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智林
摘要:大學章程是推進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核心和關鍵點,學術委員會章程作為大學章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推進教授治學具有約束性和規范性。文章梳理分析了延安大學學術委員會章程制定的背景、過程、框架、內容,并對進一步完善章程進行了較深入的思考,為建設現代大學制度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大學章程;學術委員會;教授委員會;現代大學制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戰略決定,為高校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加快學校治理機制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進一步加強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教育部頒布了《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規程》。延安大學按照規程精神,緊密結合陜西省關于深化改革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要求,立足現代大學制度建設,以優化內部治理結構為基準,完善學校學術治理體系為切入點,積極探索建立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協調機制,完善學術委員會制度,制定《延安大學學術委員會章程》(以下簡稱章程),著力推進學術民主、學術自由、學術自治,為建設現代大學制度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章程制定的基本情況
1.背景和過程
建立健全以學術委員會為核心的學術管理體系與組織架構,使其真正擔負起大學學術管理職責,保障大學遵循高等教育規律辦學,是推進和完善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重要舉措。教育部規程發布后,延安大學高度重視,把其作為深化學校內部管理改革的突破口,并納入學校年度重點工作,舉全校之力,助推章程建設。一是轉變觀念,統一思想。學校召開領導班子理論務虛會,深入分析學校實際情況,學習借鑒高水平高校實踐經驗,提出章程建設宏觀指導意見。二是注重頂層設計。專家咨詢會、校長辦公會對章程起草中的重要事項進行了多次研究討論,充分吸收了各方面合理建議,數易其稿。三是充分尊重基層首創和實踐。在章程草案制定過程中,分別召開了學校職能部門、各學院、民主黨派人士、師生代表、社會人士參加的專題座談會,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見和建議,集思廣益,群策群力。
2.原則和特征
一是規范性。《章程》以學校規章的形式,著重就學術委員會的基本制度和原則作了統一規范,以利于學校統一認識,整體推進學校學術治理改革。二是統籌性。章程通過組織定位和職權規定,明確了學術委員會在學校學術組織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和最高學術機構的定位,強調其對學術事務具有統籌權,具體規定其職權和行使規則,保障了學術委員會制度的執行力和可操作性。三是可操作性。《章程》在學校建立了按照學術規則處理學術事務的治理架構。因此,著力明確了學術委員會自身的組織與運行規范、議事規則,突出了學術評判和學術規則的價值與作用,突出了學術與行政適度分離、相互配合的導向。
二、章程的基本框架及內容
《章程》分為總則、組成、職責權限、議事規則、附則等5章,36條,就學校學術委員會組成、職責及運行等重要問題,分別作了規定。章程確立和明晰了學術委員會的定位和具體權責,優化和完善了學術委員會有效工作的體制機制,完善了學校學術組織和管理體系;明確了學術委員會作為校內最高學術機構的地位,建立了以“四個專門委員會”和二級學院“教授委員會”為組織架構的學術管理體系;界定了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權責邊界。
章程主要從四個方面對學術委員會制度框架作了規范,體現了如下特色。
(一)明確學術委員會學術管理定位,凸顯學術權威性
按照現代大學制度“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要求,我們明確提出將學術委員會作為學校內部治理結構的學術中樞,確保其學術權威作用。
一是確立學術委員會在校內最高學術機構和學術管理體系與組織架構核心的定位。章程中明確了學術委員會作為對學校學術事務進行決策的最高學術機構的地位,明晰了學校學術委員會對學校涉及事業規劃、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學科建設、隊伍建設、人才培養和學風建設等方面學術事務的決策、審議、評定和咨詢等的統籌權。
二是以學術委員會為標桿,處理好與其它校內學術組織的關系,構建系統化的學術治理體系。延安大學對現有的教學工作指導委員會、學位評定委員會、教師職稱評定委員會等學術機構的職能和組織架構進行了調整,保留教學工作委員會、學位評定委員會、教師職稱評定委員會的獨立地位,但對職能進行了相應調整,明確其與學術委員會的并行關系并接受學術委員會的指導、監督,突出了學術委員會在整個學術治理體系與組織架構中的核心與最高學術機構的地位。
·教育管理·以學術委員會章程制定為契機著力推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二)強化學術委員會學術獨立功能,凸顯學術自由性
延安大學在學術委員會章程制定中,規范了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關系,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邊界清晰、適度分離、相互配合”,保證了學術權威的獨立性、純潔性和自由性。
一是校學術委員會委員組成體現廣泛的代表性和公平性。學術委員會的成員與黨政機構的負責人盡量避免重疊,學校規定校長不進入學術委員會,學校領導和學院正職原則上不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副主任,二級學院院長不擔任學院教授委員會主任;擔任學校職能部門黨政領導職務的委員,不超過委員總人數的1/4,專任教師委員不少于委員總人數的1/2,保證了學術委員會獨立運行。
二是學校尊重并支持學術委員會依法依規獨立行使職權。學校通過章程制定,改“學術行政決策”為“學術民主決策”,把學術事務的決策管理權從行政權力中轉移出來,支持學術委員會就學術事務獨立地舉行決策、審議、評定和咨詢,并對其結果給予應有的尊重,從而保證學術委員會的活動能堅持遵循學術規律、保障學術自由、實現學術民主的根本理念。
(三)建立學術委員會學術組織體系,凸顯學術協調性
我們注重健全內部功能,做到學術上下內外事務全覆蓋和向學院延伸,建立健全學校及學部、院系學術委員會,形成系統完整、層次分明的學術管理體系。
一是健全學術委員會內部組織管理體系,規范各專門委員會的作用職權。延安大學學術委員會下設學科專業規劃與建設等4個專門委員會,代表學校具體承擔相關職責和處理相關學術事務。
(1)“學科專業規劃與建設專門委員會”負責審議學校有關學科專業建設與發展規劃,學科專業隊伍建設規劃,學科資源配置方案,對新增專業學科進行可行性論證等內容。
(2)“學術標準審議專門委員會”負責審議學校學術政策性,重大學術規劃,教學科研成果、人才質量評價標準與獎勵考核辦法,學歷教育培養標準及教學計劃方案,學位授予標準及細則,教師職務聘任的學術標準與辦法等內容。
(3)“學術評價專門委員會”負責評價擬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學術水平,評價國內重要學術組織的推薦擬任人選的學術水平,限額上報的科研成果的學術水平,校內各類教學科研項目和獎項的學術水平等。
(4)“學術規范專門委員會”承擔學校學風維護和學術道德建設的有關工作,調查裁決學術糾紛和學術不端行為等。
通過上述4個專門委員會的不同分工,學校的學術事務全部由學術委員會審議和審定,這樣既尊重了原來專項事務的議事模式,又充分保障了教授群體在學術事務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用制度從組成、職權、運行程序等方面保證學術委員會在學科建設、學術評價、學術發展和學風建設等事項上的核心作用和全面覆蓋。
二是通過設立學院“教授委員會”來處理學院學術事務。延安大學在學院層面設立教授委員會,作為學校層面各個專門委員會在學院的延伸,同時明確規定“教授委員會”作為學院學術決策、審議、評定和咨詢的最高評判機構。同時,學校對各學院教授委員會人數不作限定,由各學院根據實際情況自主研究決定,各學院還可聘請一定數量的校外專家學者代表,體現了學院學術組織建設的開放性。
在學院層面不再設立學術委員會、學位評定委員會等學術機構,改變了許多高校在校院兩級都平行地設有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和職稱評審委員會的做法,從而避免產生學術權力的行使較為分散、結構過于復雜、缺乏協調統籌的現象。
學院的學術事務全部交由學院教授委員會討論、審議和審定,實現了校、院兩級學術管理體系的相互貫通和學術管理的相互銜接,保障了一線教師對于學校改革發展和學術事務的話語權,充分發揮了教授在學院教學、學術研究和管理中的積極作用,確保了“教授治學”在學院學術建設和發展中的體現。
(四)健全學術委員會運行機制,凸顯學術自治性
一是成立學術委員會秘書處辦公室,專人專職。校學術委員會單獨設置了秘書處作為日常辦事機構,秘書處設秘書長1人,副秘書長若干人,專職秘書1人。主要負責校學術委員會和各專門委員會的會務組織、材料準備,協調相關職能部門列席校學術委員會會議,負責校學術委員會的會議記錄、會議紀要和文件起草、印發和歸檔工作,督辦校學術委員會決定事項的落實,受理學術不端行為舉報,協助組織開展學術不端行為調查等事項。
二是學校尊重和支持學術委員會獨立行使職權,并為學術委員會委員提供相應待遇,為學術委員會正常開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條件支持和經費保障。
三是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原則,明確規定了學術委員會的運行機制和議事規則,健全了會議制度、回避制度、公示制度等,加強了信息公開;建立了對學術委員會及委員履行職責的監督機制,提高運行的透明度;建立對委員履行職責的考評退出機制,增強委員履職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切實維護學術委員會的公信力。
四是學術委員會實行任期制和輪換制。學校章程中規定:“學術委員會委員實行任期制,任期4年,連任最長不超過兩屆。”“連任人數不超過委員總數的2/3。”“同時保證決策程序規范透明,重大決策一般以無記名票決方式議定,力求實現決策組織更新常態化,避免形成長期壟斷的學術權力。”
三、進一步完善章程的思考
延安大學學術委員會章程對學術委員會的組成規則、職責權限、運行規范等作出了許多具體而詳細的規定,但仍然有一些重要問題需要進一步思考實踐,以保障學術委員會制度形神兼備,切實發揮作用。
(一)進一步厘清學術委員會與大學其他領導組織關系
大學學術委員會按照法律和政府法規要求而成立,但其不可能孤立地發揮作用,必須與大學黨委、校長及其辦公會議、相關行政職能部門建立相互協調、互動合作的工作關系和機制。具體涉及到學術委員會作為大學最高學術機構的地位和職責權限落實問題;學術決策中校長及其辦公會議權限和職責范圍重新劃分問題;學術委員會決策如何通過行政職能部門組織協調和貫徹落實問題等。只有妥善處理好這幾方面的關系,才能建立起與現行的大學領導管理體制相融合的關系,成為大學治理改革的有效措施。
(二)進一步發揮教授委員會作用,保障學術自由
學術民主與學術自由是現代大學學術管理的兩大基本原則。通過組建教授委員會來實現學術事務的全覆蓋,就是為了落實教授治學,尊重教授的學術專業,是大學學術發展在最廣泛意義上反映各學科專業的辦學要求,從而保證大學的學術價值得到弘揚。
(三)進一步探索學術委員會運行機制,學生代表制度、選舉制等
學術委員會運行機制需要經過實踐運行不斷健全完善。今后一是要注重探索學術委員會學生代表制度。學生參與治理體現了大學是由師生組成的學者共同體的性質,也體現了進一步增強學生選擇權,加強互動式教學,強調科教結合的改革要求,有利于強化學生學術參與能力,彰顯大學育人功能。再是,要注重建立健全學術委員會教授委員選舉制度。作為學術委員會絕大多數成員的教授委員的產生和更替至關重要。要進一步探索適合我國高校特點的教授委員選舉制,實現教授委員產生方式從行政主導制向按分配席位選舉制轉變,是深化學術委員會改革的重要方向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