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琪
(沈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遼寧沈陽 110102)
運動性疲勞的測定方法及恢復措施①
張佳琪
(沈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遼寧沈陽 110102)
本文綜合了運動員的主觀感覺和生理生化指標等測定疲勞程度的方法,概述了恢復運動性疲勞的物理手段、營養補充、心理暗示等常用方法和措施,為更好更快的恢復運動員身體機能和提高運動成績提供了有效途徑。
運動性疲勞 物理手段 營養補充 心理暗示
至今為止,人類對運動性疲勞的研究已經走過了一個多世紀。隨著人們對體育賽事的關注度不斷提升、科學技術在競技領域的滲透和運用,使運動成績不斷逼近人類的極限,這就迫使教練員和運動員加大訓練強度和訓練量來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而由此造成的疲勞若沒有得到積極充分的恢復,不但會降低運動成績,甚至會提前結束運動員的運動生涯。因此,探究運動性疲勞的產生機制,推遲疲勞的產生,測定機體疲勞程度,科學快速的恢復疲勞就顯得十分必要了。本文通過對運動性疲勞的測定及運動性疲勞恢復的常用手段方法做簡要綜述。
運動性疲勞在主觀上很容易理解,但用客觀的表述來闡明運動性疲勞則不那么容易。在對運動性疲勞機制的不斷探索中,對運動性疲勞的概念也是百家爭鳴。在王瑞元主編的《運動生理學》中,對運動性疲勞的概念做了準確統一的描述:“運動性疲勞是指在運動過程中,機體的機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維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過程[1]”。
2.1主觀感覺與觀察測定
疲勞時,運動員往往面色蒼白,四肢酸痛無力,希望停止運動。部分運動員伴有惡心嘔吐、口干、虛脫等癥狀。目前也有運用計算機進行人的臉部識別來判斷運動性疲勞的方法。
2.2形態與體重
機體長時間站立或者進行長時間運動,如馬拉松等或導致下肢組織液增多而引起圍度的增加,增加幅度與站立或運動時間成正比;由于長時間站立或運動會消耗體能及排汗等會引起體重的下降,下降的程度也與站立或運動的時間正相關。因此,形態和體重的變化可以作為評定疲勞的指標之一。
2.3心率
心率是反應機體疲勞與否的最常用指標。每日清晨清醒后起床前進行一分鐘脈搏測定,若結果與前一天相同或略有下降,說明機體機能狀況良好,且具有加大訓練量的潛力;若結果升高或升高10次以上,則說明機體疲勞,應休息或調整運動量和運動強度。
2.4肌力
早晚進行握力與背肌力的測定,其差值與疲勞程度相關;測量呼吸機的疲勞程度可以使用連續5次肺活量測定法,運動前后測量并比較,下降者為疲勞的表現;肌電圖上從動作電位開始到肌肉收縮的時間也會明顯增長,肌電圖的振幅幅度也表現出明顯增大。
2.5神經系統機能
疲勞時反應時延長,膝跳反射閾值增高,植物神經功能降低。
2.6感覺機能
閃光融合頻率測定時,閃光融合頻率下降,視覺功能下降可認為機體存在疲勞;皮膚空間閾若升高2倍以上為重度疲勞,升高1.5~2倍存在輕度的疲勞。
2.7心電圖
疲勞時,心電圖上有T波出現,重度疲勞可能使該波倒置。
2.8尿蛋白
尿蛋白是反映運動強度和運動量的有效指標,運動后進行測試并和第二天晨起后即刻測得的結果作比較:若運動后尿蛋白成陽性,第二天為陰性說明運動員機能良好,能夠耐受訓練,并有加大訓練的潛力;若第二天尿蛋白仍為陽性,則提示機體仍處于疲勞,應降低運動強度或減少運動量。
2.9尿膽原、膽紅素測定
訓練后尿膽原高于清晨,同時血紅蛋白下降說明疲勞存在,不能適應訓練,應做調整;若訓練后尿膽原低于清晨則運動員無疲勞或疲勞較輕。
2.10血尿、血紅蛋白、血色素的測定
運動性血尿能反映運動強度的大小,若出現血尿應及時調整,表明疲勞存在。血紅蛋白的值若在訓練開始時下降,經過一段時間持續下降說明機體疲勞積累,必須調整訓練。若測得的血色素值長期低于正常值則應考慮有慢性疲勞存在。
2.11唾液的PH值
由于運動會使體內PH值下降,所以也會導致唾液PH值降低,因此,用試紙或滴定法測試運動前后唾液PH值的變化可以判斷是否疲勞。
3.1教育學方法
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科學安排運動訓練,通過改變訓練內容、手段和強度,訓練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訓練結束后做到必要的整理活動等,可以推遲機體疲勞的出現,加快機體疲勞的恢復。
3.2心理學方法
運動員精神飽滿、情緒高昂、積極主動的參加運動訓練會延緩運動性疲勞的出現。心理學方法包括心理調整、自我暗示、放松訓練和氣功等手段[2]。運動后,應選擇安靜、空氣新鮮的地方休息,聽些放松的音樂[3],深呼吸或想象美好的事物都可以有效的減輕和緩解疲勞。
3.3吸入氧離子
在運動后采用氧氣及負離子吸入的方法可以加快機體內代謝產物的排除,快速改善機體缺氧狀態,提高循環機能和增強心肌的收縮能力[4]。
3.4營養手段
能源物質的補充對疲勞恢復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運動訓練中通常通過補充磷酸原,維生素和礦物質,肌酸、L-肉堿、谷氨酰胺、1,6-二磷酸果糖、堿性鹽等特殊營養品以延緩運動性疲勞和加速運動后疲勞恢復,提高運動能力。[5-8]
3.5中醫藥補劑
中醫是我國的傳統醫學,一些中藥補劑有助于提高運動員的代謝水平,增強免疫力,改善循環代謝,穩定情緒,有助于睡眠等重要功能[8],且不含禁用成分,有的可以加速和損傷恢復和提高有氧代謝水平,因此,中藥補劑能夠有效促進運動員機體的疲勞恢復。
3.6休息和睡眠
積極性休息和睡眠是運動性疲勞恢復的最重要的手段,積極性休息對由緊張和比賽引起的肌肉和精神的疲勞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梢酝ㄟ^在公園、海邊散步、聽音樂、釣魚等起到積極性休息的效果[8]。此外,運動員必須保證充足的睡眠,在睡眠時,基礎代謝率降低,各個器官系統可以得到充分的調節,避免疲勞積累。
3.7其它
理療、按摩、熱水浴、電刺激、紅外線等很多方法均可以取得良好的恢復效果,應根據運動員的個體差異選擇最適合的恢復疲勞的方法。
疲勞是由于機體運動而產生生理性改變的客觀存在[9]。疲勞不能及時恢復累積的結果將導致過度訓練,引起病理性疲勞。掌握和利用疲勞的測定方法,綜合運用科學的恢復疲勞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運動訓練的效果。但人類目前所掌握的方法還很有限,在不久的未來,延緩疲勞方法的出現、加速疲勞的恢復可能成為提高運動成績的必由之路。
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發展,運動性疲勞的監測和恢復手段也在不斷的進步更新。目前,中藥、中西醫結合等手段已越來越多的被運用到運動訓練的疲勞恢復中。此外,將基因芯片技術運用到運動性疲勞的監測和消除也越來越受到人民的追捧[10],定將為運動性疲勞的研究開創一片新的天地。
[1]王瑞元.運動生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15-18.
[2]龔斌.淺析體育與音樂的關系[J].湖北體育科技,2001(6).
[3]姚鴻恩,鄭隆榆,黃叔懷.體育保健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5.
[4]孫紅梅,孫軍,文鶴.營養補充與抗運動性疲勞[J].山松體育科技,2002,24(1):26.
[5]張雪梅,李菲菲,王海軍.運動性疲勞與維生素[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7,12:14-18.
[6]馬云.對田徑運動員服用肌酸的觀察[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1997,16(3):219-221.
[7]孫紅梅,孫軍,陳文鶴.營養補充與抗運動性疲勞[J].山東體育科技,2002,24(1):24-26.
[8]歐陽萍.運動性疲勞發生機制及其防治對策[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4,23(3):324-326.
[9]王友良,郭寶政,李國鵬.運動性疲勞產生機制與恢復手段的探討[J].財經界,2007(3):290-291.
[10]馮煒權.對運動疲勞機制的再認識[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4):433-437,443.
G804.23
A
2095-2813(2014)10(a)-0013-02
張佳琪(1990—),女,沈陽體育學院,碩士在讀,運動生理學,沈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