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不久之前的十八大中,生態文明建設被多次提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最初被提到再到發展為一個國家戰略,經歷了快速發展的過程,由此可見生態文明建設地位的重要性。本文從淺析十八大報告為出發點,緊密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意在為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建成一個美麗和諧的小康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十八大;生態文明
“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1]中共十八大報告中充滿豪情的期盼,使人民大會堂的代表們迸發出了熱烈的掌聲。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直接涉及“生態”或“環境”的詞匯有28個,而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卻明顯提高到了45個,而且,引人關注的是,“自然”也成為報告中的又一亮點詞,可見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因此,我們必須要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一、開展生態國情教育,激起憂患意識
人類生存與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自然環境;恰當處理好人類和自然環境的關系,是人類獲得自身更好發展的關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顯著,但這是以高昂的資源環境為代價換來的。目前,全球能源的19.5%是由我國消費的,石油供應多數靠進口,煤炭消耗量遠比其他國家要高,高能耗只創造了不到世界9%的GDP,卻產生了全世界30%的垃圾、多數城市遭到污染以及經常發生的環境危機。
依賴開發環境、拼資源,不僅會造成環境問題,而且還會引發各種社會矛盾,從而阻礙經濟的健康發展。例如,漁業生產量下降多是由于水受污染而導致的;土地沙漠化以及土壤肥力降低則使農作物產量大幅減少。我國是人口大國、消費大國。“因此,對于環境保護來說,公民的消費美德以及私人領域的其他美德(如節儉)都是至關重要的。”[2]節約是中國傳統的美德,“即使在人類歷史上最浪費的社會—美國,節約和簡樸也是國家的準則。”【3】所以,為了子孫后代的生存發展,我們一定要樹立起節約資源的意識。西方發達國家“先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的方式在我國是決不可被重復實踐的,為此我們要尋求適合中國發展的環保新模式,以提高經濟發展水平。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本質上就是人和自然的關系。處理環境問題,中心則是怎樣把握好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定位問題。 構建人與自然共同發展的生態理念,是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二者矛盾性以及對立統一規律的直觀體現。
二、直面矛盾,樹立現代科學發展意識
習近平指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最偉大的夢想”。【4】顯然,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也應是偉大夢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環境保護及治理工作成效顯著。盡管黨中央將保護環境作為基本國策之一,但形勢依然嚴峻,工業污染、城市污染以及農村污染問題尚未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正經歷著進一步惡化的趨勢。
中國是一個快速發展中國家,發展才是解決環保問題的金鑰匙。我國要戰勝貧困,改善人民生活,必須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綜合國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資源的優化以及生態環境的保護,都以經濟發展為根本。但是,絕對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發展,更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所以,解決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對于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極其關鍵。
我們要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注重環境保護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重要性。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5】面對我國經濟迅速發展與生態環境問題日漸上升的矛盾,根本之路則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施循環經濟,開創經濟與環境“共贏”的局面。大力發展生態型產業,提升產業結構調整。要大力實施環境保護責任制,將其視為現代城市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是廢除條塊分割管理制度,構建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環保綜合治理體制。其次是加強各項環保制度的實施,包括環保規劃、環境評價以及污染源限期整改制度等。最后是加強環保監督。針對環境違法行為加重處罰,徹底根治環境違法行為問題。
三、加大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的落實,建設美麗和諧中國
當前,新世紀的特征是綠色經濟、循環經濟,怎樣處理好經濟和環境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共同發展的現代文明成為落實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的重中之重。在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過程中,務必要做到遵循保護環境的原則,用環境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已是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6】十八大報告第一次單篇闡述生態文明,第一次將“美麗中國”升格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目標,從統領全局的高度來闡述生態文明建設,體現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準確把握,將生態文明建設并入五位一體的總格局中來詮釋,同時也充分表明中國人民對世界高度負責的崇高精神。
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及發展過程中碰到的種種困難時, “資源環境問題約束加劇”依舊首當其沖。這充分體現,資源環境問題已是我黨的關注重點。要順利促進“三大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形勢不容樂觀,要求我們提高警惕,腳踏實地,在未來工作中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步伐。當前,資源約束加劇,對環境以及其他生態系統等的破壞愈演愈烈,所以一定要建立尊敬自然、適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現代生態理念,把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戰略地位,真正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整個過程中,奮力開創中國生態文明新天地,最終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5][6]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楊通進.生態公民的培養是戰略任務[J].綠葉,2009(1).
[3][美] 艾倫·杜寧.多少算夠—消費社會與地球的未來[M].譯者:畢聿,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09.
[4]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深情闡述“中國夢”[N].人民日報,2012-11-30(01).
【作者簡介】谷君偉(1989-),男,漢族,河南周口人,貴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