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燕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軍事基礎教研室 江蘇南京 210038)
從體育教學的本質出發,它的課程教學行為不應該單純的局限于對學生們身體素質的關注,還應該包括對學生們體育意識的培養、心理健康水平的衡量乃至獲得體育與健康知識的技能等方面。拓展訓練作為國內引進的一種新的體育訓練方式,已經逐漸開始在各個高校的體育教學過程中進行嘗試,作為一種綜合性的體育教學方式,拓展訓練有其顯見的優勢,也符合現階段國內對于綜合型人才的需求與培養機制。
所謂拓展訓練,即是一種綜合了體育訓練、生存訓練、心理訓練、人格訓練、管理訓練為一體的復合型體育訓練方式。[1]從拓展訓練的內容來看,它涵蓋了多種項目和除了單純體育訓練外的包括心理和適應能力方面的訓練。拓展訓練的優勢在于其可以對人們的團隊意識和生存適應能力及領導、溝通能力方面做必要的補充,最終目的是在鍛煉和強化人們身體素質的基礎上,從心理層面提高人們的身體和心理機能,以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
拓展訓練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進行試行,能夠很好的擴展高校體育教學的形式并彌補其中一直存在著的不足,它是對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巨大沖擊,也很大程度上適應和遵循了現階段的高校教育教學理念。從操作方法的層面看,拓展訓練重在“體驗”,讓學生們在進行自我拓展的同時獲得失敗的教學和總結成功的經驗,在鍛煉學生們的意志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方面,拓展訓練也具備了針對性教學的理念,在條件合適的情況下,拓展訓練中的“極限挑戰”和“體驗高峰”等模式可以鍛造學生們的心理承受力和毅力,同時對他們不同個性的培養也具備了兼顧意義。
從目前的高校體育教學的現狀來看,絕大部分的高校體育教育都沿襲了傳統的體育教學觀,呆板陳舊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評價標準無法適應現階段的新的體育教學理念,從本質上說,它也是和目前的社會發展現狀有矛盾的。
經過實地調查后發現,現階段的國內大部分高校仍然繼續著傳統的體育教育教學方式,無論是從體育教學的模式、組織形式還是體育教學的評價方式乃至學生的反饋信息來看,都無法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2]
首先是當前高校的體育教學模式較為陳舊。同其他學科相比,體育作為一種培養學生身體素質和身心健康的科目,一定是具備其特殊性的,體育教學模式也不能像文化科目教學的那樣循規蹈矩和按部就班,但目前高校體育課堂教學仍然遵循著某些特定的模式進行“板塊式”的教學,一節課應該上什么內容,需要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標都被限定的相當嚴格,此種體育教學的模式雖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優勢,但顯然也是無法引起學生們的興趣甚至會導致他們對其產生反感的,課堂教學的高效性便也就無法企及了。
其次從組織形式來看,高校體育課堂中基本還是沿襲了傳統的“師本教學”理念,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占據了絕對主導的地位,多數教師會在課堂教學中給大學生們設立條條框框,并用硬性的指標來對他們的成績進行評價,這種做法不僅會讓學生對體育課程感到排斥和厭惡,也不符合當下強調的“生本課堂”的教學理念。
最后從學生們的積極性和對傳統體育課堂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來看,多數學生都是對其存在較強的排斥心理的,高校中的學生們大多已經成年,在體育訓練方面和體育興趣愛好方面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單一的體育教學形式和評價方式不僅束縛了他們自由的身心發展,更不會引起他們對體育課程的興趣。這對于他們的體育意識的培養實則是一種傷害,對他們今后的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
拋開目前高校體育教學現狀的不理想不談,從大學生們的身體和發展的階段性來進行分析可得出結論,高校體育教學中引入拓展性訓練是有必要的。
首先,進入大學校園的學生們大多已經成年,此時他們的身體發育正處于一個高速的上升階段,對于此階段的體育訓練應該是極具重要意義的。大學生們擁有了較多接觸社會的可能性,需要他們更多的掌握與人交際的技巧和心理承受能力,從人本理念的角度來說,大學生的自我價值和自我意識已經處于較強的狀態,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希望可以從平時的生活和學習得到更多的關注和了解,尤其是需要更妥善的尊重自我內心的意愿,所以在體育課程的選擇方面也需要尊重他們的個人意愿來開展教學活動。
其次,多數大學生們在畢業之后都會選擇踏入社會進行就業,從社會的發展對人才需要的層面來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對人才的客觀評價和要求會日益提高,學生們的心理素質是否過硬,團隊協作能力如何,處理棘手問題的應變能力怎樣等都是眼下對于綜合型人才的評價標準,想要達到這些標準和要求,需要高校在教育教學理念上進行深層次的改變,而在體育教學中引進拓展訓練則可以一定程度上幫助大學生們建立過硬的心理承受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讓他們在生活化的體育學習中獲得身心的健康、良性發展。
結合上文的相關內容不難看出,眼下在高校的體育教學中引入拓展訓練項目是必要的。那么,從拓展訓練的實施細則來看,此種訓練方式是否適合在高校體育課堂中進行引入和規范化教學,拓展訓練的教學原理和方法與高校體育教學的目標是一致的,從理論層面不會和總體的教學目標產生沖突,其次在拓展訓練的訓練內容和方式上看,也是適合大學生們的身體、心理發展規律的。
研究證明,對于高校體育課堂教學來說,“講授式”教學中學生的吸收程度只有不足25%,而“體驗式”教學模式則可以高達75%,“體驗”從學生們的自我參與出發,讓學生們可以在實踐中得到“真知”,從而增強體育教學的教學效果。而從拓展訓練的教學內容中看,它主要包含的訓練內容是體能訓練、生存訓練、心理訓練、人格訓練等,[3]主要的特點是將原先的傳統的體育教學形式多樣化和人性化,將原先機械的跳、跑等訓練方式及刻板的評價方式改為體驗式的體育學習,某種程度上說,這是對高校體育教學的拓展和改革。
從國內高校的建設和硬件設施是否具備的方面看,一般的高校都具備開展拓展訓練的體育教學場所,反而對教學設備的要求可以降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為高校減少了資金的投入,節省了成本。在硬件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拓展訓練的教學方式可以在部分高校進行試點,此種體育教學的方式一旦獲得在高校投入的機會,就必然會受到師生們的關注,前景也會是光明的。最后再補充說明一點的是,高校想要開展拓展訓練,不僅需要硬件設施的配備和符合,也需要專業教師的加入,體育教師不僅需要懂得對學生們進行身體訓練方面的指導,也需要了解部分心理學和教育學、管理學方面的知識。
本文從高校體育教學的現狀出發,基本闡述了目前國內高校在體育教學中呈現出來的弊端與不足之處,為引入拓展訓練埋下了伏筆,在此基礎之上,針對拓展訓練的內涵和它同高校體育訓練的契合性方面進行了闡述,分析了其在高校體育教學進行引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哪種教學的引進或演變,都需要給予其一定的充足時間,從實踐的角度讓拓展訓練證明其存在的價值和合理性,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各方面條件都具備的前提下,拓展訓練納入高校體育訓練的總體教學模式中,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1]陳雷.高校體育教學中引入拓展訓練的可行性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1:135.
[2]李作平.高校體育教學中設置“拓展訓練”課原因之分析[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10:123.
[3]孔慶波.拓展訓練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搏擊·體育論壇,20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