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婷 陳麗楠
摘 要: 網絡輿情的發生發展對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正反兩方面的影響。本文從網絡輿情的形成和特點出發,結合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落后和不足,分析網絡輿情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關鍵詞: 網絡輿情 思想政治教育 影響
信息時代,伴隨著經濟、科技和社會的發展,互聯網正像一個不斷生長和擴展的大網,伸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影響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報告稱,截至2013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5.8%。中國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達25.0小時。我國互聯網將長期保持網絡輿論磁場世界第一的地位。
目前,網絡媒體已成為反映社會輿情的主要載體之一,其信息的主要來源有新聞評論、BBS、博客、聚合新聞(RSS)等[1]。網絡輿情是指網絡受眾對現實生活中存在問題和現象在互聯網絡空間中的一種群體性社會心理的反應,是網絡言論和行為交互作用的產物[2][3]。
網絡輿情形成快、影響大,對現實中實效性較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逐漸顯現,成了思政工作者日益重視的問題。
一、網絡輿情形成和主要特點
輿情的形成實際上是一種“刺激—反應”[4]的過程。網絡社會中,偶然性事件激化了網絡中原有的認同意見,網絡受眾原本壓抑的情緒和意見轉化為網上的種種言論,反映出了人們對于該事件的行為、認知、態度和行為傾向,并在互聯網上廣為傳播,使政府和社會公眾無法忽視這種認同意見的集合,從而在潛移默化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了這種意見,此時網絡輿情生成了。
作為傳統輿情在網絡平臺的延伸,網絡輿情有如下基本屬性:第一,網絡輿情的產生必須有主題的存在,這個主題在網絡上經過關注和討論后成為焦點,針對網絡焦點所發表的各種看法集合最后形成網絡輿情。第二,網絡輿情不是一個人或少數人的意見,而是大量的個人意見經過網絡空間發布和討論之后,得出的網絡受眾意見的總和,這樣的總和才能被稱為輿情,這點跟傳統的社會輿情一致。第三,網絡輿情是動態的,可隨著新的情況、新的事件、新的人物出現而不斷變化發展。換言之,網絡輿情是一個網絡受眾關心的“議題”,它經歷了由來、醞釀、逐漸發展壯大、達到頂峰、消退等過程,中間的環節可能還有多次起伏[5],這就是網絡輿情的生命周期過程。
二、網絡輿情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負面影響
1.網絡輿情導致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困難增多
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并沒有因為冷戰的結束而結束,反而愈演愈烈,從公開化逐漸成隱蔽化,而且借助的途徑五花八門。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和深入,全球經濟政治及文化交往日益密切,西方的思潮、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對我國人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對我國現階段的主流意識形態造成了一定的沖擊。雖然我國的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發展迅猛,但是不可否認,高端的網絡技術和信息發布權力現階段大部分還是被西方發達國家掌握,宣傳經濟、政治、商業和文化信息[6]。
2.網絡輿情導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失效加速
網絡輿情的迅速性、隱蔽性和爆發性,使其控制和管理難度加大。隨著移動網絡的發展和普及,依賴網絡獲取信息的人數猛增。據有關調查顯示,大部分在校大學生和年輕白領接觸的主要媒體是互聯網,部分大學生接觸的信息媒體幾乎只剩下網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主要優勢在宣傳和社會實踐中,然而,網絡的發展使不少學生在虛擬社區的活躍程度遠遠大于在實際生活中。足不出戶的人群逐漸增多,參與社會實踐的時間大大減少,不少大學生,一年到頭跟輔導員和任課教師的交流明顯減少,有些跟同學交流的頗缺乏。這些情況都是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原有的教育手段加速失效的重要原因。對現階段而言,從事網絡輿情干預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大大少于現實需求,年紀較大、經驗豐富的、思想覺悟高而堅定的工作者往往對于新事物力不從心,不能滿足新興發展的網絡輿情發展需要。
3.網絡輿情的發展導致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公共關系形象管理難度加大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指根據一定社會、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自覺地對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響的組織者和教育者。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不包括在國家黨政機關專業從事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沾邊的相關人員,但其客觀上卻被人們當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網絡輿情迅速發展,黨政官員和執法機關受到的輿論監督加大。一定程度上,網絡的偏差性導致網絡輿情缺乏理性和現實性,部分網民在網上的發言缺乏理性,有些人甚至把互聯網作為發泄情緒的場所,出現庸俗、灰色的言論,更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公共形象管理。
三、網絡輿情逐漸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
正如全球化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一樣,網絡輿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是雙方面的。胡錦濤曾經指出:“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我們要充分認識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社會影響力,高度重視互聯網的建設、運用、管理,努力使互聯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沿陣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平臺、促進人們精神生活健康發展的廣闊空間。”[7]
在當代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通過對網絡輿情的引導和控制,有著重要意義。網絡輿情形成快、影響大,回避、封堵這些生硬的應對方法只會適得其反,應該變堵為導。專業的網絡輿情干預者可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的研究,對網絡中的情感、態度進行把握分析,預測可能潛在的問題。在網絡輿情形成初期,及時發布正面意見,科學性地、有針對性地進行疏導分析,對網民的心理問題進行調適。但在引導與控制過程中,不能壓制網絡受眾的個性,不能影響其參與網絡討論的積極性,要賦予網民足夠的信任和責任。這些措施是網絡輿情由弊轉利的重要途徑之一。
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這種新的教育方法具有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和先進性。從2010年起,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紛紛開設機構微博,2011年,政務微博的發展“提速”,不僅數量大幅增長,而且在微博使用能力和技巧上有了長足進步。本來微博屬于網友個人發布信息和意見的“自媒體”,政府和領導干部把它變成了“網上機關報”,一種與民眾互動的“公媒體”,把黨的“群眾路線”延伸到了互聯網中。2011年,互聯網上兩場聲勢浩大的“微公益”活動,均得到政府的積極回應,一是“隨手拍解救兒童”活動。二是為小學生提供“免費午餐”的網絡公益項目,該項目現已為百所小學兩萬名孩子提供了午餐。事實說明,通過網絡輿情載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更及時有效地實現與群眾互動,引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榮辱觀指導社會實踐。
思想政治工作者積極應用網絡輿情,通過大型活動宣傳和優秀草根宣傳弘揚社會主義道德新風,引導和鼓勵網絡媒體積極傳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密切聯系群眾,成為黨和國家的重要輿論陣地。無論是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深圳大運會等重大主題報道,還是“最美婆婆”、“最美媽媽”等草根事件輿情的積極反應,政府通過主流網絡媒體都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發出權威聲音,正確引導了社會輿論。因此,網絡媒體在引領社會新風、推動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結語
迅猛發展的網絡輿情對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影響已經成了學者官員的共識。有人說:網絡是信息傳播的渠道和途徑。網絡媒體始終只是技術工具,關鍵在于如何使用它和傳播什么樣的信息,關鍵在于人。時代發展下,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沒有較好地迎合時代要求。網絡輿情的發生發展促使更多的思政工作者從網下工作兼顧到互聯網載體。國家應通過法律、道德等手段,促使網絡媒體提高社會主義文化自覺,減少商業炒作和私人作秀,培養網絡輿情意見領袖,從而給網絡時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參考文獻:
[1]網絡輿情[EB/OL].百度百科,2014-07-31.
[2]曾潤喜.網絡輿情管控工作機制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9(18):79-82.
[3]曾潤喜.網絡輿情信息資源共享研究[J].情報雜志,2009(8):187-191.
[4]劉毅.網絡輿情研究概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280.
[5]張再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284.
[6]高宏存.網絡文化建設的輿論引導[EB/OL].中國文明網,2012-01-31.
[7]胡錦濤.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的講話[EB/OL].2008-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