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大連交通大學體育部 遼寧大連 116029)
我國都市體育文化的發展研究①
于洋
(大連交通大學體育部 遼寧大連 116029)
隨著都市文化建設日益現代化,體育文化在都市文化發展中迅速興起,并成為提升都市形象和競爭力的重要標志。體育文化依據都市優越的地域環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精神等基礎,憑借都市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越的條件基礎,本研究提出了四個統一的發展路徑,并為都市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新的路徑選擇。
都市體育 體育文化 文化 發展研究
文化是都市發展的靈魂,是都市發展的驅動力和凝聚力。都市文化的發展遵循自身的發展規律,都市體育文化亦如此。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強調文化創新的重要性,進一步確定了文化發展的戰略。作為引領都市文化發展的體育文化,已經具有先進文化的本質特征,憑借其獨特的特點和功能,為體育文化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它不僅成為引領中國體育文化發展趨向,其都市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堅實基礎為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新的戰略選擇。
1.1 地域環境基礎
文化與時間、地域環境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統一體。文化氛圍濃厚、科學技術發達、經濟實力強、服務功能齊全、生活質量高的文明都市,使得都市體育的開展始終走在時代的前沿。目前,以都市為中心建立的京津唐都市圈、長江三角洲都市圈和珠江三角洲都市圈,為都市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交流空間[1]。在文化覺醒之際,都市圈憑借其優勢,充分發揮輻射的功能,構建圈層式的文化滲透結構,形成以都市為核心,輻射周圍城市、城鎮、鄉村,逐漸區域文化競爭的樞紐和典范。因此,都市的地域環境基礎為推動都市體育文化發展提供堅實的內部動力。
1.2 政治基礎
體育文化與都市政治關系日益多元化是多樣文化融合和競爭的主要原因,我國都市體育文化的發展也需要一定的政治基礎為保障。然而人們生活在高度文明的都市中,受到都市文化的熏陶和滲透,居民的綜合素質、權利義務、精神追求、時尚展現等均是都市的政治表現。都市作為城市的高層次體現,其都市文化、政治、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元素”的烙印,其文明的高度展現,就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高度彰顯[2]。
1.3 經濟基礎
城市化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促進了都市經濟的快速發展。體育文化是以經濟為基礎的,體育文化產業在各國國民經濟中已經占據一席之地,并且正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3]。縱觀我國全運會的獎牌分布情況,獲得的金牌數量與省市經濟水平有密切關系。以上海為例,近幾年來成功舉辦特奧會、女足世界杯、第48屆世乒賽以及F1、網球大師杯、田徑黃金大獎賽、斯諾克大師賽、匯豐高爾夫大獎賽和上海國際馬拉松等重大賽事,對上海的經濟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4]。體育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都市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都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1.4 文化基礎
都市是古老的歷史遺存、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彰顯其傳統與現代并存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人文氣質。隨著都市咖啡館、酒吧遍地開花,“品質第一”的文化消費觀念,顯然已在許多市民心中扎下了根。但在奧運文化的輻射下,體育文化消費成為頗具個性化的時尚消費,“與其請人吃飯,不如請人流汗”在居民生活中頗為流行,讓人流汗的運動健身項目也因此成為一大熱點。許多體育場館的羽毛球、乒乓球、網球等場館異常火爆,如不預訂,根本沒有場地,文化消費逐漸成為都市生活中的“黑馬”。都市生活中,體育文化需求不再依賴于“需求原則”,而是取決于居民的“欲望原則”。體育文化不僅為居民帶來了歸屬感與安全感,也豐富了都市生活,加速了體育文化消費走向大眾化的趨勢[5]。
1.5 精神基礎
都市體育文化豐富都市精神的內涵,都市精神為體育文化發展奠定精神基礎。都市體育文化的發展不僅取決于體育設施的完善,更取決于都市精神的支撐,都市體育文化對外展示的是形象,是吸引人才、資金和旅游的重要方面,對內凝聚的是力量。夢想、創造、競爭的紐約精神;時尚、浪漫、文化的巴黎精神;干練、優雅、合作的東京精神;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這些都是都市精神文化的生動展現,深切的體現了都市的傳統文化、精神狀態、社會風氣和人文價值。體育文化不僅擁有都市歷史文化的積淀,而且也有自己的精神偶像。姚明就是一種精神的代表,不僅擁有高超的技能,而且憑借個人的魅力展現了中華體育精神,也成為上海市民的精神偶像。
1.6 教育基礎
體育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它與教育相伴而生,互為前提,互相激勵。都市經濟發達,政府對都市的教育投入力度大,體育院校、高等學校以及社團協會等專業素質較高,指導能力較強,同時教育硬件設施配備健全,這些雄厚的教育資源為都市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教育條件。教育是使人“文化化”的活動,體育文化是培養人對真、善、美的認識過程,并從中獲得價值觀念、思想情感和知識經驗的共享,因而獲得認同感,提升居民接受教育的能力和綜合文化素質,也塑造了都市居民的教育觀念,為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精神支撐。都市的教育法規、政策措施較健全,能深刻領悟教育部門的教育思想,順利的執行和實施教育文件建議,為都市體育文化發展提供有利的教育法規保障。
2.1 人文關懷與科技教育的統一
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不僅是對經濟活動而言,對于文化建設和發展,也應高度重視科技對文化生產力發展的促進作用。在體育文化發展中,科技和市場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科技與文化歷來如影隨形,文化借助科技的力量才能創新和發展,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會給文化的傳播方式、表現形式、發展樣式帶來革命性變化。鳥巢和水立方、世博園等呈現出都市獨特的魅力,為體育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載體,并依靠科技教育的力量,以獨特的方式展現文化的表現力,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審美體驗。
2.2 行政管理與市場調控的統一
實現都市體育文化的繁榮發展,必須培育大眾化體育文化消費市場,構建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在文化產品、文化要素的創新和配置上,一定要充分發揮市場的積極作用。在宏觀層面上建立政府管理、體育協會自律、社會監督的文化管理體制。政府要轉變管理職能,履行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職能。在市場層面上,要建立完善的市場體系,打破按部門、按行政級次劃分體育文化資源的體制。改革政府包辦體育文化的狀況,理順政府與文化單位、體育協會之間的關系,使各部門組織間各行其道、各負其責,將體育文化產品、服務、文化資金、設施、人才等市場系統有序的運行,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手抓。
2.3 財政投入與企業融資的統一
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提高體育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進一步拓展體育文化投入的來源渠道。調整和優化財政文化支出結構,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范圍,支持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把主要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公益性文化活動納入公共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堅持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以全體市民為服務對象,推動完善都市社區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以企業的投融資為主體,逐步改變以政府為主體的文化投融資格局,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完善文化投融資體系。
2.4 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統一
都市體育文化在發展過程中,要有開放包容的胸懷和轉化再造的能力。對待外來文化,應以都市的實際需要為前提,進行有機的“化學反應”。都市體育文化擁有對外來文化有著強大的整合能力,吸引外來文化,貴在以我為主,為我所用,重在實現都市化、本土化。注重把優秀的外來文化與都市的傳統體育文化結合起來,融入中國體育文化的元素,打上中華文化的烙印。
都市體育文化在都市文化發展進程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它以體育獨有的魅力,奇特的文化內涵和品質,在展現都市形象、張揚都市精神以及提升都市競爭力都有特殊意義。但是,體育文化所彰顯的影響力是有基礎條件的,它的發展不僅遵循自身的發展規律,同時也受到都市的特點及功能的影響,所以,都市體育文化的發展更多展現的是都市特色。都市體育文化的發展是都市文化發展的迫切需要,是中國體育文化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
[1]秦椿林,張春萍.我國都市群眾體育探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8):1009-1012.
[2]賈鳳萍.論當代小康社會與都市體育文化發展趨勢[J].體育科學,2006,26(5):88-92.
[3]張玉超.上海市建設國際一流體育大都市發展戰略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1,25(1):75-79.
[4]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EB/OL].http://theory. people.com.cn/GB/12395209.html.2010-8-10.
[5]國家體育總局.改革創新突破,努力建設國際體育知名城市——上海體育發展的戰略選擇[EB/OL].http://www.sport.gov. cn/n16/n33193/n33238/n35079/n36366/1009438.html.2008-12-16.
G812
A
2095-2813(2014)11(c)-0180-02
于洋(1973—),男,講師,大連交通大學體育部,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