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法名
(江蘇省響水中學 江蘇鹽城 224600)
中學生的體育鍛煉概況與發展對策
劉法名
(江蘇省響水中學 江蘇鹽城 224600)
高中階段是一個人成長發育的黃金階段,在這一時期加強體育鍛煉,培養愛運動,會運動的習慣與方法,有利于高中生緩解學習的壓力,強健自身的體魄,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該文就當前中學生體育鍛煉的狀況進行調查基礎上的概述,并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根據素質教育思想的指導,科學闡述了強化高中生體育鍛煉的對策,為高中生全面健康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高中 體育 鍛煉 發展
體育鍛煉行為是指在閑暇時間進行的、以健康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強度、頻率和持續時間的身體活動。高中生作為我國青年群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我國未來的建設者、接班人,也是未來國際人才競爭的核心力量,關心這一群體的成長,既包括關心他們的智力因素,也要關心他們的身心是否在健康的軌道上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鎮化建設的推進,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狀:高中生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活動空間越來越小,體育鍛煉越來越少,肥胖、早熟、畸形、近視、免疫低下等問題越發凸顯。我們關于體育鍛煉問題對本轄區的高中做了一次問卷調查,數據分析發現本轄區高中生不喜歡體育鍛煉的人數是初中生的3.5倍,其中高三學生占25%,這些學生認為自己沒有時間、也不敢將課余時間過多的投入到體育鍛煉上來,久而久之,他們逐漸遠離了體育鍛煉,進而對體育鍛煉產生了排斥。但我們的調查還發現,分別有97%、96.5%、81%和79.2%的學生認為參加課外體育鍛煉有利于增強體質,保持良好的體型,促進身心全面發展,開發智力,能為終身從事體育鍛煉奠定良好的基礎。從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的高中生絕非沒有運動的思想,而是缺乏運動的動機和運動的環境,學生單純靠每周的兩節體育課難以保障身體的鍛煉要求,況且高中體育課程與人類體育范疇相比依然狹窄很多,許多學生對學校普遍開設的籃球、乒乓、健美操等課程缺乏興趣,而對武術、擊劍、游泳,或是民間運動頗為熱衷。因此,我們高中體育教學工作者,必須認清當前學生體育鍛煉的現狀,以學生的興趣為開發運動的核心要素,在意識、行為、方向等方面打開通道,提高高中生體育鍛煉的參與度,促使高中學生的全面發展。
我們的基礎教育需要國家教育的宏觀目標,需要戰略層面的指示與指導,才能確保基礎教育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強化人才培養理念,增強基礎教育的質量。國家教育部門應繼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在體育鍛煉一環以行政的手段向地方、向學校提出新的要求,制定新的指標,構建新的體系。教育主管部門,尤其是體育教育部門要定期到下一級單位,到各個中學檢查體育教學工作,首先確保高中生,尤其是高三學生體育課程不縮水,嚴禁中學以考試為借口侵占學生的體育課程,侵占學生的運動時間。其次要加大體育在高校招生考試的影響力,建立體育考試考查新體系,將體育納入升學的考查范圍,促使高校錄取的人才既能“文”,也能“武”,提高學生全面發展的水準。同時,政府應加大對高中學生課余體育鍛煉的資金投人,以加強學校體育運動場地、器材設施的建設與管理,從客現條件改善學生鍛煉的環境。
我們的體育課程所起到的鍛煉作用是有限的,必須注重課程與活動的結合,注重體育教學的延續性和課余活動的多樣性。發展中學生體育鍛煉,首先要認真研究中學生的運動心理特點,在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對體育的熱愛,對科學化鍛煉的正確認識。例如:我們根據女生的青春期特點、心理變化、怕羞等,認真細致的備好課,提前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多為她們開展群體性體育活動,加深她們對客觀世界的了解,加深她們對人際關系的親密感,讓她們有更多的機會表達自己的意愿,表現自己的形體,使自己在青春期充滿信心,對自然充滿敬畏。其次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把學生從應試中解放出來,把學生從疲憊中緩解開來,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讓學生真正意識到參加體育活動為他們帶來的成功感、成就感,使學生更加熱愛體育運動。
圍繞教師隊伍建設,打好體育教育的人才戰是當前解決中學生體育鍛煉問題的重要策略。教育主管部門要以教師隊伍建設為主線,加大在職教師繼續教育和培訓的力度,促使他們走在體育教學改革的前頭,真正變政策牽引為人才牽引,發揮中學教師的活力。人才隊伍的建設要以體育課程改革的要求為依托,在專業知識、教學方法、組織形式和評價標準上做文章,不斷轉變體育教育觀念,提高教育能力、創新能力和教改意識。同時,我們要引入教師互評制度,定期組織體育教師進行體育課觀摩,優質課評比,在體育教學中營造良性的競爭與互動,讓教師看到問題,看到差距,看到標準,不斷改進自身的功課,圍繞時代打好改革的攻堅戰。要不斷加強高中體育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打通體育與德育之間的通道,讓每一節體育課傳遞出正能量,使學生形成高尚的人生觀、價值觀,努力建立起一支心理健康,道德高尚,專業知識和技能過硬,又能熟練掌握心理輔導技巧和心理訓練的體育教師隊伍。
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成長經歷和個性喜好,體育教學必須注意到這一點,區別對待學生,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練習密度和強度。例如:有些男生有身高優勢,適于籃球運動,而有些學生身體靈活,重心較低適于乒乓、健美操、武術等技巧型運動,我們應該分別挖掘他們的機體潛能,安排多元的體育教學環境,對技術好的同學提高動作技術要求,對體質差的學生降低要求,增加一些輔助練習和誘導練習,并耐心、和藹地鼓勵他們。其次,教師要經常性地鼓勵、表揚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就是通常所說的調動積極性,就是引起需要,激發動機,促使學生實現目標的心理過程。另外,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可在了解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在體育課自由活動時間多安排他們喜歡的運動項目,這種滿足學生個性需求的方法,也能提高學生的體育興趣。
加強高中生的體育鍛煉,提高高中生的身體素質重在優化校園體育文化環境,只有為學生提供充分的體育鍛煉空間,形成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才能讓學生有機會、有意識、有動力開展多樣的體育活動。首先,學校要通過完善體育場地設施來提高校園體育物質文化水平,為開展體育活動創設良好的載體。其次,不斷鼓勵高中生在體育賽事、體育圖書、欣賞體育等方面的消費,學校可以在食堂、在圖書館、在體育館周邊增設體育報刊翻閱處,開設體育物品租借窗口,安裝體育賽事轉播屏幕,進而提高高中生的體育修養,增強體育健身意識,使校園體育精神文化得以提升。最后,不斷加強高中生課余體育鍛煉的制度建設,學校要建立《體育運動管理細則》和《學生參與體育運動標準》,運用制度的方法促使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營造良好的運動氛圍,讓高中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當成一種養成教育,最終形成良好的校園體育制度文化。從而促進高中生參加課余體育鍛煉健康、有序的發展。
體育課程與課余體育鍛煉的結合一直是困擾高校體育教育的一項難題。當前,國內高校體育教育工作主要開展在體育課程中,體育教育教學目標依據體育課程來設置,依靠體育課程來完成,這就把高校的體育課程與課余體育活動割裂開來,成為兩個天地。打通體育課程與課余體育鍛煉的通道,是新時期高校體育教育的新要求,只有打開之間的通道,破除一元的體育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喚起大學生對體育鍛煉的熱情,激發學生自主開展課余體育活動自主性和全面性。高校體育教師可以和學生一道,認真對所負責的體育教學內容進行研究,依托課堂與課余兩個時段,兩個空間更好地完成自己的體育教學規劃,更好地將運動技能與課余體育休閑結合在一起,既可以調動學生的運動興趣,也能對課堂做出更高層次的延伸,實現興趣化鍛煉。
綜上所述,中學生的體育鍛煉是一項持久性的工程,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教師、家長都要注意到這個問題,注意到這個牽扯到學生健康成長,祖國建設活力的老問題、新課題。應該講,只有不斷注重學生健康知識、鍛煉習慣的養成,不斷強化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才是實現課程目標和價值的保證。
[1]秦孝俊.中學男女生課余體育鍛煉意識和行為的差異性研究[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7(11):140-143.
[2]劉桂芳.影響中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動機因素[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9,6(6):86-88.
[3]李繼華,張克玉.對中學生體育鍛煉行為階段性特點的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2,2(1):208-209.
[4]董翠香,周登嵩.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及相關概念的界定[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5,20(1):53-55.
[5]王斌.影響中學生余暇體育行為的因素及其策略[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8(1):145-147.
G807.3
A
2095-2813(2014)12(b)-01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