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珍
【摘 要】語文,是中職課堂不可缺少的文化基礎課程,是與專業學習并重的,但中職生的語文基礎普遍薄弱,多數中職生忽略對語文的學習。文章對如何提高課堂有效教學談了幾點意見。
【關鍵詞】中職;語文課堂;有效教學
其實,語文對每個學生來說都是很重要的,我們的生活時時處處都離不開語文,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白語文學習的重要性,這樣,教師才可以更好地開展語文教學。那么,針對中職生的學習現狀,語文教師應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施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呢?
1.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有效教學要求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辯證統一。教師的教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學生的學需要教師教的幫助,只有兩者和諧平衡,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所以,筆者在教授相關的理論知識后,總是把時間留給學生,盡可能給他們提供鍛煉能力、展現才華的機會,讓他們在課堂上多發言、多演講,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在學習小說《項鏈》時,出乎意料的結局留給了學生很大的想象空間,所以在課文學習結束之后,筆者讓學生自覺發言,復述故事情節,續寫故事的結尾,改寫主人翁的命運,充分發揮學生的豐富想象力。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鍛煉了說話和聽話的能力,個性也得到了張揚。
在語文口語交際和綜合實踐活動中,筆者選用實例對學生進行聽說能力與技巧的訓練,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示口才和組織能力的平臺。如在講解《聽話與說話(二)》時,筆者利用課本上提供的“晏子使楚”案例,讓學生分組扮演其中的角色,體會人物聽話與說話的技巧。然后再選用課外實例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讓學生不僅要聽清內容,還要能把問題闡述清楚。譬如:50年代初,一次周總理剛批閱完文件,順手把筆放在桌子上,就接受一個美國記者的采訪。那個美國記者看見桌上放的是一支美國派克鋼筆,便問:“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中國人,為什么還要用我們美國生產的鋼筆呢?”周總理聽完后說:“提起這支筆啊,那可說來話長了,這不是一支普通的筆,是一個朝鮮朋友在戰場上得到的戰利品,作為禮物送給我的。我覺得有意義,就收下了貴國的這支鋼筆。”當筆者問及美國記者和周總理對答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時,學生就回想起了中國抗美援朝的歷史,也把他們對答的言外之意準確地表達了出來。通過這樣的實例教學與訓練,學生基本能在課堂上掌握所學知識,而且鍛煉了技能,使課堂的教與學真正有效統一起來。
在教學中,筆者常開展自我介紹、朗誦比賽、演講等活動,學生都積極參與,并且使整個活動的收效良好。所以,教師應對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作準確的定位,讓學生明白自己才是課堂的主人,從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有所成。在檢查學生的語文水平時,筆者采用了多種方式,寫作、朗誦、演講、講故事等,學生都頗感興趣,特別是口語測試,很多學生都積極踴躍地參與,他們認為這樣可以鍛煉膽量、提高口語能力,而且還希望在教學過程中多加應用。根據中職生的特點,教師也要隨時改變教法,讓語文課堂增添生氣,學生也能很快地理解和接受所學知識與技能,并加以運用。
2.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有效課堂的開展
常言道,“親其師,信親道”,在學生面前,除了保持著教師的威嚴,筆者也不吝惜自己的熱情與親切,與學生和諧相處,彼此親近,讓學生了解教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工作習性等,這樣,更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人們常說“嚴師出高徒”,而筆者認為自己卻不是一個真正的“嚴師”,可學生卻很尊重筆者的為人、尊重筆者的教學,能夠接受筆者的教學方式。不管是課堂還是課外,師生總是處于一種相互尊重、友好合作、充滿人性關懷和具有較高心理安全感、舒適感、歸屬感的氛圍中。實踐表明,課堂環境、師生關系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教學和教師的情感與態度體驗,是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在課余時間,筆者會主動和學生談心,了解他們對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態度的意見,以便提供更好的信息反饋,促進教學相長。在與學生的交談中,筆者了解到了學生對教師的喜愛、對課堂的熱情有時候是從一些細節開始的。如教師的板書、教師的普通話,等等。有不少的學生對筆者說,很喜歡筆者的字,那工整、規范、美觀的字跡,讓他們有模仿的沖動,讓他們把精力都集中在聽教師講課、看教師板書上。所以,筆者注意在課堂上適當增加板書,滿足學生的欲望,也促進教學的順利進行。
所謂“為人師表,德高為重”,筆者不斷學習相關的師德規范,提高自己的師德修養,提高自己的業務知識與技能,以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以教師的人格魅力、素質涵養感染學生,贏得學生的信任與尊重。凡事以身作則,給學生起到一個榜樣作用,拉近師生距離,給教與學營造良好的氛圍。
“讓課堂的每一秒鐘都不浪費,讓每一堂課都成為有效課”,這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所以,教師必須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努力把教師的“教”轉化成學生的“學”。培養學生學習的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任務意識和時效意識。在今后的教學中,筆者將堅持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主體,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心剛.中職語文教學探析[J].安徽教育.2013年08期
[2]楊朝玲.對課文《項鏈》中深層思想的解讀[J].北方文學.2013年06期
[3]黃建德.論中職語文教育課堂改革[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4期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