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文
(南京市體育運動學校 江西南昌 210001)
女子舉重的少年兒童早期技術教學
施文
(南京市體育運動學校 江西南昌 210001)
業余體校的主要任務:是為國家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良好身體素質和一定運動水平的優秀運動員后備人材。要求少年兒童學習掌握舉重運動的基本知識,技術,以建立正確的動力定型,為以后不斷提高專項運動水平,打好基礎。
女子舉重 少年兒童 早期教學 舉重技術
隨著全國女子舉重運動不斷的發展趨勢,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獲得冠軍的年齡也在不斷的減小。因此青少年開始練習舉重的時間也要比過去早的多。通過很多舉重專門的文獻以及許多有經驗的教練員的長期研究,主張開始從事舉重訓練的最佳年齡大約為10歲。而目前全國冠軍的年齡也基本在15~18歲之間,這也證明這項運動的早期訓練開始小年齡化。以下是我個人針對10歲~12歲初學者女子舉重隊員的教學順序
1.1 抓舉技術分解教學
(1)抓舉預備姿勢的站距:首先講解與示范告知運動員,站距的要求與概念。引導運動員走近杠鈴,站立在橫杠中間時,兩足與橫杠之間的距離和兩足之間的距離。比較適宜的是:兩足站在橫杠中間,橫杠的垂直射影落在足掌前部的中間,兩足跟間隔15厘米左右,兩足尖自然分開。握距:是握住杠鈴后兩手的距離。講解要求并示范,告訴運動員抓舉的握距一般采用寬握距,握距的標準,是肩寬加一臂握拳之長。并告知寬握道理,量好了握距,告知運動員正確的握法,并示范。鎖握:是食指與中指在橫杠的另一面壓住正個一節拇指握住杠鈴。其優點是,食指與中指能較牢固地扣住拇指,手指與橫杠兩面的接觸面比較平均,兩面的摩擦力相當,上拉時橫杠不致向一面轉動而松握。握好杠鈴后,膝屈向足尖方向。小腿貼住橫杠,上體前傾,肩部在橫杠的前上方,胸挺腰直,臀部稍低于肩部,頭部正直,眼視前下方,兩臂自然伸直。擺好抓舉的預備姿勢。熟練以后,進行下一步的教學。
(2)膝上寬拉—寬拉:抓舉起鈴預備姿勢起鈴至發力點的全部,伸膝,伸髖,用力的過程,確定發力點位置,要求掌握好,開始提鈴時重心的移動,引膝技術的節奏,以及發力向上時,提肘,聳肩,用腿發力的過程。
做好預備姿勢后,隨即上拉杠鈴,上拉是抓舉的主要組成部分,由三個階段連接成一個連續動作,在各個階段中,身體各部位肌肉用力必須非常協調。第一階段:即將杠鈴從地面提起至膝前,這階段,主要是靠腿伸肌用力伸膝關節,髖關節相應展開,使肩與臀部位置,同時提高帶動杠鈴向上提起,這樣做的好處有,(1)上拉之前,膝關節處于較大的角度,便于用力伸展;(2)當杠鈴達到膝前高度時,腿部已近伸直狀態,使后一階段上拉有了牢固的支撐,同時髖部已相應展開,便于這部分在后階段上拉用力;(3)膝部在伸展同時后移,杠鈴就能不受小腿阻礙而更接近身體和較直的路線向上運動。在這階段中,上體與地面之間的角度改變不大,保持胸挺腰直的姿勢和兩臂自然伸直的狀態,背闊肌要施加力量控制兩臂將杠鈴貼近小腿向上帶起。第二階段:將杠鈴繼續上拉至大腿的中上部位。這階段主要靠大腿后部的股二頭肌,臀大肌的收縮伸展髖關節抬起身體,提高肩的位置,兩臂自然伸直帶起杠鈴。在這階段中,膝關節向杠下前移和稍微回屈,而不是繼續伸展,這時膝的前移和回屈,便于髖部伸展和使股四頭肌適度伸長。在這階段上拉結束時,“三點”更近垂直,膝,髖部位伸展成鈍角,這兩關節的伸肌亦處于較適宜的長度,上體前傾程度處于有利的杠桿狀態,這些都給下階段上拉——發力準備了良好的生理和物理條件。第三階段:發力階段,緊接著第二階段上拉,機體在最短時間內發出最大力量將杠鈴拉高。這階段主要靠股四頭肌,股二頭肌,臀大肌以爆發力性的力量作蹬腿。挺髖,接著提踵,聳肩,最后提肘上拉杠鈴,使其以最大加速向上運動。這時膝,髖關節的伸展既要快速又要充分,不充分伸展這兩部分就等于上拉動作沒有完成,發力打了折扣。杠鈴因通過發力而獲得了向上運動的最大加速度,在發力結束后就能慣性運動至適宜的高度,為完成下一環教學動作。
(3)膝上高抓—高抓:要求在掌握上拉的動作后,明確發力點,體會發力向上的用力節奏。要求運動員掌握,伸膝,伸髖,展體,蹬腿,聳肩提肘,提踵暴發力性上拉的動作節奏,與半蹲支撐之間,協調轉換的配合,教學中,應注意發力后聳肩提肘引鈴的路線,與屈膝上甩前臂支撐杠鈴。要求發力猛,半蹲快,鎖肩緊,是關鍵的一部分。在教學中,先示范,杠鈴放至大腿中上部位后,上體的前傾度約45度,運動員采用木棍作固定發力點的身體姿勢練習,發力點選擇好了,接著教發力上拉,掌握大腿的運用。反復練習。
(4)抓舉下蹲支撐:其目的,主要是使初學者掌握下蹲支撐杠鈴時,身體重心和杠鈴重心協調一致,以獲得穩固的支持。根據運動員個人關節的柔韌性初步確定下蹲架子的高度。隨著以后訓練的加強,逐以改進。支撐練習是兩手寬握杠鈴,伸直兩臂向上鎖肩支撐,挺胸別腰,屈膝深蹲感覺受力點,要體會發力與下蹲上下配合的肌肉協調性和下蹲支撐的準確性,穩定性,感覺肌肉的用力感,加強支撐能力。
(5)懸吊抓—抓舉:懸吊抓:教學目的,是為了讓運動員正確體會和掌握開始提鈴時重心的移動,引膝技術的節奏和發力后引鈴路線至支撐掌握,抓舉分解技術動作后:從上往下,把動作結合起來,從站距,握鈴,開始做好抓舉預備姿勢,從提鈴,引膝,伸髖,發力上拉,與下蹲支撐,等技術相連接起來,并要注意技術動作每個時段的節奏,協調而完整的加以練習。
1.2 挺舉技術分解教學
(相對容易點,初學者有了初步的概念)并告知挺舉是由下蹲反與上挺兩部分組成。
(1)挺舉預備姿勢的站距,握距:示范講解區分與抓舉站距握距的區別,以及示范預備姿勢。兩腳和兩腿位置,上體與頭部姿勢,握法等于大體相同,不同的是挺舉握距比抓舉窄,提鈴時上體前傾度比抓舉小,由于挺舉將來的重量比抓舉大的多,因此挺舉的握距要有利于提鈴,又要有利于支撐,,一般挺舉的握距在握住橫杠后兩手間隔與肩同寬的窄握距。但是窄握距對運動員的腕,肘,肩關節的柔韌性要求高,對于一些關節柔韌性比較差的,可以根據情況,稍寬于肩的握距來彌補。
(2)膝上窄拉—窄拉:這一步驟:主要學習,挺舉起鈴預備姿勢及起鈴至發力點的全部伸膝伸髖過程,區別抓舉與挺舉的發力點位置,由于挺舉握距比抓舉窄,所以引膝動作結束時,杠鈴位置也比抓舉低,這樣一來,膝,髖關節角度,伸髖伸膝肌群的初長度和上體前傾度基本上與抓舉時身體姿勢相同,即均處于最有利的發力位置,要求掌握好發力點;開始提肘時,重心移動,引膝,路線的節奏,以及發力向上,提肘聳肩,用腿發力的過程。特別要區分寬拉與窄拉之間提肘動作的高度。
(3)膝上高反—高反:在掌握膝上窄拉與窄拉的基礎上,先練習膝上高反。要求,發力向上伸髖,蹬腿,展體,聳肩提踵,半蹲出肘時,提氣,挺胸承接杠鈴。上體直,出肘下蹲快,要注意發力過后的出肘接鈴的速度,加強接鈴的主動性。反復練習后,再結合窄拉進行高反練習。同時要注意,伸膝,伸髖,發力展體,提踵聳肩及屈膝出肘接鈴這一系列動作節奏和動作用力協調性。
(4)下蹲反:在初步掌握高反的基礎上,進行下蹲反練習,掌握從上至下起鈴的伸膝伸髖發力出肘下蹲接鈴的完整技術。同時要求技術動作協調性與一致性,以及下蹲接鈴架子的主動性。在示范是要求要明確,在發力提踵的瞬間開始,下蹲反的下肢動作與抓舉下蹲時相同,但是由于杠鈴向上的慣性運動時間比抓舉短,所以下蹲必須迅速積極主動。把杠鈴反至胸部,停放在鎖骨上,兩肘抬高,上臂近水平位。這時腰背肌用力收緊,上體挺直,頭部抬起,總重心落在踝關節前面,約在全腳掌中部。
(5)預蹲—半挺:在挺舉技術中,預蹲是最關鍵的一個環節,預蹲要求,挺胸,提氣,收緊腰,兩肘抬高,杠鈴置于鎖骨和三角肌上,反復體會“壓三點”的要領,在練習預蹲時,要注意“穩,淺,直”三個要點。控制好,身體重心,及預蹲的角度,再教上挺發力向上的上送過程。發力上送后,轉下蹲支撐的上下配合。要協調屈膝緩沖,兩臂支撐杠鈴這一技術要求協調及主動,杠鈴與人體重心上下移動的動作要有一致性。
(6)分腿挺:在掌握半挺動作的基礎上,再教分腿挺技術,要求在分腿中,從側面看上去,杠鈴重心,肩,肘,與髖在一條垂直線上,分腿時要擦出去,分腿速度一致,不許跳者分腿,反復加以練習,特別要注意是預蹲過后的上送技術,要充分上送,才能分腿支撐,同時要求分腿與支撐技術要一致用力及要有速度。
(7)挺舉:通過掌握高反,下蹲反,半挺,分腿挺等專項,半技術后,再把這幾個分解的技術環節連貫起來進行組合練習,練習完整的挺舉動作。同時要求掌握挺舉技術中,每個環節的動作節奏及用力協調性。
2.1 結論
通過以上的分解技術的教學練習,證明針對初學者二個月的技術教程。其分解技術練習的優點是,簡化教學整體技術的難度,有利于更快更好的學習掌握動作;通過詳細講解,示范,練習。使初學者明確技術動作各部分的作用,要領,主要環節,主要肌肉用力。以上的教學還有一定的不足,請有經驗的教練給予指導。
2.2 建議
業余教練員,必須要有耐心,認真詳細講解清楚每個技術環節的要領。反復多次練習技術動作。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講解示范,引導學生邊練邊想,積極思維,培養學生觀摩和分析技術動作的能力,從而幫助學生迅速掌握舉重技術動作,有助于技術動作的鞏固定型。
[1]戴光裕.選材與早期訓練《奧林匹克舉重》人民出版社,2001:286.
[2]戴光裕.舉重競賽動作技術與訓練方法 全國舉重中級教練員培訓講義,上海體育學院,2000:63.
G807.02
A
2095-2813(2014)12(b)-01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