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張哲思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型城鎮化”的“新”的三個方面,第一,生態的;第二,新的科學技術;第三,中國特殊性問題。認為綠色城鎮化是新型城鎮化要實現的目標,而科技創新是實現綠色城鎮化的保障,中國特殊性問題是實現新型城鎮化的前提。本文提出科學技術不是傳統城鎮化相關問題的癥結所在,科學技術發展是綠色城鎮化的主要動力。通過實現科技創新、創意產業的發展、綠色節能建筑、綠色能源發展及能源制度的建立做為保障,探索走出保護自然生態、低消耗、高產出、可持續發展的中國綠色城鎮化道路。
關鍵詞: 綠色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科學技術
一、新型城鎮化與綠色城鎮化
2014年3月16日,中國最新的《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2014-2020)》正式公布?!兑巹潯诽岢鲆粋€從現在到2020年的大規模建設計劃,涵蓋交通網絡、城市基礎設施和住宅房地產?!兑巹潯窂娬{中國的城鎮化進程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和“生態文明”的。它是中國決策者頗為宏觀的對新型城鎮化的一個解讀,新型城鎮化的路徑及方式并沒有具體的給出。
對于 “新型城鎮化”的“新”,筆者認為無外乎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生態的;第二,新的科學技術;第三,中國特殊性問題
(一)生態的城鎮即綠色城鎮
建立生態城鎮就要把以往城鎮化道路上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發展模式,轉變為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的模式,把中國城鎮建設為低碳的,綠色的、兼顧隔代公平的,使中國的城鎮發展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在這個地球上,城市擁有超過50%的人口,還有許多國家的許多地區正在努力邁入城鎮化的門檻,現在的城市和未來的城市都將面臨許多潛在性的問題,如能源、資源的消耗、環境的退化、空氣和水的質量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等,如果這些問題不被重視及解決,那我們的的城鎮化之路將毫無意義,因為無論是傳統城鎮化還是新型城鎮化,化得都是人,最終目的是讓更多的人能夠生活得更幸福、更平等。新型城鎮化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各個層次的動態都將影響整個系統的平衡。
(二)新的科學技術在中國新型城鎮化之路上起到提供技術基礎的作用
綠色城鎮化道路走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必然要改變傳統城鎮化之路上的原科學技術系統,有一些技術已經無法適應綠色城鎮化道路的發展,綠色城鎮化道路的發展也需要可能原來并不存在的某些領域的新技術作為支撐,因此需要以科技創新來作為實現新型城鎮化道路的技術保障。例如,清華大學王富平曾提出過,對于生態城規劃中出現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就是一個新指標,后續建設部門不知道如何操作,這就需要在規劃階段考慮當地有哪些可再生能源可以利用,提示可以采用哪些技術,這些技術利用到何種程度能夠達到上述指標效果,采用這些技術當地經濟條件能否達到等。
(三)中國特殊性問題是中國在全球化背景下是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必需考慮的前提
中國本身就是農業大國,農業人口眾多,中國的城鎮化步伐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近三十幾年經濟的高速發展,使我們的城鎮化也在突飛猛進,但我們一定要在走路的同時,遠眺前方,關注四周,少走彎路。在關注自身特殊性同時,我們也應清醒的看到,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之路并非完美可完全復制的。
西方城市化進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從上個世紀初就已被人關注。因此在歐洲,城鎮化已經達到90%左右的穩定狀態的今天,歐盟層面更強調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關注經濟、生態化、公平的協調發展。
綠色城鎮化是新型城鎮化要實現的目標,而科技創新是實現綠色城鎮化的保障,中國特殊性問題是實現新型城鎮化的前提。
二、科學技術對于綠色城鎮化的作用
(一)科學技術不是傳統城鎮化相關問題的癥結所在
傳統城鎮化道路帶來了許多問題,工業污染環境、汽車污染空氣、食品添加劑帶來了食品安全問題等等,這些似乎都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所以有人認為科學技術是這些問題的罪魁禍首,人類再不能依靠科學技術來獲取未來的幸福生活。
科學和技術自誕生之日起,人類生活就因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科學技術本身并不具備任何力量,只有它們自己時,它們什么都做不了。當人類主動的將它們與社會與各種組織聯系在一起時,它們就開始發揮作用了。環境污染、能源消耗、食品安全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的原罪,不應該歸咎于技術,是人類這個使用者和操縱者導引著技術的去路。Arthur P.J. Mol在闡述生態現代化理論的核心特征時,就正式地為科學技術正名。他認為現代的科學和技術是生態經濟中的主要機構,它們不是生態和社會破壞的第一罪人。1生態現代化就是來處理現代技術、(市場)經濟和國家干預的建立三者之間關系這個問題的。
(二)科學技術發展是綠色城鎮化的主要動力
在社會的各種功能執行的過程中,技術不斷地發生著轉換,這種技術的轉換不僅僅是技術本身發生變化,而是與之配套的一些基本要素也會發生改變。
演化經濟學關于技術的發展有兩個觀點:第一個觀點是,發展是一個變化、選擇和保留的過程。第二個觀點是,發展是一個演變的過程,其將創造“新的組合”并在一定的路徑和軌道上產生結果2。無論是哪個觀點,作為技術組成部分的生產過程技術、產品分類、生產的技巧和程序,技術發展過程中需要處理的人和人工物關系的具體方式等等,都在綠色城鎮化進程中復雜的扮演著推動的角色。技術的創新改變的不僅僅是技術本身,也能影響到相關的規則的建立,基礎設施的變化,更甚至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
三、綠色城鎮化路徑探索
(一)科技創新引領下的三化統籌
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化(也有稱特色產業化),還有一個信息化,根據不同地區具體情況,部分地區提出的是三化統籌,也有地區提出四化統籌。本文以前三化為例提出科技創新引領下的三化統籌,來實現綠色城鎮化。無論是工業生產還是農業生產,都離不開技術創新。
1、新型城鎮化為新型工業化和特色產業化提供社會基礎。
在三化中,“新型城鎮化”是目標,是核心?!靶滦统擎偦笔墙鉀Q城鄉矛盾與差異,使農村居民走向現代化生活方式的重要一步,是直接決定農民生活幸福指數的關鍵。新型城鎮化為新型工業化提供發展的物質基礎。在新型工業化的建設中,必然需要新型城鎮化與之配套。而新型城鎮為新型工業化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和環境生產和生活支撐。
新型城鎮化的建設也為新型工業化和特色產業化提供了重要的社會條件支持,伴隨著新型城鎮化的建設,解決土地所有權問題,“三農”問題才能真正的解決。農民變成了城鎮居民,更有利于新型工業化及特色產業化的推進,為后兩者發展提供支撐。
2、新型工業化為新型城鎮化和特色產業化的提供技術基礎。
建設新型城鎮與新型工業化密切相關。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融合要求科技創新跨領域跨學科的綜合創新與協同創新,歷史上的工業化必然伴隨城鎮化。新型工業化也為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提供了技術支撐系統,新型工業化的信息化和生態化新技術應用到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上,使新型城鎮化的目標有了技術上的保證。
新型工業化也為特色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通過科技創新,挖掘科學技術新的生態功能,發展特色生態產業,特別是在遼陽縣,特色農業等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新型工業化在技術手段,技術工藝和技術方法的支持,以便盡可能消除已有生產科技對自然的負面影響,實現生態生產。
3、特色產業化為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提供經濟基礎。
新型城鎮化,必須有產業支撐,特色產業化是實現新型城鎮化的經濟保障和基礎,也為新型工業化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和舞臺。
特色農業及服務業的發展必然讓更多的農村居民轉為城鎮居民,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這樣就加快了新型城鎮化建設,也為新型工業化發展提供保障。同時新型的工業化會形成大量的服務需求。順應這樣的趨勢服務業勢必做大做強。
特色產業是縣域經濟的支柱,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特色產業化是發展縣域經濟的主題和方向,發展縣域經濟來推動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特點。實踐表明,凡是縣域經濟發展好的地方,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工作也走在前面。特色產業發展的條件與模式研究有利于加快縣域經濟的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二)創意產業推進綠色城鎮化發展
大家都知道近年來創意產業在西方國家迅速發展,特別是在歐洲部分國家甚至有超過其傳統模式產業的趨勢。西班牙學者2012年通過一篇文章更是從實證的角度分析了創意產業對區域性財富的重要性3研究數據來自歐盟統計局(SBS)和區域經濟學研究組,OMIC帳戶(REA)的數據庫,數據通過對歐洲24個國家中的250個區域進行分析研究,得出三個重要的結論:第一是創意產業對富裕地區起到重要作用;第二個是最有創意的地區比起其他地區更具備高科技的生產制造行業,盡管他們在擁有低端生產技術行業占有一定的數量。第三每個工業區域對當地的財富都存在一定的影響,只是這里只展示創意工業對富裕地區的影響。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了解到創意產業對于區域經濟的重要性。我們可以根據不同地區具備的資源條件、區位優勢、經濟技術等,來確認該地區的創意產業的模式,建立創意城鎮,最終實現綠色的城鎮化。
(三)綠色建筑、綠色能源及能源制度促綠色城鎮化
今年的3月22日,在中國高層發展論壇上,聯合技術建筑及工業系統集團總裁戴杰儒對中國城鎮化問題的解決頗為樂觀,他認為“中國的城鎮化將是人類歷史上規模巨大的轉型”,而幫助這個轉型成功的則有可能是綠色節能的建筑。施耐德電器總裁趙國華針對城鎮化過程中資源緊張的問題,給出了一個“用技術帶動智慧城市發展”的微觀能源解決方案,美國UL公司總裁偉廉仕則提出 “注重室內空氣,不要建設有害建筑”的提議。這些企業家們是從自己的職業實踐經驗出發,嘗試提出了中國綠色城鎮化的路徑。
本文認為除了綠色建筑,綠色能源也必將成為綠色城鎮化的主要助力。太陽能、風能、垃圾處理轉化成能源等等,都將把中國推向能源的革命。而綠色能源的技術創新、推廣及應用,又迫切需要相應的能源制度,形成綠色能源體系來作為建制保障,保證綠色能源能夠發揮其自身的巨大作用。
中國的“綠色城鎮化”到底應如何推進,目前并沒有明確、可行的統一路徑,各省市都在實踐中逐漸摸索前行,但正因如此,先行者會面臨更多的機遇與挑戰。
參考文獻:
[1]Arthur P.J. Mol.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reform。In “Concepts and theories in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138-147.
[2]Frank W·Geels .Technological transitions as evolutionary reconfiguration processes: a multi-level perspective and a case-study. Research Policy 31 (2002) :1257–1274.
[3] BLANCA DE-MIGUEL-MOLINA, JOSE-LUIS HERVAS-OLIVER ,RAFAEL BOIX& MARIA DE-MIGUEL-MOLINA.The Importance of Creative Industry Agglomerations in Explaining the Wealth of European Regions.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Vol. 20, No. 8, August 2012:1263-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