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進武
(東華理工大學體育學院 江西撫州 344000)
吉登斯認為“自我認同”是個體依據個人的經歷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個體通過向內用力,通過內在參照系統而形成了自我反思性,人們由此形成自我認同的過程。個體是依據個體的經驗所反思性地理解的自我。“自我認同”假定了反思性知覺的存在。但自我認同并不是被給定的,而是作為個體動作系統的連續性的結果,是在個體的反思活動中必須被慣例性地創造和維系的某種東西。自我認同的“內容”,即個人的經歷由之建構的特質,也會隨著社會和文化的改變而改變。個體的認同不是在行為之中發現的,也不是在他人的反應之中發現的,而是在保持特定的敘事進程之中被開拓出來。
個體在“自我認同”與個體身體、恥辱感、尊嚴感、自豪感以及理想自我之間相聯系。
關于“自我認同”與身體的關系。自我當然是由肉體體現的。身體是一種客體,它是被自我意識賦予或注定要發生健康和快樂的源泉,但同時它也是疾病與緊張的溫床。自我是感受對身體的輪廓和特性的覺知,是對世界的創造性探索的真正的起源,因為自我是自我價值的承擔者。身體不僅是一種“實體”,而且是一種行動系統,也就是說它被體驗為應對外在情境和事件的實踐模式。在日常生活中,身體的嵌入是維持連貫的自我認同感的基本途徑。
“自我認同”是自我實現的基礎和源泉。馬斯洛說自我實現也許可以大致描述為充分利用和開發天資、能力、潛力等等。這樣的人似乎在竭盡所能,使自己趨于完美。自我實現源自于個人自我實現的需要、個人自我發展的需要,它是繼人的生理需要、歸屬需要、自尊需要等基本需要的優勢出現之后而產生的最大力量和最大強度的總體需要,即自我完善這一人性的需要。由此而觀之,個人實現乃是個人的最高價值。人并不像自然存在物,他必須詢問和解釋自己,必須塑造自己,并因此需要一個指明方向的榜樣和理想以供參照。人的不完滿性為自我理解所補償,這種自我理解告訴他怎樣來完善自己。這是人類的根本特征。人類的自我認同影響著人類的存在和歷史的發展,人類在創造歷史的過程中創造自身、把握自己。為了把握歷史、創造歷史,人類才須進行自我認同與創造。正因如此,人類的自我認同成為人類在社會現實中調整各種條件以改造人類自身的基礎。
一個事物的產生、發展過程,必定也是每個個體對這個事物自我認同的過程,然后實現自我實現的過程。我國的社區體育,是在20世紀80年代才出現的,屬于體育社會形態里面一種較新的社會形態。它的興起是中國社會體育發展主動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產物。社區體育的發展也離開不了每個個體對它的自我認同。從自我認同的角度分析社區體育發展狀況,更能深刻反映出社區體育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居民對社區體育的情感,直接影響參加社區體育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社區體育的不良活動項目、體育活動場地條件、人際關系、活動組織領導者的能力都會影響參與者對社區體育情感態度,產生居民對社區體育的情感威脅。
我國社區體育的自我認同情感威脅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區體育開展項目單一,大多是適合中老年人及婦女群體參加的項目。特別適合青少年活動項目缺乏。
(2)社區體育活動場地缺乏,特別是一些需要場地較高要求的項目,不能很好的開展或者根本開展不了。
(3)社區體育人際關系良好,特別是社區體育參與者直接人際關系良好,但也存在不和諧狀況。如不參加社區體育的居民和參與的居民存在一些矛盾。原因主要是活動場地距居住點太近,活動時間的安排不合理。
(4)活動組織領導者的熱情較高,也有奉獻精神。但活動組織領導者技術指導能力有待提高,開展活動的組織能力不足。
(1)社區體育協會加強同各單項體育協會的聯系,把更多的體育項目在社區開展。滿足不同年齡居民對體育的需求。
(2)當前社區體育場所和設施缺乏,關鍵是社區體育發展的資金不足。一方面國家加大社區體育的資金投入;另一方面社區也要廣開渠道,加大宣傳,吸引社會資金投入社區體育建設中。在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規劃中,應考慮不同層次居民體育需求。
(3)社區體育管理部門加強管理和協調工作,及時解決在社區體育活動中的各種矛盾,形成和諧的社區氛圍。幫助社區居民在體育活動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4)社區體育管理部門應給體育活動領導者和社會體育指導員提供各種學習的機會,不斷提高他們技術水平和組織能力,為廣大社區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務。
動機是推動人從事某種活動,并朝一個方向前進的內部動力。是為實現一定目的而行動的原因。動機包含社會性動機和生物性動機,一般而言社會性動機對于行為人具有更大的促進作用。社區體育參與的動機形成,是居民體育需求和體育參與的環境相互作用影響下產生的。
(1)社區體育參與人群的動機水平不高,在這種動機水平下,參與社區體育活動的居民遇到某種困難時,往往表現出放棄參與社會體育活動的行為。
(2)不同年齡階段的動機水平存在很大的差異,表現為老年人和學生動機水平較高,而中青年人群相對較低。造成中青年參與社會體育的人群比率較低。
(3)社區體育社區體育參與人群的動機較單一,主要為有益身體健康、增強體質等生物性動機,而促進社會交往、情感需求、調節生活等社會性動機較低。這種動機狀況使得社區居民參與社區體育活動的動力不足。
(1)體育參與的動機形成,來自于體育參與者的需求和體育參與的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當前社區體育的外部環境還是比較落后,不能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包括社區體育的場地和設施、社區體育指導員的素質、社區體育組織活動水平等。國家和社會要加大投入,不斷提升社區體育的外部環境。
(2)社區居民對社區體育的需求,關鍵在于社區居民對體育價值的認知水平。社區體育的管理者、組織者要加強對體育功能的宣傳,不斷提升居民對體育價值的認知水平。
(3)社區體育管理者、組織者應重視社區體育的社會性功能,提升社區居民的社會性動機。特別是開展的項目、組織的形式、活動的方式體現滿足居民社區體育的社會性需求。
體育價值是個體擁有的對體育活動功能和意義的認知。個體對體育活動價值的認識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體育態度。個體體育價值的實現直接影響個體體育的態度,直接影響社區居民的體育活動的參與。社區體育價值威脅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社區居民體育價值目標實現過于單一,主要集中在健康和健身的價值實現上,而社會交往、感官刺激、美感體現、宣泄、磨練意志價值實現較低。不全面的價值實現,直接影響社區居民社區體育活動的參與,對社區體育價值實現的自我認同。
(2)社區居民不同年齡階段體育價值實現也存在較大差異,中老年體育價值實現比其它年齡要稍好些。反映出當前的社區體育的發展狀況,不符合全體社區居民對社區體育的體育價值實現的認同。
(1)我國社區體育自我認同水平不高,對社區體育認同威脅主要來自于組織威脅、情感威脅、動機威脅、價值威脅。
(2)我國社區組織機構構建不夠完善,街道辦事處都沒有設立專門的社區體育管理部門,而是由其他部門兼管。社區體育組織缺乏科學化的管理,直接影響到社區體育資金的籌集和分配以及場地、設施的建設。社區體育活動形式多樣,但正規化程度低自發的組織形式較多。社區體育指導人才缺乏,社區體育指導員的數量和層次都不足,這些是構成社區體育組織威脅的主要原因。
(3)我國社區居民對社區體育滿意度不高,構成情感威脅的原因包括社區體育開展項目單一、社區體育活動場地缺乏、不參加社區體育的居民和參與的居民存在一些矛盾。
[1]樊炳有.社區體育論[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2]中國群眾體育調查組.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7.
[3]羅漢禮,彭雄輝.城市社區體育現狀與發展對策[J].體育學刊,2004.
[4](英)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M].趙旭東,方文,王銘銘,譯.三聯書店,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