學生對高蹺的興趣,吸引廣大學生共同參與,推動江西省高校高蹺運動更好更快地發展,打造出江西高校傳統體育特色項目,并為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保護與傳承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依據。
[1]于平.舞蹈文化與審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3]鄒政.高蹺運動的起源、發展與創新[J].池州師專學報,2006(4).
[4]沈衛珍.從人類文化學視角探討高蹺的起源與文化傳播[J].浙江體育科學,2008.
[5]王珂.對運城地區高蹺運動的現狀、發展和創新的探究[J].華章,2011(11).
G807
:A
:2095-2813(2014)05(a)-0118-02
江西省社會科學藝術規劃項目,課題編號:YG2013066。
傅杰(1967—),江西吉安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萬紹勇(1981—),江西南昌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E-mail:WSY81101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