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全飛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 江蘇常州 213164)
在國際上一些足球項目非常先進的國家中,都非常注重發掘人才,培育青少年足球后備力量,倡導培養綜合素質、整體發展,借助全社會、校園、家庭、俱樂部的綜合力量提高培養效力。2009年,足球在中國可謂盛極一時,國家足協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清查腐敗。就在這一年的六月份,北京召開了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會議,由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共同發出了《關于開展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的通知》,并且出臺了《全國青少年校本足球活動實施方案》,以進一步強化領導校園足球工作,推進足球校本化可以良好的促進校園足球的進一步發展。但想要醫治沉疴已久的中國足球,并非易事,亟待尋求新思路,以培育新一代青少年足球后備力量為基礎,探索新途徑,進行有魄力的改革。
就在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共同發布的《關于加強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中,第七條提出了“重點辦好一批開展足球項目的體校和足球學校。支持職業學校開展校園足球活動,扶持開展足球項目的中等體育運動學校和足球學校,創建中等職業教育足球特色學校”。實際上,“校園足球”起初是叫做“學校足球”。之所以有“學校足球”一說,主要是根據我國青少年體質水平不高,與“體校、足校、職業足球俱樂部梯隊”等程式化的、效率不高的培育方式不能長久發展現象提出的。有的領導在計劃一些學校足球活動時,基本上是按照符合強身健體、娛樂、大眾性等特征來進行的,將以前聽來較為正規的“學校足球”改稱為現在流行的,類似具有現代感和游戲目的的“校園足球”。
“校園足球”自從推廣開始,我國大概有44個城市的2246所中小學舉辦了系列活動,而事實上,在2246所中小學里,哪一所學校也不屬于“體校、足校或中等職業教育足球特色學校”的范疇。所以,《意見》把“體校、足球學校或中等職業教育足球特色學校”歸入校園足球范疇的做法還要進一步討論。如此的“意見”表面上讓“校園足球”無所不包,而實際上卻極易產生理論上的困惑,誤導足球的實際工作。為分清二者的區別,撥亂反正,整合思想,解決新舊足球后備人才發掘方式間的長久博弈局面,亟待將“校園足球”和“非校園足球”之概念進行明確疏導,以此為依據,有側重、有中心、分層次、差異化地進行。
從我國和國外的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實例可以看到,實踐中體教聯合的實現方式或者途徑可分為三類:第一,培訓機構不僅承擔了體育后備人才運動訓練還負責他們的文化學習。而事實上,這種培養形式過于粗糙,往往會導致表面現象產生;第二,學校承擔了文化學習部分,培訓機構則負責專門的運動訓練,結果是大部分的學生由學校去往專門的培養機構都要耗費許多時間,結果導致他們的學習和訓練的時間受到影響,培養機構和學校不能解決相互的距離問題,這便阻礙了校體聯合培養形式的存在和發展;第三,青少年在學校中不僅進行文化學習還進行運動訓練。根據這種情況,1979年,國家教委在一些學校中創立了傳統的體育項目學校,在1988年,還根據傳統項目學校的發展情況,創辦了后備人才試點學校。當下,國家體育總局聯合教育部發展各省直轄市“校園足球”之時,進一步完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校園足球”培訓體制成為了當地管理部門亟待完成的任務。
青少年具有各自年齡段的心理特點,要加以區別對待,教師要因材施教,適度的安排教學訓練,做到訓練的針對性。一般來說,兒童的低年級階段,應該以游戲形式為主,讓小學生提高速度、敏銳度、協調性以及一般的控球技巧,進行足球入門的引導。進入高年級階段后,再進行足球技能整體培訓、培養球場方位戰術以及集體配合觀念,增強足球興趣。
初中階段,適合對學生進行位置技能以及整體配合意識的培養,提高他們的球場觀察能力。進入高中階段,則適合培養他們有效的位置、組合等技術,提高足球意識,增強比賽競技技能。一般來說,8~12歲和14~16歲作為足球培養的重要階段。教練、家長以及學校需要共同協作,讓學生得到德智體各個方面的發展,這其中的哪一項有疏忽都會對他們的未來發展帶來不良影響。
高中階段結束的足球后備人才步入高校水平較高的足球隊,或考入高校體育系體育專業的學生,以上兩方面的人才遞進形式獲得了普遍認同,但高中起點的足球人才通過特長生的途徑,以相對較低的文化成績進入到高校非體育院系代表隊的人才遞進形式,還沒有獲得國內學術界的認可,現實中也并不存在實例。想要切實推進體教結合模式,就一定要發展這種人才遞進模式。
想要讓足球團隊煥發生機緩解訓練教員的工作壓力,只有適當的提升訓練效率。因此足球人才的選拔極為關鍵,任何教員必須認真負責,如此才可以有利于青少年足球后備人才的培養。那么在選材時,需要按照少年足球運動員選材規定,初級階段一般是選擇體態以及素質滿足項目標準的青少年;到了中級選拔階段,主要側重技術水平以及對技術戰術具備能力,當然身體發展狀況也要隨時重視;那么,高級階段便要考量運動員掌握技術以及理解力、戰術理念、心理素質等方面了。一般由五點選拔要求:一是要具備極快的速度以及超強的爆發力和一定的協調能力,還要具備堅持奔跑一個半小時的體力;二是心理素質過硬,擁有樂觀、自信的信念,耐力持久;三是準確、比賽中快速、完美掌握攻守技巧、尤其掌握位置技術的基本能力;四是需要具備很強的理解、領悟力,不管出現何種勢態都能清晰理解比賽走勢,并果斷作出行動判斷;五是要有極強的團隊精神。
目前,國內青少年足球人才普遍存在知識文化不足的現象,因此便以體育和教育相配合的形式培育人才,不過這樣的教育形式還處于初步階段,還有待于實踐檢驗。培養優秀的足球青少年運動員任重而道遠,一定為其要創造優質的環境,不然便會降低足球人才的多方面素質。通過體育和教育配合進行的培養形式,不僅會讓人才具備文化道德修養,還便于工作人員選拔足球人才,將來撐起我國足球運動的天空。教育機構有著思想、文化教育、管理、掌控人才成長規律等多種優勢;體育部門則具備教練、體育專業技術、場地設施、組織高水平足球訓練以及競賽組織的多方優勢。所以,將體育與教育的配合,使資源得到整合,具備青少年成長的極大優勢,良好的促進了青少年的成長。訓練中,能主動吸收新的文化知識,理解和適應專業的較高要求,而且在退役之后,自身在社會的發展方向也有著落,生活也可以得到保障。
根據我國當前的國情,還不能完全達到徹底貫徹校園足球的培養模式,也就是構建小學—中學—大學的足球后備人才的培養過程,所以,國家的體育教育部門必須足夠關注青少年足球后備人才的培育。目前在國內的校園中,高校校園的基礎設施一般較為齊全、完備,同時擁有著高素質的教練人員。在高校校園中創建青少年足球訓練基地,會極大地滿足足球人才的培訓需要。社會經濟的不斷變化,導致人才比拼愈演愈烈,因此我們的青少年足球后備人才不僅要具備運動技能,還要具備較高的文化知識修養。
在現實中,那些足球強國的優秀人才一般都受過高等教育,具備非常高的文化素質,相反,國內的大部分運動員基本上接受的都是體校教育,通常會偏重體育專業技術,而至文化課程于不顧,重體能輕文化。以至于國內的大部分運動員沒有較深厚的文化知識積累,這嚴重阻礙了自身足球事業的發展,同時也影響著走向社會后的生存道路。所以,必須使足球運動回歸校園,完善“校園足球”培養模式的創建,通過高等教育的培養,再加之接受優秀的運動技能培養,逐步擺脫國內青少年足球運動員文化素養差,綜合素質教育不足的狀況。
有數字統計,當下的大部分青少年教練員缺乏較高的專業水平,基本上以專科水平為主,掌握了一般體育理論知識,較少具備實踐經驗以及深度的專業知識,因此,在開展青少年體育培訓的過程中缺乏方向性,存在底氣不足的現象。為增強培訓青少年的實際效果,可以對教練員進行專業的培訓,按照規定的計劃讓他們參加實踐以及專業知識的訓練和學習,組織教練員進行討論交流;還可以聘任某些專業的培訓教練與教練員展開足球專業上的探討和溝通;多舉辦足球賽事,將平時學到的理論用到實踐之中,同時也增強了教練員的指揮水平。
總而言之,國家體育總局與足協都開始積極關注校園足球后備力量的培養,對應著出臺了許多深具效力的措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尺之臺起于壘土”。在中國這個人口眾多的國家里,包括了二億七千萬之多的大、中、小學的在校生,在校園足球運動不斷發展的趨勢下,校園足球將蓬勃發展,其未來的道路會越走越寬。這必將極大地推進我國足球運動的可持續發展,足球運動必將繁榮昌盛。
[1]李衛東,張廷安,陸煜.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開展情況調查與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5):22-25,31.
[2]劉玉蘭.校園足球活動開展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90-91.
[3]曾桂生,郁晶晶.上海市校園足球現狀的模型分析與發展建議[J].體育科研,2011(1):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