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永
(鄭州師范學院 河南鄭州 450044)
淺析“中國夢”與大學生體育精神的培養①
王建永
(鄭州師范學院 河南鄭州 450044)
該文采用文獻資料法、總結概括法等研究方法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的精神內涵與大學生體育精神培養進行了多方面的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體育精神的培養有助于促進“中國夢”的實現,建議學校堅持思想引導,注重師資培養,營造校園體育氛圍等。
“中國夢” 大學生 體育精神
2012年1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帶領中央新一屆部分領導人員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的《復興之路》展覽之后提出的“中國夢”這一觀點,這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為建設強大的中國特色主義社會而提出的偉大構思。另外,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式上,習總書記又一次對“中國夢”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詮釋。大學生體育精神的培養與“中國夢”的實現在某些方面有著共同的目的與聯系,如何在“中國夢”這一大背景下較好地培養大學生體育精神是我們所要研究的重點。
1.1 “中國夢”是民族復興之夢
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夢”的詮釋強調指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2]。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是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的主要特色是把國家、集體和個人作為一個共同體,使其國家的利益、群眾的利益以及個人的利益緊緊相連。當然,實現“中國夢”,就必須堅持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以及必須凝聚中國力量。
1.2 “中國夢”的精神實質
夢想是激勵人們奮發向前的偉大動力,中國夢的精神實質是實現國富民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和社會和諧,中國夢代表著千千萬萬個人民的夢想,這一奮斗目標是整個國家以及人民為之努力的目標。綜合國力的進步可以促使國家富裕,社會和諧發展可以促進人民幸福指數的提高,中華文化的傳播可以影響民族精神的振興。總之,中國夢匯聚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夢,也凝結著人民的夢。
1.3 體育精神的實質
體育精神與“中國夢”大的背景下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體育精神中包含有愛國精神、團結友愛精神、拼搏奮進精神、吃苦耐勞精神以及公平競爭精神等,體育s精神是體育運動的一種內在表現,這種精神可以感染、激勵學生的各項素質并得到提高,形成良好的性格,從而達到個性的完善。
2.1 “中國夢”加深了大學生對體育精神的深刻理解
信息時代快速來臨的時代,全球經濟突飛發展的時刻,很多人在思想上、觀點上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社會風氣的形成、文化傳播的方向、思想追求的獨特等在很多時候偏離了以往的軌跡,很多大學生也在精神上失去了向導,一部分學生出現不同程度的迷戀網絡、懶惰、精神狀態欠佳、不追求上進、愛國熱情弱化等現象。“中國夢”這一觀點的提出,其所表現的精神內涵引導大學生對體育精神的再度認識,“中國夢”是大學生的精神力量,是進一步督促學生去理解體育活動中體育精神所在??梢哉f,“中國夢”喚醒了大學生的政治信仰、學習動力,激發了學生們為中華民族復興而勇于拼搏的精神。
2.2 “中國夢”點燃了大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追求熱情
高校社團是開展各項活動的組織機構,是培養學生政治思想、能力展示的有利平臺,體育活動的開展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行動上都促使學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與鍛煉,“中國夢”是中共中央領導干部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思想成果,其實現途徑必須要經過實踐才能到達其高度,體育活動的開展與參與正是“中國夢”其精神內涵的影響力、號召力,激發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做到有追求、敢拼搏、重團結、勇實踐,使其道德素養得到升華,不斷追求更高、更強的精神。
2.3 體育精神的培養有助于“中國夢”的實現
大學是社會最為重要的人才培養平臺之一,大學生是祖國繁榮昌盛、民族復興希望,大學生肩負著祖國和人民的希望。因此,完善的人格、較高的素養是培養優秀人才的目的。體育精神在大學期間的培養對完善其人格,培養其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體育精神中的愛國精神、團隊合作精神、拼搏向上精神、公平競爭精神等都是培養一名優秀人才的有利條件,是實現“中國夢”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重視大學生體育精神的培養是學校及老師不可忽略的現實問題。
3.1 體育精神激發大學生的體育鍛煉意志
從整個社會的發展過程來看,越來越多的人重視自身的健康狀況,在人們不斷追求軀體健康、身體形態的同時,體育精神這種較高級別的價值觀也在最大限度地喚醒人對體育鍛煉意識上的需求,激發人的潛能。在體育精神中無論是團體的力量或是單項的精神,都以健康自由的方式呈現在人的潛意識中。體育精神是體育運動的最高境界,是集合運動技能、技巧以及多種優秀的心理品質于一體的升華,它符合人們的社會意識和文化觀念,在某種程度上激發著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動力,成為人們在運動實踐中精神追求的一種目標。
3.2 體育精神提倡公平性、正義性,正面性
正所謂“規則面前,人人平等”,體育精神的核心之一是公平、規范的競爭,面對各種人群,體育面前是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不進則退是人類進步與創新的動力;面對比賽,體育比賽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之上,運動健兒只有奮勇拼搏,才能取得成功;面對失敗,體育精神體現出的是不屈不撓、永不言敗的信念,對于運動員來說,規則面前人人平等,哪怕是再有名氣的運動員,哪怕是蟬聯了幾屆的冠軍,在新的賽事面前都要從零開始,都有被不起眼的新手淘汰的可能,其充滿著公平性與正義性。
3.3 體育精神規范學生的社會行為
體育精神倡導團結、拼搏、民主、協作,對大學生乃至社會都具有教育意義。體育精神通過各種方式傳播出正能量,大學生通過組織各類體育競賽,或參與體育競賽取得的勝與負、成功與失敗,體驗各種磨練,從成功與勝利中找到自信,激發大學生對自身以及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失敗與挫折中找到不足,總結經驗與教訓,體驗“失敗是成功之母”的深刻哲理。另外,學生還可以通過組織各種類型的體育比賽,擔任裁判員、運動員、領隊等角色,體驗與分享其中的樂趣所在,更能使自身價值在個人的主觀努力下得到實現,從中體驗到人的主觀努力是改變個人形象和社會地位的重要途徑,同時,也進一步感受自己作為不同的社會角色所承擔的不同社會責任和義務,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將來所要從事工作的社會意義,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
4.1 堅持思想引導,促使大學生產生學習體育精神的堅定信念
堅持對大學生思想的引導,重視在教學活動中對大學生體育精神的培養與滲透,通過組織體育活動、進行體育精神宣傳,并結合“中國夢”主題活動,可以通過觀看錄像、微博微信互動討論,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整個“中國夢”的精神實質以及帶來的啟示通過各種渠道,讓大學生認識到體育精神與“中國夢”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促使學生對體育精神的學習堅定不移。
4.2 提高體育師資力量,注重體育精神培養方式
在對大學生“中國夢”與體育精神的培養過程中,教師在教書同時,還要注重育人,不單單是傳授給學生專業技能,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體育精神、價值觀、人生觀和道德觀,用自身的高素質、文明行為舉止、樂于奉獻精神、堅持不懈的毅力去影響學生、感染學生、帶動學生、示范學生。師生和諧共處,達到教育和受教育的和諧統一,才能達到最終的教育目的。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教學能力水平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學校應該不斷拓寬師資力量隊伍的培養,注重有效教學方式方法,不斷進行教師的德育評估,適時開展素質拓展教育等。
4.3 營造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強化體育精神滲透
校園體育文化的營造是通過各種體育競賽活動逐漸形成的,大學生從各項目體育比賽如趣味性游戲、運動會、籃球聯賽等來鍛煉與培養體育精神,在比賽中體育團隊合作精神、不拋棄不放棄精神、拼搏向上精神等,從比賽的勝與負中體會生活的樂趣和對自身意志的磨煉;從比賽中的結果中讓人學會思考,體驗“失敗是成功之母”的深刻哲理;從比賽中可以體會到尊重對手、公平競爭的比賽規則,從而使自己做到文明講理。總之,校園體育文化的營造與開展有助于體育精神的培養與形成。
[1]梅醒斌.論中國夢與當代青年學生責任[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3(22):52-56.
[2]徐徐.“中國夢”背景下當代青年大學生理想信仰培育途徑探析[J].德育論衡,2013(7):15-16.
[3]謝春濤.實現中國夢與堅持中國道路[J].山東社會科學,2013 (6):5-10.
[4]魏建國.“中國夢”的當代價值[J].哈爾濱市黨黨校學報,2013,7(4):36-39.
G807
A
2095-2813(2014)12(b)-0166-02
王建永,男,副教授,鄭州師范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