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梓景
(福建省閩清縣實驗小學 福建福州 350800)
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發展素質教育的今天,體育課堂早已告別過去老師以教為主,不重視學生學習情況的傳統模式,而走向了以多媒體為載體,老師與學生互動學習,期末體能測評的新模式,但不可避免的,在新模式的發展中,我們在樹立學生個性方面仍然面臨著許多問題,而老師們因為有更多與學生交流的機會,因此,老師更需要深入了解并盡快得到合理實用的解決方案。
總體來說,小學體育教學的最終教學目標是增強學生體質,而通過更有趣味性的方式,例如游戲等方式來進行教學,不僅可以增強學生上體育課的積極性,而且能讓學生在不自覺中學習體育項目并加以思考,教師如果能夠巧妙地采用各種小游戲的形式,用音樂或者詩歌貫穿全課,讓學生更早地進入角色,然后,教師再根據教學效果,并在學生的接受程度上進行適當的提示,使動與靜、張與馳、快與慢有機的結合,控制好整個教學節奏,那么將會突破傳統以老師為主題的傳統模式。
在具體的實踐中,老師可以采取各種游戲方式,例如在體操教學中,老師為學生設計隊形,安排位置,讓學生根據音樂的旋律、節奏,進行隊形變化。又或者在仰臥起坐教學中加入小游戲的設計,例如以一種比賽的形式進行,這樣不僅能夠鍛煉學生體能,更能建立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和諧互動的良好學習氛圍。
在體育教學中,我們通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上課前老師安排體育委員安排學生排隊,本來井井有條的序列卻隨著學生的活動打亂,最后隨著課堂的進行,學生的紀律規范逐漸降低,導致下課后,學生們三五成群散去。而看似正常的現象其實隱藏著學生對于體育課堂積極性與紀律的缺失。眾所周知,不同的體育項目對身心方面的要求也不同。中國自古也講究“不打沒有準備的仗”。準備部分的作用是為了緩解學生由于在面對新鮮事物而產生的退卻心理,同時保障學生在做運動時候的安全問題。
通常體育課的結束時在下課鈴打響后,同學馬上從運動中自由散開,這樣的行為可能會給學生的身體埋下苦因。體育課的結束部分應該采用有益于身、心放松的活動,小游戲、調整呼吸、意念放松、聽一段音樂等等都是很好的方式。尊重學生的愛好,讓學生尋找出最適合于自己的一種或幾種放松活動,在不同的情況下采用,對他們脫離學校大環境下的教育都是極有好處的。
在此又要提起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因為學生本身存在差異,在體育課這個大環境下將不同的訓練方式作用于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在最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中求得最好的發展,從廣義層面上講,有利于學生進行正確自我評價、自我總結的能力,有利于制定教學目標。并且可以體現老師尊重學生、信任學生,這樣讓學生體會成功,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還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生予以肯定,對學生而言既是壓力又是動力,有了教師對學生的肯定,他們就會在學練過程中努力克服困難,認真完成每一個練習。在寬松的環境中,學生自覺地進行學練,變成教師要學生學為學生自己要學。自己的愛好、自己的喜歡項目,學生總會有一種向上心理。在遇到困難挫折以后,他們會自己想辦法來解決問題,這就促使他們進行思考,采用各種辦法去解決問題,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講,體育課是學生在繁重的學習生活中鍛煉身體的機會,老師應該教育學生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對學生進行危機教育,告訴學生身體素質差的危害,從不同方面刺激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舉例來說,如果你對一個人存在心理負擔,那么在與他的溝通中會帶有強烈的心理暗示,無法輕易接受他所講授的內容,同理,如果師生關系冷漠,學生由于不了解老師的意圖,可能不喜歡你的課,增加了在以后體育教學的難度。為此,提高自己的師德修養水平和教學水平,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是老師首先要做的事,學生只有從心里接受老師才能接受老師所傳授的知識。與此同時,教師必須正確認知自己,正確認識自己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老師要做到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學生做朋友,而不是以師威示人,對學生要用正確溝通的方式,而不是用命令的語氣進行要求,只有這樣,建立了師生之間正確良好、亦師亦友的關系,才能讓學生們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并最后得到我們所追求的快樂教學成果。
相信每個老師都有共識,強迫學生去進行體育訓練并不是體育課的根本目標,而是吸引學生自覺地進行體育運動,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傳統的體育教學即是教師示范后學生訓練,最后再自由活動,課堂重點放在老師的教學上,這樣一堂課下來,學生主動獲得的知識少,造成課堂效率低下的最終后果。因此,因材施教是體育教學的根本綱要,即教師應該根據體育課的特點進行教學,讓學生真正喜歡運動,從而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
同樣,對于學校現有教育資源的合理利用也是不能忽視的,許多學校其實在男女生教學中分得過于明顯,對于女生而言,對于球類運動的訓練嚴重缺失,比如在體育教學中,老師基本不會訓練女生運球、傳球等能力,而對于男生,老師的要求又可能過于嚴格,無法做到根據自己的體能需求進行訓練,這種對于男女過于明細的分工最終可能會導致資源浪費,不能合理利用學校現有的各種資源。
在具體實施中,老師可以采取許多方式優化課堂資源,例如在投擲教學中,許多學校可能沒有足夠的教學器材,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可以用裝滿砂礫的塑料瓶或者氣球當作鉛球,讓學生進行投擲練習,甚至可以在投擲訓練中加上具體的游戲背景,例如分組作戰,將塑料瓶扔得最遠的獲勝;又或者,老師可以利用廢棄書本等紙質物品,將其代替球拍使用,引導學生進行趣味乒乓球、羽毛球比賽等。老師可以采取的措施很多,只要肯在教學中花上心思,相信學校教學資源缺乏并不能阻礙老師教育學生的腳步。
首先,游戲有與之俱來的趣味性。在教學添加游戲成分,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簡單舉例,在訓練學生的跑步技能時,開展追逐游戲,讓學生在笑聲中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又如在安徽某小學的體育教學中,教師將目標分層化、組織游戲化、學生個性化,給學生創設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盡情玩耍,享受其中的樂趣,通過想象進行各種創編練習。在小學體育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利用音樂教學,隨著音樂發出不同動物聲音節拍,小朋友們一會兒是踏著沉重緩慢的腳步模仿搬運木頭的大象;一會兒又變成了活躍的青蛙;一會兒又變成了一群頑皮的小猴;一會兒又成了蹦蹦跳跳活潑可愛的小白兔;通過一系列的小游戲,將其和體育教材有機結合,構成了新的教學情景,有利于調動學生用已有的知識在實踐中去體驗的積極性,體現了我們所說的玩樂結合的思想。而在高年級的教學中,游戲可以開展的更為大型,例如團體分工進行籃球比賽,或者開展趣味運動會等方式。我們必須知道,只有親自體驗各種活動的感受,感受運動鍛煉中的酸甜苦辣,才能獲得真正的收獲。只有在學生有求知、求學的欲望后得到鍛煉,才能說真正地達到所謂的創新性教學目標。
其次,優化體育教學的前提是要做到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受教育的主體地位。在體育教學中,永遠不要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遵循學生課堂上的心理活動,老師再加以揣摩分析,并制定出最適合學生的訓練計劃,記住教師在教學中適時的誘導和點撥的重要性,在基礎體育項目的學習時,不再重復以往教師講解示范,學生照樣練習的老方法,而是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嘗試后感受到樂趣,讓學生自己親身體驗,學生實踐以后,教師再在其實踐效果的基礎上進行點撥,在這種循環反復過程中,老師的點撥要有層次性、技巧性。長此累積,小學生體育課的教學難題便會不攻自破。
[1]楊文軒.關于“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修訂的思考[J].體育學刊,2011(5).
[2]劉昕.關于體育課程實施若干問題的理論探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9).
[3]胡慶山,郝秀艷.主體間性視角下體育課程實施多元主體融合[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2).
[4]胡慶山.體育課程實施主體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