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栗軍+王奎泉

摘要:教授委員會制度是現代大學內在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平衡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緩解高校管理科層化的有效手段。各高等學校對教授委員會制度的設計綜合體現了政策設計者對教授委員會制度理論的理解以及學校管理理念和水平,是對構建現代大學制度的有益探索和嘗試。通過對國內較有代表性的7所高校的教授委員會規章的比較分析,展示教授委員會機構性質和組成、主要職責、議事規則等關鍵點的制度設計差異,分析現行體制機制下實踐教授委員會制度的難點和阻力,并進行相應的對策研究。
關鍵詞:教授委員會;制度設計;比較分析一、教授委員會制度發展概況
教授委員會作為一種大學管理體制萌芽于中世紀的巴黎大學,現已發展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之一,是教授參與到學校管理的一種主要途徑。教授委員會制度因契合我國大學民主管理、內部管理體制改革以及實現大學學術本位的需求,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熱點。
國內教授委員會制度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層面:一是“教授治學”層面,認為教授委員會是一個學術組織或一種學術體制。[1]這種學術體制觀認為教授委員會作為一種綜合性的學術權力機構,職權主要是對學術事務的決策和非學術事務的咨詢,即強調教授委員會的本質是“治學”。二是“教授治校”層面,認為教授委員會是一種以學術權力為主導的高校內部管理體制[2],這種管理體制觀認為教授委員會的職權范疇不局限于學術事務,而是應主導學校發展,即強調教授委員會的本質是“治校”。兩種觀點爭議的焦點在于對教授委員會的三點基本判斷及定位:⑴教授治學還是教授治校;⑵參與學校事務還是主導學校發展;⑶咨詢還是決策。雖然兩種觀點的優劣學術界尚無定論,但雙方的研究成果共同推動著教授委員會制度的發展,深刻影響著教授委員會制度的實踐。
國內教授委員會制度的實踐始于東北師范大學,該校于2000年5月起,按學院、學科組成教授委員會,并嘗試在教授委員會集體決策的基礎上,實行院長(系主任)負責制。此舉被視為國內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一個新舉措。隨后,陸續有高校自發的實施教授委員會制度。2003年6月,北大人事改革方案中提出成立院級教授委員會,賦予其學術評價和教授聘任權。2003年12月,蘇州大學材料工程學院成立教授委員會,委員會在黨委和行政領導下擁有決策權。2004年,上海財經大學全面推行教授委員會制度,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浙江大學醫學院相繼試行教授委員會制度。2007年4月,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成立教授委員會,教授委員會擁有學術事務最高決策權,院長必須對它負責。2007年8月,沈陽大學實行校院兩級教授委員會制度。2010年12月,安徽財經大學實行教授委員會制度。浙江省內其他高校中,中國計量學院、杭州師范大學分別于2009年6月、2010年10月試行二級學院教授委員會制度。
二、教授委員會制度設計比較分析
自2000年東北師范大學在學院一級建立教授委員會以來,全國已有越來越多的高校實行教授委員會制度。為進一步了解我國高校教授委員會的制度設計狀況,本報告選取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計量學院、杭州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安徽財經大學、武漢大學、沈陽大學等高校的院(系)級教授委員會規章進行比較。其規章名稱、制定單位、制定時間如表1所示。表17所高校教授委員會規章名稱、制定單位與制定時間
高校名稱規章名稱制定單位制定時間東北師范大學教授委員會章程(試行)人事處2003年10月中國計量學院關于試行二級學院教授委員會制度的意見組織部2009年6月杭州師范大學關于成立教授委員會的實施意見二級管理改革領導
小組辦公室2010年10月上海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學院(系、所)教授委員會
管理辦法人事處2006年11月安徽財經大學安徽財經大學關于成立學院(部、所)教授
委員會的指導意見(試行)——2010年12月武漢大學院(系)教授委員會章程組織部2006年沈陽大學教授委員會工作暫行規定人事處2007年8月
(一)機構性質
教授委員會的機構性質是教授委員會制度設計的核心,直接影響著教授委員會制度設計的走向,指導著教授委員會工作的落實。7所高校的規章中均明確規定了教授委員會的機構性質,但又有所區別,大體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單一的“決策機構”型、復合的“決策+咨詢機構”型和單一的“咨詢機構”型。
單一的“決策機構”型。東北師范大學的教授委員會是唯一的單一“決策機構”類型,它規定“教授委員會是院(系)改革、建設與發展中重大事項的決策機構,是學校建立‘黨委領導、行政管理、教授治學新型高校管理模式的重要基礎,是保證教授依法履行學術職責,建立院(系)民主管理與自主發展、自我完善機制的必要組織形式”。
復合的“決策+咨詢機構”型。中國計量學院、杭州師范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安徽財經大學、武漢大學屬于復合的“決策+咨詢機構”類型。中國計量學院明確“教授委員會是在二級學院黨政領導下有關二級學院學科建設、教學建設、學術管理、學術道德建設等學術方面重要事項的決策咨詢機構”。上海財經大學明確“教授委員會是學院學科建設、學術管理等有關重大事項的審議、咨詢和決策機構”。杭州師范大學則規定“教授委員會是學院(部)設立的學術咨詢、評價、審議機構以及部分學術事項的決策機構。安徽財經大學教授委員會是學校教學工作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在學院(部、所)層面上實現職能的載體,是學院(部、所)關于教學、學術、學位事宜的決策咨詢機構。武漢大學明確“教授委員會是在學院(系)黨委、行政領導下的決策、咨詢機構”。
單一的“咨詢機構”型。沈陽大學的教授委員會屬于單一“咨詢”類型。沈陽大學是唯一一所由學校層面推行教授委員會制度,但卻沒有賦予教授委員會決策權的高校。沈陽大學的教授委員會為學校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民主決策提供科學支撐,是校院兩級改革、建設與發展中重大事項的咨詢機構。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沈陽大學試行的是校院兩級教授委員會制度,而校級層面的教授委員會如被定義為決策機構,則可能不符合《高等教育法》的相關規定。
·理論探討·國內教授委員會制度設計比較分析與對策研究(二)與院(系)黨委、行政的關系
教授委員會與院(系)黨委、行政的關系是制度設計者對教授委員會運行環境和運行模式的基本設定。7所高校中教授委員會與黨委行政的關系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1.東北師范大學實行教授委員會集體決策基礎上的院長(系主任)負責制;院(系)行政班子是院(系)的行政管理機構,對院(系)的教學、科研、人事、財務、社會服務等行政工作行使管理權。教授委員會作出的決策,由院長(系主任)負責組織實施;院(系)黨總支委員會是院(系)的政治核心,參與討論和決定院(系)發展的重要事項;受黨委委托,對教授委員會、行政班子負有保證監督的責任,并支持教授委員會、行政班子在其職責范圍內獨立負責地開展工作。教授委員會委員由學校聘任并設有相應的崗位待遇。
2.上海財經大學和杭州師范大學明確了教授委員會與同級黨委和行政之間是分工協作和相互監督的關系。
3.中國計量學院、安徽財經大學、武漢大學、沈陽大學的教授委員會受院(系)黨委和行政的領導。
(三)主要職責
教授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教授委員會制度設計的主要內容,是其機構性質的外在表現,也是教授委員會開展工作的直接依據。現行的教授委員會的主要職責范圍一般是學院的學術事務,或者學院的學術事務與重要的行政事務。
東北師范大學教授委員會的主要職責共9條,除第八條“聽取、審議院長(系主任)的學年工作計劃和年度工作匯報”外,其余8條職責都運用“討論、確定”和“討論、決定”的表述來加以規定,這是所有實行教授委員會制度的高校中表述最為明晰的,準確體現了其教授委員會決策型的機構性質。東北師范大學教授委員會職責范圍包含學術事務及院(系)改革、建設與發展中的其他重大原則問題。
其他高校對于教授委員會工作職責一般在10項以下,且都運用“審議、論證”等詞來描述。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安徽財經大學教授委員會是學校教學工作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在學院(部、所)層面上實現職能的載體,因此其工作職責最為細致,共27項。
(四)議事規則
教授委員會的議事規則是教授委員會開展工作的基本方式,包括會議的召集、會議議題的提出、決策/議事的方式、有爭議時的處理方法等內容。比較7所高校的相關規定,議事規則可分為兩種類型: 例會制+表決制、召集制+表決/票決制。
例會制+表決制。沈陽大學的教授委員會定位為咨詢機構,實行例會制,采用表決方式通過議案,每學年召開2次會議。
召集制+表決/票決制。賦予教授委員會決策權的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計量學院、杭州師范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安徽財經大學、武漢大學召開教授委員會會議討論職責范圍內的事務都采用召集制,基本以三分之二委員到會視為有效。會議議題由主任委員確定(需與黨政領導溝通),采取表決制或票決制的議事方式,半數以上或三分之二以上委員表示同意視為通過。當教授委員會對所討論的重要議題產生嚴重意見分歧,無法表決時,一般應暫緩作出決策,在深入調查研究和充分交換意見后,再次召開會議決定。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財經大學賦予院長一票否決權;而東北師范大學和安徽財經大學規定院長(系主任)對教授委員會討論決定的問題有一次提請重議的權利。經重議,原討論決定的意見再次以到會人數的三分之二以上委員贊成而獲得通過的,院長(系主任)須服從教授委員會的決議,但可將自己的意見作為保留意見上報學校。
(五)教授委員會的組成
教授委員會的組成是教授委員會制度設計的重要內容,影響著教授委員會代表性和獨立性。各高校對教授委員會組成的規定主要包括委員會的規模、委員的產生、主任委員的產生以及黨政領導參與教授委員會的相關規定。按照委員的產生方式分類,高校的教授委員會組成一般分為兩類:崗位聘任型和差額選舉型。
崗位聘任型。東北師范大學教授委員會采用崗位聘任的方式來確定委員人選。學校規定“教授委員會教授崗位,按二級學科或具有發展潛力的學科方向設置,其崗位數量根據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需要、學科隊伍狀況和應聘教授水平、能力及其學術地位確定。原則上,每個需要設置教授委員會教授崗位的二級學科或學科方向只設置一個教授委員會教授崗位”。這表明學校將每一個教授委員會的委員名額視為一個崗位,而且規定了相應的崗位待遇,由符合條件的教授自愿申請,學校經過一套聘任程序確定委員及主任委員人選后由校長聘任。規定同時明確了主任委員由院長(系主任)或學術帶頭人擔任,黨總支書記為院(系)教授委員會委員,代表院(系)黨總支委員會參與教授委員會的決策。
差額選舉型。中國計量學院、杭州師范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安徽財經大學、武漢大學、沈陽大學同屬于這種類型。6校教授委員會的委員人數、委員候選人、正式委員產生程序上略有差別,但最終都由教師大會選舉或表決產生,主任委員由全體委員推選產生。除安徽財經大學與武漢大學外,其他四所高校都對學院黨政領導擔任教授委員會委員有特殊說明:中國計量學院規定主任委員一般由學科帶頭人擔任,院長、具有高級職稱的黨總支書記為當然委員,學院黨政領導在委員會中所占的比例原則上不超過委員數的1/2;杭州師范大學規定黨政班子成員原則上不兼任主任委員,同時明確7人組成的教授委員會中現任黨政班子成員不超過2名;9人組成的教授委員會中現任黨政班子成員不超過3名;上海財經大學規定教授委員會正式委員中不擔任學院黨政職務的委員須超過全體委員總數的1/2;沈陽大學規定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院領導班子成員為當然委員,黨政領導原則上不超過半數以上。
綜上所述,各高校實行的教授委員會制度存在較大差別,以改革力度來區分,目前高校實行的教授委員會改革大致可以分為三類:變革型、漸進型、保守型。以東北師范大學為代表的變革型高校在教授委員會制度中融合了“教授治校”的思想,在制度架構上具備了從“治學”向“治校”過渡的空間;以上海財經大學、中國計量學院等為代表的漸進型高校強調教授委員會的“治學”功能,強調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分離;以沈陽大學為代表的保守型高校沒有賦予教授委員會決策權,此類教授委員會制度的意義在于提高了教授在學院事務中的參與度,進一步拓寬了民主渠道,推進了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各校教授委員會制度的差異體現了各高校對教授委員會的不同認識,也充分體現了高校辦學的自主權。
三、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教授委員會制度在實踐中都被賦予了高校的自身特色,規章制度設計不盡相同,但從整體上看,各高校在實踐教授委員會制度過程中暴露出一些共同問題,成為教授委員會發揮作用的阻力。
(一)學院自主權不足
實行教授委員會制度是建立新型大學中間層的有效手段,使學院的權力得以通過教授委員會這一渠道向教授們傾斜,但現實情況是在學校辦學受政府、社會過度干預,自主權尚且不足的背景下,學校能賦予學院的辦學自主權也極其有限。因此教授委員會雖然被賦予決策功能,但其所能決策的學術事務也非常有限,無法充分發揮教授委員會的“治學”作用。
(二)行政權力退出不徹底
高校在設計教授委員會制度時行政權力退出不夠徹底,有的是授權不夠,有的是在人員組成上加入行政因素,總體上呈現行政權力依舊保持一定掌控力的局面。往往對教授委員會授權充分的高校對學院黨政領導參與教授委員會都有特殊規定。例如東北師范大學規定主任委員由院長或學科帶頭人擔任,黨總支書記擔任委員,參與決策。
(三)監督評價機制不健全
制度設計缺乏系統思維,尚未建立制度化的、健全的監督評價機制,導致教授委員會出現監管方不明確或被多重領導的現象,不利于教授委員會的可持續發展。
四、意見和建議
各高校對教授委員會的理解和學校實際都各不相同,所以教授委員會的實踐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和模式,各校的實踐都是基于理論認識的一次自主探索。總結各方經驗,我們認為要建立一套契合學校發展需要的教授委員會制度需注意以下幾點。
(一)充分醞釀、明確定位
明確教授委員會的基本定位,就是要回答“教授治學”還是“教授治校”、參與學校事務還是主導學校發展、咨詢還是決策這三個問題,其本質是要明確將教授委員會當作學校內部管理體制中的一種學術機制還是一種新的管理體制。明確教授委員會的基本定位是開展制度設計的基本前提,是教授委員會制度有序推進的關鍵,也是教授委員會發揮實效的有力保障。學校和相關職能部門要廣泛征求民意,充分醞釀、統一思想,在制度設計之前就給出明確的指導性意見。
(二)統籌安排、綜合推進
教授委員會、校院兩級管理、目標管理責任制都是深化校內管理體制改革的一部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學校應該統籌安排,做好協同與銜接工作,使三項改革措施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校內管理體制改革。例如,教授委員會的考核可以納入目標管理的范圍;教授委員會制度可以配合校內兩級管理體制改革一同推進。
(三)厘清職責、理順關系
學校在制度設計過程中應重點厘清教授委員會職責范圍,理順與同級別黨政組織的關系,以保證教授委員會順利開展工作,并達到預期效果。首先,要以明晰的表述來規定教授委員會的主要職責。其次,要在教授委員會章程中明確界定教授委員會與黨政組織、學術委員會等其他組織的關系。
(四)加強監督、有效管理
實行教授委員會制度,學院辦學自主權進一步擴大,學校應加強對教授委員會的監督,建立評價機制,并以此為抓手實現對教授委員會的有效管理。一是要保障民主監督渠道的暢通;二是要明確教授委員會的監督機構及其職責;三是按照目標管理的原則建立科學的、符合學校發展導向的評價機制。
參考文獻:
[1]畢憲順.高等學校教授委員會制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08(2).
[2]畢憲順,趙鳳娟,甘金球.教授委員會:學術權力主導的高校內部管理體制[J].教育研究,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