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學軍
(遼寧中醫藥大學軍事體育部 遼寧沈陽 110847)
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引導以及全民健身運動的促進下,學校體育教學的社會地位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其實用價值已從傳統單一的增進學生的體質健康轉變成為促進學生多元化的素質能力發展。高校體育教學不僅是學校體育的最后發展階段,同時,更是實現學校體育社會價值轉換最為關鍵的時期。因此,對于高校學生體育學習的發展取向以及實際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確保高校學生確定正確的體育學習發展取向、實現體育學習效果的最優化,需要對學生的體育學習價值觀進行規范化的培養,以便為實現學生的體育學習行為能夠切實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提供保障。由于高校學生在體育學習的興趣指向、學習動機以及自身的發展需求等諸多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致使學生的體育學習價值觀在培養與確定過程中所面臨的影響因素同樣具有多樣性。因此,為了確保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學習價值觀,需要相關理論的引導與規范。基于此,該文基于歸因理論的導向作用,對培養高校學生體育學習價值觀的重要意義與作用進行闡述,對其相關的培養途徑進行探討,旨在于為確保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學習價值觀,提高其體育學習的使用效果,提供必要的借鑒與參考。
歸因理論是由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F·海德所研創,該理論以通俗心理學作為研究視角,主要是用以解析社會個體在其行為過程中所產生期望的成因,并對其后來行為產生影響進行評判。F·海德認為,社會個體的社會行為結果無外乎是成功或失敗兩種形式,無論結果如何,對于結果的成因都要從個體能力、努力程度、任務難度、運氣、身心狀況以及他人態度等六個方面進行分析。在社會活動的過程中,參與者普遍存有兩種較為強烈的心理需求:一種是對周圍環境的理解;另一種是對活動環境的控制。而能夠同時滿足上述兩種需求的必要條件是:具備對他人行動做出合理預測并能夠給予有效分析的能力,這就是歸因。
歸因的實質是社會個體對自身或他人的社會行為結果的成因進行解釋或推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必須要遵循以下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共變原則;二是排除原則。其中,公變原則所表征的是“由此及彼”的發展過程,即原因與結果之間存在著衍變性,結果的產生以原因為基礎條件,當原因存在時,結果具有形成的可能性;而當原因消失時,結果也會消失。而排除原則則是以“非此即彼”的形式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評判。
所謂體育學習價值觀是指學生對自身體育學習的結果從意義、作用、效果以及重要性等方面所做出的總體評價,是學生對于體育學習重要意義的理解與認知水平的綜合體現,是推動并指引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確定學習方式以及價值取向的原則與標準。
體育學習價值觀是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分辨是非及其重要性的心理傾向體系,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持久性以及可發展性的特征。例如,長期以來,人們對于體育學習社會價值的評價始終保持在增進體質健康的層面,因而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與持久性。但是,伴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健康概念的理解不斷深入,體育學習的重要作用也在發生著不斷的變化,目前,對于體育學習社會價值的評價已由單一的增進體質健康發展成為多元化的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因此,體育學習價值觀又具有可發展性的重要特征。體育學習價值觀是一種關于體育學習社會價值的觀念,一旦形成并確定,會始終伴隨于學生的體育學習過程之中,發揮著重要的支配、引導與規范作用。
高校學生在畢業后將直接參與社會體育實踐活動,在全面推動全民健身運動普及與發展的社會大背景下,實現與社會體育的融合發展,已成為高校體育教學發展的核心目標。而學生作為高校體育教學的主體,在教學發展的進程中,將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因此,為了提高高校體育教學的社會價值、實現高校體育教學發展的終極目標,要求必須要強化對學生體育學習價值觀的培養。其重要作用在于:首先,體育學習價值觀的形成,有助于學生體育學習發展目標的定位以及價值取向的調整,使其體育學習行為更具指向性與實效性;其次,正確的體育學習價值觀的形成,有助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規范學習行為、指導確立正確的學習動機,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效果、提高高校體育教學的實用價值,會產生極其重的促進與保障作用;最后,體育學習價值觀反映著學生對于體育學習重要意義的認知水平,顯現出學生對于體育學習的需求狀況,對于實現高校體育教學發展體系的優化、整合、發展與完善,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認知水平表征著人們對于某種事物內涵的理解與感知程度,是確立價值觀的必要條件,而自卑與恐懼心理的存在,會對人們認知水平的發展起到嚴重的制約作用。相對于高校學生而言,在其體育學習的初始階段,是以好奇心理為驅動來維系其體育學習行為的發展。隨著教學進程的不斷深入,學習難度的不斷增強,學生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其心理上會發生較大的起伏變化。既要擔心因無法完成動作而受到他人的譏諷,又會因為無法完成動作而對自身的素質與能力產生懷疑。因而,維系其體育學習行為的好奇心理會逐步為恐懼與自卑的心理所替代,進而弱化學生對于體育學習重要意義的認知水平。由此可見,恐懼與自卑心理的存在,是影響學生體育學習價值觀培養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依據歸因的排除原則,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應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有效地疏導,化解其恐懼與自卑心理的負面影響,提高其對于高校體育教學重要社會價值的認知水平,為其確立正確的體育學習價值觀提供保障。
興趣是學生體育學習行為得以持久性發展的原動力,是提高學生對于體育學習親近感的重要媒介,是學生體育學習價值觀形成與發展的“催化劑”。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激發與維系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是增強學生對于體育學習的成功體驗。成功是每一名社會個體普遍存在的發展指向與愿望需求。而對于高校學生的體育學習而言,成功更是其增強自信、激發興趣的必要條件。因此,以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為基本條件來培養其體育學習價值觀,更具實效性。這就要求在高校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應依據歸因的公變原則,制定出“成功體驗→激發興趣→產生良性的學習動機→樹立正確的體育學習價值觀”的歸因路徑,通過對成功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體驗,使之在感悟體育學習成功喜悅的基礎上,對體育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為其正確的體育學習價值觀的培養,創造有利的條件。
歸隱理論認為,個體能力、努力程度、任務難度、運氣、身心狀況以及他人態度是評價結果成因的核心內容,其中個體能力占據著首要地位。伴隨著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高校學生必備的素質,是衡量高校學生個人能力的重要標準。因此,在對高校學生體育學習價值觀的培養過程中,自主學習能力對于其正確的體育學習價值觀的樹立,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必須要強化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激發與培養,通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運用開放式的教學手段、創新教學內容等途徑,提倡與鼓勵學生對自主意識的發揮,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高度的自覺與嚴格的自律,用以規范自身的體育學習行為,進而為促進學生體育學習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林崇德,辛濤.智力的培養[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英)David Whitebread,著.小學教學心理學[M].趙萍,王薇,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3]Bernard Weiner.論心理理論的建構和動機歸因理論的整合[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3):17-29.
[4]韓仁生.中小學生考試成敗歸因的研究[J].心理學報,1996(2):140-147.
[5]胡勝利.小學生不同課堂情境的成就歸因及再歸因訓練[J].心理學報,1996(3):2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