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偉
(湖北工業大學體育部 湖北武漢 430068)
原國家教委在1987年首次確定了51所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試點學校,大學“體教結合”作為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一種新模式開始試水。20多年來的探索與實踐,大學“體教結合”模式有力推動了高校競技體育的逐步發展興盛,其在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和后備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所取得的成績和所具備的優勢逐漸彰顯并得到國家和社會的承認。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名列金牌榜榜首,向世界證明了中國是金牌大戶后,在中國體育面臨轉型良機的背景下,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推進“體教結合”政策,加強“體教結合”研究,進一步以改革創新精神完善大學“體教結合”,實現我國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體育、教育工作者必須關注的課題。
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是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逐步建立以“三級訓練網”為標志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了“舉國體制”的基本框架,并隨著國家一系列傾斜政策的配套完善,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我國北京奧運會上取得的成績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競技體育的崛起,同時也驗證了我國競技體育人才“三級訓練網”培養模式的成功。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三級訓練網”培養體系無法滿足社會與個體發展的共同需求,導致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短缺,影響我國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而“體教結合”后備人才培養模式卻體現出獨特的生命力和優勢,能在遵循體育訓練與教學規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兩個系統的資源優勢,挖掘和發揮運動員個體潛能,從而最終促進我國競技體育的繁榮發展。因此,切實解決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問題,實現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高等院校就必須走“體教結合”之路,必須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走出一條全新的、依托教育系統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途徑,為推動我國體育轉型,建立真正的體育強國進行大膽的改革創新和實踐探索。
“體教結合”推行至今,多年的摸索實踐還未實現當時的初衷,高校教育體系內尚未形成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機制。表現為在奧運會、全運會、大運會等大型運動會上,參賽的運動員都還是在體育系統中產生,選拔選手、組織比賽也是體育部門一家操辦。而進入大學系統的運動員,大部分競技水平還是相對較低,或是從省市專業隊淘汰下來的。一些獲得奧運冠軍或世界冠軍的運動員,也只是在專業隊取得優異成績后才進入高校學習的,有些甚至只是把名字掛在學校,而平時的生活、訓練都是在專業隊里,到學校進行文化課的學習成了一句空話。可以說,高校尚還不能為競技體育輸送較多優秀人才,只能起到解決部分后備人才出路的問題。出現這種局面,主要在于以下因素的制約。
高校辦高水平運動隊的主要目的是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競技后備人才,這就要求運動員在學校期間“學和訓”兩方面要一起抓,且兩手都要“硬”。然而直到目前還沒有一個完全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能達到預期效果。現在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多是從省市專業隊、青少年體校中淘汰的運動員,他們的文化底子薄、學習成績差,在進入高校之后為了將來能夠順利的畢業,就需要完成系統的文化課學習,這樣要花費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勢必就會影響到系統的訓練,最終導致運動競技水平上不去,達不到為國家輸送高水平運動員的要求。在有限的時間內把學習和訓練都做完美有一定難度。
比賽是提高訓練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競技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和考察運動訓練效果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目前,國家體育部門掌握著各種賽事資源,參加這些賽事就必須到體育部門進行注冊。由于體育部門制定的注冊制度,使得高校高水平運動員不能以學校為單位進行注冊,學生運動員失去了參加很多比賽的機會,從而導致他們出走。如由著名教練于芬執教的清華大學跳水隊由于缺乏參加大賽機會,導致手下隊員流向各省市專業隊。我國的高校高水平的競賽機會很有限,除了4年一次的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和各省的大學生運動會外,還有一些極少的單項錦標賽和省內較小規模的競賽,賽事次數少,導致很多項目的運動員在大部分時間內處于只訓練不比賽的窘境,使得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光練不賽,難以做到以賽促練。
這里的“教”指的是教練員。目前,現今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教練員大多是由體育教師擔任,他們大多畢業于體育院校(系),文化素質較高,具有較系統的體育專業理論知識,也有一定的運動專項技術和訓練水平,但很多教練員從未受過專業運動訓練,缺少專業的訓練方法以及大賽經驗。運動訓練是實踐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教練員作為運動訓練的策劃者和組織者,對高校競技體育的發展起主導作用,顯然一般的體育教師是不能勝任的。而從專業隊聘請的教練員雖有很強的運動專項技術和訓練水平,但大多沒有經過高等教育或專業學習,知識結構單一,也不能適應和滿足現代運動訓練的需要。
競技體育的發展需要強大的資金作為后盾。高水平運動隊建設所需要的設備、器材以及運動員的服裝、營養等,甚至是體育科研,都需要有大量經費的投入。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訓練和競賽經費主要來源于學校撥款,有限的經費遠不能滿足訓練和比賽所需。根據原國家教委頒布的《關于高等學校課余訓練試點工作評估方法》中的有關規定,運動員人均年度訓練經費的標準應為4000~5000元,但大多數辦高水平運動隊的高校沒有達到這一要求。由于我國高校競技運動水平較低,加之其體育市場尚未成熟,企業很少介入,所以高校運動隊沒有自身“造血”能力。經費的不足使得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發展力不從心。
要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優勢、人才優勢,大力開展競技體育人才和競技體育后備人才選拔,培養的運行機制及政策途徑研究與探索實踐,開展競技體育運動員、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學訓相融”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探索,加大對高水平運動隊的理論研究,以科學的理論研究成果指導運動隊的實踐。
實施學訓并舉、實現體育專長與其他學科專業培養的無縫結合是運動員培養的必由之路。特招運動員的身份首先是學生,是學生運動員而不是運動員學生,他們應該向其他專業的大學生一樣完成在大學期間應修完的所有課程,必須具備基本的文化和品德素質。其次的身份是運動員,學校課程應圍繞專業特長的培養需要來開發和設計,根據各校自身特點,在不影響文化學習的情況下,保證運動員的訓練時間,提高運動成績,減緩學訓矛盾的沖突,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適應社會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2003年是我國“體教結合”的一個轉折點,這一年首次以教育部牽頭組團參加第二十三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由中國大學生體協具體操辦,這無疑促進了大學生體協運作賽事機制的迅速發展。各單項協會應該加大本協會體育競賽的推廣,組織各個層面的高校體育競賽,建立合理的、多層次的、多樣化的大學競賽體系,增加競賽的次數和質量,推動競賽市場化進程。
現代競技體育發展迅速,教練員在競技運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針對我省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教練員現狀,我們認為應根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發展的實際情況,構建多元教練結構,實現素質跨越提升:第一,提高教練員的學歷層次,把一些責任心強、德才兼備、專業與理論知識面較廣的高學歷青年教師充實到教練員隊伍中去、或采取進修等手段提高教練員訓練水平。第二,聘請高水平專業隊知名教練到學校授課、或直接引進到學校帶隊等方法全面提高單位時間內的訓練質量。
目前,各高校的高水平運動隊經費來源,主要還是依靠學校財政撥款。學校領導應該重視高水平運動隊的建設,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其發展,對學校現有隊伍加大經費投入。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把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推向市場是大勢所趨。我國CUBA、中國大學生足球聯賽等賽事能如火如荼地開展,就證明了這種做法,不僅是實現經費結構多元化,同時也是加強自我造血功能和自我發展的最好途徑。尋求校企合作的運作模式是近年來高校辦高水平運動隊的一個新的方向。
教育部原副部長陳希,在清華期間致力于在綜合性大學推廣體育教育,跳水、田徑、射擊三支高水平“體教結合”運動隊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但是陳希部長也曾坦言,摸索一套新制度并不容易,運動員的學習與訓練矛盾還沒有找到完美的協調,助理教練員的聘用及獎勵制度也一直不完善。體育總局原局長袁偉民同志指出,體教結合搞得好,可以有效緩解競技體育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矛盾。可以說體育界、教育界這2位部級官員都已經非常明確地表達了一個政策上的考量和頂層設計思路,中國要想從體育大國轉變為體育強國,必須改變過去單一的舉國體制,必須以創新精神加快轉型,結合新的社會形勢,發展新的育才模式,一定程度上也道出了新形勢下,“體教結合”是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方向。
[1]董淮南.關于“教體結合”訓練體系的探討[J].體育科研,2001,22(1):23-25.
[2]高雪梅,須曉東,王光磊.目前我國高校“體教結合”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08(7):8-10.
[3]牛進平.“體教結合”培養我國高水平競技體育人才[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2(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