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倩
摘 要: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情感教育就是語文教育的得法教育。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情感”越來越受到學校語文教育的重視。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是必要的,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本文根據新課標對情感教育的要求,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情感特點,闡述其必要性,并探索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關鍵詞: 新課程標準 語文教學 情感教育
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片土壤上。”[1]的確,缺乏情感的認識便失去認識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會得到力量,引起積極的注意、記憶和思維。教學是“一個涉及教師和學生在理性與情緒兩方面的動態人際過程”[2]。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面對的是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小學生,他們感情充沛,思想活躍,富于幻想,呆板、機械的灌輸不符合他們的要求,更需要情感的滋潤和激發。“情感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培養學生全面和諧的個性”[3]。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情感教育越來越受到學校教育的重視,特別是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基礎學科,其自身的特點及在學生求知增智和人格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決定了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讀寫和口語交際能力、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要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培養高尚的情操。因此,應充分重視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讓其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積極作用。
一、情感教育為語文教學發展之必然
所謂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據一定的教育教學目的,通過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促使學生的情感領域發生積極變化,產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質的過程。語文教學的情感教育雖然提了很多年,但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應充分注意情感與認知的密切聯系。課堂上,老師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進行情感教育,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充滿學習熱情,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在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激發情感,有助于學生完成整個學習與認知的過程,達到知和情互相促進的良好效果。
傳統的語文教育,忽視對學生情感生活的關注。傳統教學以學科為本位,是一種“目中無人”的教學,把生動的復雜的教學活動囿于固定狹窄的認知框框之中,只重視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掌握,而不關注或者極少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情緒表現和情感體驗。因此,非情感化教學是傳統教學的一大缺陷。列寧指出: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積極的情感激勵人們創造、奉獻。語文教學中只有動之有情,才能把語文教學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落實到學生的心靈深處。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強化情感教育,是教改的必然要求。
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社會進步發展期盼情感教育。
現代社會發展要求學校培養的人才,不僅要有較高的技能水平,更要具備較高的情感素質、高尚的情感追求和突出的情感交往能力。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新的價值觀,核心是關注人的主體競爭和情感力量的培植和開啟。只有培養大批能夠適應現代激烈的社會競爭,富有工作、學習和生活激情的高素質人才,社會的進步才有可靠的保證。語文教材當中包含豐富的情感和名家名篇,這些就為社會的進步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教育。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如果通過形象講解把文章中的那些優美的感情移植到學生的心靈中,就能使學生產生共鳴,在心靈上得到凈化,讓學生與作家的心靈碰撞,激出火花。
2.語文教材融入情感內涵。
現在的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融情、理、趣于一體。所謂“文學即人學,人學即情學”[6],即作者在寫景、狀物、記人、敘事中蘊含豐富的思想感情,字里行間洋溢著或典雅或委婉或崇高的美。正所謂“情動于衷,不吐不快”,把人的情感與語文教學融為一體。
文章的情感有顯性和隱性之分。所謂顯性情感就是文章中的情感很明了,作者的思想很直白地表現在文字中。然而,很多文章的情感并不是一目了然的,這就是隱性情感,比如以說明為主的說明文,以說理為主的議論文,這些題材的文章讀來會讓人覺得作者只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審視,客觀地狀物、敘事,然而如果我們仔細推敲,便會感受到作者對真、善、美的追求,這是一種隱性的情感。
無論什么體裁的文章都包含情感因素,我們在教學中不能無視其中洶涌奔騰的感情激流,無視字里行間跳動的感情脈搏,而要讓文章中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傾注于文中的或顯或隱、或深或淺的情感。
3.執教者必然有自己情感的融入。
課堂教學是一種互動過程,教師、學生是這一過程中的兩條互動鏈。二者中,教師最關鍵,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起到主導作用,而且教師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他不僅要具有一定的情感,而且要接受外界的情感刺激。教師的這些特質表明其教學時必然有自己情感的釋放,會不知不覺地將自己對教材的領悟、對生活的感想等一系列情感流露,由此感染學生,增強教學感染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并加深他們對作品的理解。
4.教學對象自身對情感教育的呼喚。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人”,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能忽略學生的情感變化,“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化程度的提高,青少年學生肩上的壓力越來越大,有的學生的壓力得不到舒解就處于自我封閉狀態,而有些學生則表現欲望強烈,但他們往往找不準發展方向,很容易走入歧途……這樣他們會逐漸形成一種情感趨向,產生情感渴望。為了引導學生的健康的情感趨向,滿足其情感渴望,積極的情感教育便是一條必要的有效的途徑。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理解他們的心理,在教學中充分挖掘作品中的積極情感并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從而貼近學生,激勵他們,引導他們的情感健康地發展。
三、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途徑
情感具有感染性,其感染性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情感共鳴。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運動一切手段,增強教學感染力,使師生產生情感共鳴,學生與作品、作者之間產生情感共鳴。
1.語文教師要營造情感教育氛圍,激發學生興趣。
教學實踐中,以情感為基礎,可以喚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要讓學生對語文感興趣,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就意味著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各環節的設計和展開要圍繞學生;要尊重學生的情感要求;要尊重學生的基礎。只有教師的愛心為學生所感受,學生心靈的琴弦才會被教師撥動。其次,教師要用親切的目光、婉轉的聲調、優美的語言調動和鼓舞學生,使他們感到環境輕松愉快、教師和藹可親,從而使教師作為良師走進學生的心靈。只有情入課堂,才能發掘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思想感情;只有情入課堂,才能把無生命的漢字符號變成生命的語言、流動的情感、優美的畫面,使得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較好地達到教學目的。情入課堂是吸引學生、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2.語文教師深入挖掘作品的情感內涵。
于漪老師說:“‘情是文章內在的、固定的,貴在咀嚼語言文字,深有領悟,教師只有自己動情才能以情感染學生。”[7]教師首先必須仔細鉆研教材,深入理解語言文字所傳遞的情和意,置身于作品中。每個作家的人生經歷不同,所處的年代不同,其文字表達的情感便會大不一樣。這些“不同”,需要教師廣采博覽,深刻透徹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歷程、寫作背景等,這樣才能深刻剖析作品,進入角色,挖掘出創作時的匠心,力爭把作者創作時的全部情感重新釋放出來。
3.語文教師要努力創設情境。
要體驗課文中的思想感情,就必須進入到課文特定的情境中。課文中的情境有些與學生的生活比較接近,學生易于感受,而有些情境,無論是地域還是時間,都與學生的生活離得較遠,學生往往無法理解,很難進入課文情境中,這時可以運用各種方法,創設相關情境,感染學生的情緒,縮短作品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距離,使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作品中的人、景、物,與作者情感發生共振。
(1)導入要情感飽滿
文章要靠一個好的開頭吸引讀者,語文課也需要一個好的導入打動學生,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導入就相當于教師送給學生的第一束鮮花,如果芳香怡人,便能吸引住他們的“眼球”,一下子抓住學生,使他們置身教學內容相應的情景之中,很快地進入角色。
(2)教學過程要真情交流
教學過程是釋放和交流情感的主體部分。教師在把學生引入情境之后,應根據課文情節的不同、內容的不同,使“情”得以持續,成為一個連續不斷的“境”。在這一過程中,師生共同挖掘文本的情感內涵,通過對文本的理解交流互動,形成師生之間、文本與學生之間、教師與文本之間等多方的情感交流,大家同歡樂、同悲哀,情緒始終處于飽滿的狀態。
(3)教學語言要情感豐富
于漪老師說:“語文課要上的美,優美的語言伴隨著豐富的情感,精湛的思想流入學生的心田,帶學生在美的世界徜徉,讓學生學得愉快,學得興趣盎然,獲得藝術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8]在課堂教學中,講課是核心,講課效果取決于教師口語表達技藝的水平,要能使書面的文字語言轉化為生動、形象、富有感情因素的口頭教學語言。每一篇文章都有感情基調,這就決定了教師要“因情制宜”,根據不同作品的不同情感,以情發聲,以情帶語。有了一定的感情基調,教師用語要豐富多彩,不能單調貧乏,要盡量用恰當、生動、新穎、優美的詞匯組織語言,帶有幽默感,讓整個課堂活躍起來。
除了口頭語言外,還可適當使用體態語,如通過適當的身體語言如動作、表情、眼神等配合教學,補充表達有聲語言的未盡之意,幫助學生準確、完整地理解教師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感情。
(4)運用多媒體激發情感
現代教學媒體可以開通聲音和畫面兩種信息通道,達到視聽結合的效果,給學生直觀形象的感受,他們身臨其境,在“一個模擬的世界”中獲取知識。語文教學缺不了這樣的教學媒體,教師根據文章內容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具體生動的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加深情感體驗。
當然,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的方法、途徑很多,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綜上所述,情感教育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手段,又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敖陶邆髑?,美境引情,學者娛情”[9],在一系列的情感傳遞過程中,整個課堂活躍了,輕松了,學生的思維活動也活躍了,從而使語文學習不再是痛苦,而是一種“享受”。當然,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把情感自然而然地融入認知過程中,不能脫離語文形式的教育,防止從重知輕情的極端走向重情輕知的另一極端,應把教學中的認知因素作為必要條件,力求形成以情促知,以知增情、知情互促并茂的教學新格局,即情知和諧統一的教學。
參考文獻:
[1][蘇]蘇霍姆林斯基.肖勇譯.激發心靈的活力.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9:27.
[2]江紹倫.教與育的心理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1.
[3]蔡正棟.育人為本:語文閱讀教學須有情感體悟.語文建設,2010.11:9.
[4]徐德強.語文教師應成為情感教育家.語文教學與研究,2002.5:12.
[5]楊麗晶.試論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4.10:42.
[6]夏如湘.試論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鹽城師范學院學報,1999.2:119.
[7]于漪.我的語文教育觀.于漪:追求綜合效應.鄒閑敏主編.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3:45.
[8]于漪.眼睛語言心,于漪:追求綜合效應.鄒閑敏主編,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3:71.
[9]劉影.奏響語文課堂的情感“三部曲”.基礎教育研究,200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