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有 穆巍 蘇玥 王琳
(天津科技大學體育部 天津 300222)
據資料報道,2008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計劃為599萬人,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計劃為625萬人,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計劃為657萬人,2011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計劃為675萬人,2012年全國安排普通高校招生計劃為685萬名。如此大規模的招生,將會在大學生畢業時產生超負荷的就業壓力。
麥可思研究院發布就業藍皮書《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指出:被調查的2013屆碩士畢業生簽約率為26%,低于2012屆同期11個百分點;本科畢業生為35%,低于2012屆同期12個百分點;高職高專畢業生為32%,低于2012屆同期13個百分點。目前2013屆高校畢業生總體簽約進程與上屆相比明顯下滑[1]。
如何在千軍萬馬之中率先擠過獨木橋,是我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面對的課題。
調查顯示,有63.4%的用人單位招收大學生時要求能夠吃苦耐勞,其已成為用人單位需求大學生的首要考量指標[2]。
從唐(钅廣)的“用人單位的需求行為”調查結果看,招聘時用人單位最看重應屆大學畢業生的素質,第一是專業知識與技藝;第二是敬業精神;第三是學習意愿強、可塑性高;第四是溝通協調能力;第五是基本的解決問題能力[3]。
技藝,現在漢語詞典解釋為:富于技巧性的表演藝術或手藝[4]。特長,現在漢語詞典解釋為:特別擅長的技能或特有的工作經驗[4]。技藝與特長其實都是指向人的一種專長屬性,廣義上將,就是區別于其他人的一種特征。
表1 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特長需求傾向統計
表2 用人單位對體育競賽傾向性統計
學生進入大學之后,在鞏固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如何掌握一種區別于其他人的特征或特長,最大限度地發掘自身的閃光點,是目前針對大學生就業所引發的一種現實思考。
為此我們專門設計了一組問卷,針對用人單位在所需專業的基礎上,對大學畢業生特長的需求進行了一次有針對性的調查與研究。
選取天津市濱海新區地域內的企事業單位,發放問卷《大學生就業趨向問卷調查表》。
1.2.1 文獻資料法
利用中國知網(CNKI)查閱自2000年以來的有關大學生就業相關的資料和文獻30余篇。
1.2.2 問卷法
在天津濱海新區地域內,去企事業單位發放問卷90張,收回90張,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在問卷中,將特長分成8大類,分別是唱歌類(美聲、通俗、民族)、舞蹈類(古典舞、民族舞、現代舞)、體育類(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太極拳、健美操、籃球裁判、足球裁判、其他項目特長)、棋類(圍棋、象棋、國際象棋)、外語類(英語、日語、其他語種)、計算機類(網絡維護、計算機維修、軟件工程師)、樂器類(弦樂、管樂、鍵盤樂、打擊樂)、書法繪畫類(毛筆、硬筆、國畫、油畫),共32個特長,由用人單位在32個特長中選擇最多5個,多選作廢。每一類當中的特長可以多選。
1.2.3 數理統計法
將采集到的相關數據利用Excal表進行數理統計和分析。
從表1中可以看出,目前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特長方面的需求傾向排名順序依次為:體育類(87)、外語類(61)、計算機類(59)、唱歌類(54)、書法繪畫類(45)、棋類(38)、舞蹈類(19)和樂器類(16)。
在90份問卷中有87個單位選擇了體育類特長,這說明體育作為強身健體的重要手段已經被當今社會所認同,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和家庭收入的增長,體育的健身功能也越來越被重視和體現。
表1中也同時顯示,機關事業單位的需求傾向前三名為:體育類(22)、書法繪畫類(16)、計算機類(15)。企業單位的需求傾向前三名為:體育類(65)、外語類(51)、計算機類(44)。以上的排名說明,無論是機關事業單位還是企業單位,都已經把員工的身體健康放在了第一位。
表2顯示,在90個參與問卷的單位中,有77%的單位每年舉行內部體育比賽,其中91%的機關事業單位每年舉辦體育比賽,72%的企業單位每年舉辦體育比賽。這些數據說明了目前企事業單位都對本單位員工的身體健康問題非常重視,通過體育比賽增強員工的身體健康,也同時通過體育比賽增強單位的凝聚力。
表3 體育類特長中不同運動項目的需求傾向統計
表4 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學歷學位傾向統計
表5 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性別傾向統計表
表6 不同性別的運動項目傾向性統計
從對外參加體育比賽的統計情況看,有一半的單位(49%)每年能組隊對外參加比賽,這個數字雖然不高,但是能在當今社會經濟運行壓力如此之大的環境下,組隊對外參加體育比賽,依然說明體育的健身作用和體現的團隊精神深入人心。當前很多的企業更是將體育作為一種企業文化來經營,體育已經成為團結合作、努力拼搏、積極進取的精神象征。
表3顯示,用人單位對體育類特長中的羽毛球、乒乓球、籃球、足球四個運動項目需求傾向性較高,其中羽毛球項目的被選率最高,超出排名第二的乒乓球和排名第三的籃球一倍之多,說明了目前城市職業人群中對羽毛球項目的一種鐘愛程度。
對機關事業單位來講,排名前三的項目為:羽毛球(14)、乒乓球(9)、籃球(2)、太極拳(2)、健美操(2)。對企業單位來講,排名前三的項目為:羽毛球(31)、籃球(17)、足球(15)。以上數據說明羽毛球、乒乓球、籃球、足球應當是目前社會最熱門的運動項目,無論是機關事業單位還是企業單位都對有這些運動特長的大學畢業生感興趣,在校的大學生應該盡最大能力抓住這樣一個市場信息,在這方面多下功夫,為自己的就業能力添加籌碼。
表4顯示,目前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學歷學位的需求依然是以本科畢業生為主,在對90個用人單位的《大學生就業趨向問卷調查表》信息采集中,選擇本科學歷的單位數量占51%,就說明了這一點。
具體分析,機關事業單位對學歷學位的需求,碩士:本科(學士)大約為5∶3,說明機關事業單位由于就業競爭壓力加大,碩士的比例數量有所增加,機關事業單位(不包含高等院校)對博士的需求尚無明確的態度。企業單位對學歷學位的需求,碩士:本科(學士):高職大約為9∶17∶1,從數據上看,以本科為主的局面依然沒有打破,而對博士的需求來看,本次調查中由于不包含高等學校,而唯一一個發放問卷的研究院為輕工業系統內的股份制體制研究院,是企業編制,這屬于特殊類型的企業形式,在此不再詳述。
從表5顯示的數據看,雖然說當今社會沒有性別歧視,但是面對真實的數據,還是提醒大學畢業生正視社會的現實性。機關事業單位中,男:女:男女均可的比例數大體為1∶1∶1,符合國家政策,而企業的情況是,男:女:男女均可的比例數大體為9∶1∶7。在此我們不再分析男女均可的最后錄取結果,而是針對企業單位中的9:1這個懸殊比例來說,對目前上大學的女學生自然會產生極大的就業壓力。
表6顯示,無論是機關事業單位還是企業單位,對男、女畢業生的體育特長需求傾向都集中在羽毛球、乒乓球這兩個運動項目之上,這樣的一種結果,明確的說明了如果今后想利用自己的體育特長作為就業的一種渠道,應該從羽毛球或乒乓球這兩個運動項目上下功夫,努力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在三年或四年之內,達到等級運動員水平或在地區一級的比賽中獲得佳績。
(1)大學期間除了學好自己本專業的課程之外,根據自身的體育能力和經濟能力,努力在羽毛球和乒乓球這兩個運動項目上達到一定的競技水平,對就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針對一半左右的單位能組隊對外的體育比賽情況,在校大學生應多參加社會群體性質的比賽,高水平的球技必定會博得場外參賽隊員和觀眾的關注,為在當地就業能夠奠定良好的基礎。
(3)大學女生1∶9的就業趨向比率,說明壓力依然比男生大,如何在羽毛球和乒乓球特長方面取得發光點,不失為一條就業取勝之路。
[1]麥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35-41.
[2]浙江省統計局課題組,黃建生,程美華,等.2009年浙江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對用人單位的調查分析[J].浙江統計,2009(10):7-9.
[3]唐(钅廣).關于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需求行為的研究報告[J].經濟問題探索,2004(11):34-37.
[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6):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