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江 顏軍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宿遷分校 江蘇宿遷 223800)
1967年,美國馬里蘭大學管理學兼心理學教授E.A.Locke提出了“目標設置理論”。這一主題最早見于管理心理學的研究,后來移用到體育運動心理學。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學者在研究中加以發展,使之成為內容逐漸豐富和影響愈來愈大的新的激勵理論[1]。
體育教學領域中,目標設置理論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并逐漸為廣大體育教師學習和應用。然而,已有的研究成果依然存在一定的差異[2],相關的影響因素對于目標設置理論的具體應用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文章從中學體育教學領域的具體實踐出發,闡述影響目標設置理論應用的可能因素,并探討相關的應對策略。
目標有其特定的內容與應用對象。在中學體育教學領域,目標設置的內容源于相應的教學內容,應用的對象為課堂教學的學生。體育課堂教學的內容是豐富多樣和不斷提升的,在年級上具有水平差異,在地理上具有區域差異,甚至同一地區的學校也具備校本差異。教學內容的變化要求相應的目標設置富有針對性,并能夠適應教學的實際情況。教學的對象,也存在著差異,尤以年齡、性別、地理、興趣、能力等最為突出。教學對象差異的存在,客觀上對目標的有效設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針對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可能存在的差異設置合理有效的目標,更好地促進教學的開展,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學對象的組合、教學內容的開展、教學模式的選擇、教學目標的定位等諸多因素值得深入思考。基于此,針對教學的對象,按照學生具體的興趣或能力,進行教學對象的組合和教學內容的開展,可以促進教學內容的針對性;針對教學模式,可以進行普修模式,輔以選修或分層教學模式,這樣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學對象本身的差異影響,便于知識技能的普及與興趣愛好的發展,同時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定位和有效實施。
在教學過程中,目標具有時間屬性的特征。特定的目標總是伴隨著特定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的特定階段。如在籃球教學過程中,初始階段往往注重運球的練習,而隨著教學的深入開展,傳球、投籃與整體技戰術的配合則逐漸會成為新的目標。因此,同一群體在不同教學階段可能有不同的目標,不同的群體在同一個教學階段也可能有相同的目標。隨著教學的開展,學生的技能水平會不斷地發展,相應的目標也應該不斷地調整變化。然而,由于個體差異的存在,同一起點的學生,對于相同目標的掌握情況可能存在差別。這種目標掌握的差別可能會影響后續目標的學習與掌握,并使后續的目標存在針對性和實效性不足的問題。同時,單個目標設置的學習時間長短,對于目標的達成也可能產生不同影響。學習時間過短,則可能導致大部分學生無法掌握相關的技能;學習時間過長,則容易導致學生學習態度松懈,缺乏積極性。因此,在教學中關注主體面的同時,需要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合理地安排目標學習的時間,因人而異、因人而宜地開展教學。
研究顯示,目標具有兩個基本維度:明確度與難度[3]。
明確的目標是可測量、數量化的目標[4]。它可以讓我們清楚任務的具體內容,以及個人需要的努力程度。而不明確或模糊的目標則讓人難以界定任務的達成,進而可能對目標的學習效果產生影響[5]。例如在單手肩上投籃技能的教學過程中,如果目標定為依據動作要領,體會動作,進行投籃練習。這種目標相對宏觀,不夠明確,具有模糊性,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并不能明確需要練習的時間與投籃的距離,也難以自我界定練習的效果。因此,會影響學生練習的堅持性與成就感以及自我效能的發展。如果把目標定為依據動作要領,體會動作,3s區外進行投籃練習,命中10次,目標則變得相對清晰,學生知道任務需要如何達成,如何界定,練習的持久性會得以增強,達成任務的成就感也會得以增加。
從目標的難度上看,目標可能是簡單容易的,如10s完成10m加速跑;也可能是難度中等的,如10s完成50m加速跑;困難的,如十秒完成80m加速跑;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如10s完成150m加速跑。可以看出,目標在難度上是有變化的。而同一個目標對于不同的應用對象而言,其難度也可能是不同的。如相對于普通學生來說,10s完成80m加速跑是困難的任務,而對于訓練有素,能力突出的學生來說,其難度則可能是中等的。目標難度的變化可以幫助我們界定學生的個人能力,以及對于相關任務的掌握情況,同時也激勵或者制約著學生的學習行為。研究顯示,難度過低或者過高的目標都不利于學生的接納與內化,也不利于技能的學習與掌握[6]。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合理地設置目標,避免目標過于簡單或困難,引發沒有挑戰性的無趣感或畏難情緒及逃避心理。
目標的維度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撐,共同構成了某一階段的目標。單一地考察比較目標的某一維度,而忽略整體的聯系,往往容易造成結果的單一片面。研究表明,明確、中等難度的目標更有利于學生的接納與內化,也更有利于技能的發展[7]。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目標的設置要兼顧明確度與難度,努力設置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具體目標,并根據教學開展的進度,適時地調整。
已有的研究結果表明,目標本身具有激勵功能,可以引導人的行為指向、努力程度以及持久性[8]。關于目標設置理論的教學實驗研究,通常把研究對象的目標設置為短期目標組、長期目標組、長短期目標組和對照組幾個部分,而后按照相關的研究設計,進行實驗操作和數據收集整理,并在實驗研究結束后對相關的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依據分析結果推導相關結論,驗證相關假設[9]。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通常認為設置的目標是依據實際,富有成效,并可以作為研究結果的依據。而事實上,由于教學實驗研究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以及個體心理特征的復雜性,研究對象有可能依據實驗研究設置的目標內化而形成個體新的自我目標,從而導致研究的結果背離研究的設計。同時,在實驗過程中各個目標組雖然有著具體的目標區分,也可能進行了相關的控制,但依然存在實驗對象混淆組別目標的可能。因此,在實驗期間目標的區分及其控制應成為實驗操作關注的重點。在目標設置理論的具體教學實踐應用過程中,盡管可能無需進行不同目標組別的設置,但針對教學內容的具體目標區分與控制同樣應成為關注的重點。
目標是學習的指針。在體育教學領域中,目標用于指引學習方向,并檢驗學習的效果。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目標學習的評價反饋則影響著目標的具體達成。目標學習評價反饋的途徑一般分為教師評價反饋、學生評價反饋和自我評價反饋等幾種方式。每一種評價反饋都會體現學習者對于目標的具體掌握情況,而學習者對于評價反饋的歸因,會對其目標學習的認知產生影響,進而對后續的目標學習產生重要的影響。如此,無論是表揚亦或是糾正鼓勵都會對學生的心理狀態產生影響,都有可能激發學習的熱情亦或是正視存在的問題,甚至是降低學習的興趣。因此,在目標學習的評價反饋中,需要積極引導,盡可能多地發現其優點,進行正面評價,減少負面評價,保持或者激發學習者對于目標學習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在目標設置理論的具體應用過程中,關注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的同時,應合理地設置目標達成的時間,有效地界定目標的難度與明確度,精細地區分與控制教學的具體目標,盡可能地正面引導、評價學生。通過教學實踐的經驗總結,逐步完善目標設置理論的具體應用。
[1]朱小江.普通大學男生乒乓球教學中目標設置對自我效能和單項技術動作績效的影響[D].揚州:揚州大學,2009.
[2]劉改成,王斌.體育運動中目標設置的有效性:研究結果不一致的原因[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5,1(20):48-50.
[3]張美蘭,車宏生.目標設置理論及其新進展[J].心理學動態,1999,7(2):35-40.
[4]朱永新.管理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劉偉春,李志清.明確目標與模糊目標的教學設置對排球墊球教學效果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3):386-388.
[6]劉微娜,周成林.目標設置對乒乓球運動員接發球準確率及自我監控能力的影響[J].體育科學,2007,27(1)57-63.
[7]龐宇.體育教學中動機的培養[J].教學研究,2004,14(5):46-47.
[8]王乃虎,白素麗.不同目標設置對武術普修課教學效果的影響[J].體育學刊,2004,11(4):67-69.
[9]曾慶國.不同目標設置對跆拳道教學影響的實驗研究[J].體育研究,2006(6):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