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小鳳
摘 要:為了研究如何在土地流轉中擴大農戶的收益分配權利,該文通過分析流轉中的各相關利益主體的利益博弈,運用成本收益和利益矛盾的分析方法,得出了農戶收益權受損主要在于再就業收益的不穩定、市場信息的不對稱、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土地的產權不明晰和基層組織的職責不明確幾個方面。因此,若想提高農戶的收益權利,增強農戶在土地流轉各方博弈中的話語權,就必須增加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就業技能培訓、建立健全信息交流平臺和土地流轉市場、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實施土地確權登記和明確基層組織職責權限。
關鍵詞:土地流轉;相關利益主體;博弈;成本收益矩陣;農民收益權利
中圖分類號 F356.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2-06-03
“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中心問題,而其中的土地流轉問題更是關系到農民增收、城鄉一體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一直為社會各界人士所關注。學術界關于土地流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地制度研究、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問題及模式研究、不同利益主體的角色研究、土地流轉與農民權益保護研究和土地流轉的利益博弈研究等5個方面。本文將后3個研究范圍加以整合,試圖通過建立成本-收益矩陣分析不同利益主體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的利得與損失,從中著重研究農民主體的收益權問題,以此找出提高農民權益的方法。
1 相關利益主體的界定及利益訴求分析
利益主體是指在經濟利益上具有一致性的行為主體及其構成的集合。根據斯蒂格利茨的利益相關者理論,本文認為土地流轉的相關利益主體是指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能對土地流轉的程度、范圍、價格等等產生重大影響的團體或個人,而這些團體和個人有可能直接參與土地的流轉,也有可能并不參與其中。據此,本文界定土地流轉中的相關利益主體為轉出農戶、轉入農戶、轉入企業、基層政府、村委會、村集體經濟組織和中介組織幾個方面,并將其分為轉出方、轉入方和基層組織3大類別,以此對各個利益相關主體進行各自的利益訴求分析。
1.1 土地轉出方及其利益訴求 土地轉出方是指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但將其經營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而只保留承包權的農戶。轉出農戶擁有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可以自主選擇是否自我經營,附著在土地上的就業、社保、當地經濟發展中的話語權等從屬權利同樣歸屬于轉出農戶。因此,轉出農戶在土地流轉中的利益訴求主要來自于以下2個方面:第一,基于交換原理,轉出農戶希望從土地流轉中獲得的報酬至少不低于自我耕種時的收益,當然這部分自耕收益又包含土地本身的價值成本,耕種獲得的純收入,以及農民自耕這種分次投入、一次收益的簡單投資方式所節約的資金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等3個部分;第二,由于我國農村土地肩負著農民的就業、社保、社區地位等使命,因此,在土地流轉中,轉出農戶期望自己在土地轉出后尋求就業和社保的等待期內,其尋找職業和合理社會保障的機會成本以及失去土地后在社區內的被認同感和存在感的降低得到相應補償。
1.2 土地轉入方及其利益訴求 土地轉入方是指通過交換從土地轉出方處取得土地最終經營權的農戶或其他經濟組織,包括轉入農戶和轉入企業。土地轉入方通過交換取得土地的經營權利,其利益訴求集中表現為對付出代價的補償和獲取經營利潤,這其中也包括未來對土地投資的補償。
1.3 基層組織及其利益訴求 基層組織是指縣級以下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對土地的轉入轉出有直接或間接干預能力和影響力的組織團體,包括基層政府、村民委員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土地流轉中介組織。基層組織在土地流轉中的作用主要是促進土地合理有序流轉,其利益訴求表現為不同的情況,這主要取決于基層組織作用發揮的程度和工作方式。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基層組織面臨不作為和作為2種實施方式的選擇,在不作為方式下,基層組織的利益訴求在于按國家法定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在有作為方式下,從廣大單個農戶角度,基層組織會產生正作為和負作為2種效應。正作為即通過信息收集和發布、嚴格的資格審查、良好的基礎建設和參與談判來增強單個農戶在土地流轉中的地位和社會資本,減小農戶的交易成本。借此,基層組織可分享更大份額的土地增值收益并獲取付出代價的公允補償。負作為即接受轉入方尋租,與轉入方共謀,在信息發布、資格審查和談判時對轉入方給予明顯的維護或對轉出農戶以隱瞞甚至欺騙。借此,基層組織不僅獲得了土地的增值收益分享額,同時也獲得了共謀超額收益。
2 各相關利益主體利益成本-收益矩陣的建立及分析
土地流轉的各方參與主體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理性經濟人——至少是有限理性,都明白并試圖使自身利益達到最大化,因此,在不同的利益訴求下,各方對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態度及應對不同,也容易產生利益沖突。根據土地流轉中各利益主體參與程度的不同,各方的成本收益不一,并形成了轉入轉出方之間以及轉入轉出方和基層組織三者之間的不同的博弈關系。在此,本文設定土地轉出方的成本收益為Ca、Ra,土地轉入方的成本收益為Cb、Rb,基層組織的成本收益為Cc和Rc。
2.1 土地轉出方與轉入方的雙方博弈成本-收益矩陣 在土地流轉中,當基層組織選擇不作為時,流轉中僅剩土地轉出和轉入雙方,是雙方博弈行為。根據前文的各方利益訴求分析,設轉出方土地流轉的收益為2部分,即租金收益Ra1和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后的兼業收益Ra2;轉出方的成本則分為4部分,分別是自耕和轉讓獲得更高價租金收益的機會成本Ca1、交易成本Ca2、喪失的土地附屬權益Ca3和糾紛處理成本Ca4。土地轉入方的收益主要是轉入土地使用收益Rb1;成本有付出的租金Ra1、交易成本Cb1、機會成本Cb2和糾紛處理成本Cb3。據此,可以得出轉入轉出雙方的成本收益分析如表1所示。
由以上利益博弈可以看出,若想實現土地流轉,對流轉雙方的要求不盡相同。對轉入方來講,主要在于提高土地的使用收益,而這與后期投入和土地本身的質量密切相關。對轉出農戶來講,若要擴大農戶的收益權,必須提高租金收益和再就業的兼業收益,同時在自耕收益一般固定的情況下,盡可能降低交易成本、減少土地附屬權益的喪失,并降低糾紛發生的概率。
2.2 土地轉出方、轉入方和基層組織的3方博弈成本-收益矩陣
2.2.1 基層組織正作為條件下的3方成本-收益矩陣 在基層組織正作為,即不共謀條件下,轉出方土地流轉的收益由3部分組成,即租金收益Ra1、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后的兼業收益Ra2和基層組織正向干預為轉出農戶節約的交易成本-Ca5;其成本則同轉入轉出雙方博弈時相同。土地轉入方的成本收益也同轉入轉出雙方博弈時相同。基層組織的收益為參與土地流轉分享的土地增值收益或提供服務的報酬收益Rc1,成本則是為農戶提供服務的成本Cc1和流轉糾紛處理成本Cc2。據此,3方博弈的具體成本收益分析如表2所示。
2.2.2 基層組織負作為條件下的3方成本-收益矩陣 而在基層組織負向作為,即與土地轉入方共謀的情況下,假定轉入方同基層組織的共謀成本和收益分攤比率為1:λ,3個利益相關主體的成本收益預期如下。轉出方土地流轉的收益同前一種情況;但是其成本除了前文所述之外,更添加了共謀使之收益受損-Ra3。土地轉入方的收益除轉入土地使用收益Rb1外,還包括共謀超額收益Rb2;成本除前一種情況所述之外,也額外增加了共謀成本Cb4。基層組織的收益為參與土地流轉分享的土地增值收益或提供服務的報酬收益Rc1和共謀超額收益λRb2,成本則包括農戶提供服務的成本Cc1、流轉糾紛處理成本Cc2和共謀成本λCb4。據此,3方博弈的具體成本收益分析如表3所示。
由于流轉的凈收益不小于零,可見3方參與時(轉出,轉入,正作為)和(轉出,轉入,負作為)均是最優策略均衡。由上文分析可得,即使基層組織與轉入方不進行共謀,仍然可以分享土地流轉的增值收益或勞務報酬,而轉出農戶在基層組織正向作為時則可以避免額外的收益受損,因此,若想保護農戶的收益權,提高農戶收益,就必須打擊基層組織的共謀行為。
3 結語
通過上文建立博弈模型和對模型結果的分析,在土地流轉中,如何增強農戶的話語權,切實保護農戶的收益權利,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提高再就業的兼業收益,增加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就業技能培訓,縮短就業等待期;二是建立健全信息交流平臺和土地流轉市場,降低農戶交易成本;三是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保障農戶土地延伸權益;四是加快實施土地確權登記,減少土地流轉糾紛;五是明確基層組織職責權限,確保基層組織正向作為。
參考文獻
[1]陳鈺宇,洪嘉聰.政府主導下的土地流轉路徑模型——一個動態博弈的視角[J].經濟評論,2012(2).
[2]付占娟,蘇爾波.農地流轉中利益相關方關系分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10(3).
[3]黃敏秋.土地流轉與農民權益保護研究——基于土地制度的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9(5).
[4]劉玉榮,劉芳.土地使用權流轉條件下的農村經濟關系博弈分析[J].北方經濟,2009(2).
[5]王守智.地方政府與農民在農村土地流轉中的角色定位及重塑[J].桂海論叢,2010(1).
[6]許偉,袁景衡.土地流轉中集體的角色錯位與回歸[J].安徽農業科學,2011(26).
[7]徐世松,范濤.農村土地流轉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基于轉包方與承包方的博弈分析[J].三農問題,2009(7).
[8]趙駿青,嚴行.當前土地流轉制度與農民權益保護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22).
[9]鐘漲寶,狄金華.中介組織在土地流轉中的地位與作用[J].土地問題,2005(3).
[10]呂世辰.農村土地流轉制度下的農民社會保障[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55.
[11]郭雙梅.土地流轉中農民權益流失的問題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0,05:10-14.
[12]石冬梅.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的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研究——以河北省農村土地流轉為例[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3,06:103-116. (責編:張宏民)
2.2 土地轉出方、轉入方和基層組織的3方博弈成本-收益矩陣
2.2.1 基層組織正作為條件下的3方成本-收益矩陣 在基層組織正作為,即不共謀條件下,轉出方土地流轉的收益由3部分組成,即租金收益Ra1、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后的兼業收益Ra2和基層組織正向干預為轉出農戶節約的交易成本-Ca5;其成本則同轉入轉出雙方博弈時相同。土地轉入方的成本收益也同轉入轉出雙方博弈時相同。基層組織的收益為參與土地流轉分享的土地增值收益或提供服務的報酬收益Rc1,成本則是為農戶提供服務的成本Cc1和流轉糾紛處理成本Cc2。據此,3方博弈的具體成本收益分析如表2所示。
2.2.2 基層組織負作為條件下的3方成本-收益矩陣 而在基層組織負向作為,即與土地轉入方共謀的情況下,假定轉入方同基層組織的共謀成本和收益分攤比率為1:λ,3個利益相關主體的成本收益預期如下。轉出方土地流轉的收益同前一種情況;但是其成本除了前文所述之外,更添加了共謀使之收益受損-Ra3。土地轉入方的收益除轉入土地使用收益Rb1外,還包括共謀超額收益Rb2;成本除前一種情況所述之外,也額外增加了共謀成本Cb4。基層組織的收益為參與土地流轉分享的土地增值收益或提供服務的報酬收益Rc1和共謀超額收益λRb2,成本則包括農戶提供服務的成本Cc1、流轉糾紛處理成本Cc2和共謀成本λCb4。據此,3方博弈的具體成本收益分析如表3所示。
由于流轉的凈收益不小于零,可見3方參與時(轉出,轉入,正作為)和(轉出,轉入,負作為)均是最優策略均衡。由上文分析可得,即使基層組織與轉入方不進行共謀,仍然可以分享土地流轉的增值收益或勞務報酬,而轉出農戶在基層組織正向作為時則可以避免額外的收益受損,因此,若想保護農戶的收益權,提高農戶收益,就必須打擊基層組織的共謀行為。
3 結語
通過上文建立博弈模型和對模型結果的分析,在土地流轉中,如何增強農戶的話語權,切實保護農戶的收益權利,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提高再就業的兼業收益,增加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就業技能培訓,縮短就業等待期;二是建立健全信息交流平臺和土地流轉市場,降低農戶交易成本;三是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保障農戶土地延伸權益;四是加快實施土地確權登記,減少土地流轉糾紛;五是明確基層組織職責權限,確保基層組織正向作為。
參考文獻
[1]陳鈺宇,洪嘉聰.政府主導下的土地流轉路徑模型——一個動態博弈的視角[J].經濟評論,2012(2).
[2]付占娟,蘇爾波.農地流轉中利益相關方關系分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10(3).
[3]黃敏秋.土地流轉與農民權益保護研究——基于土地制度的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9(5).
[4]劉玉榮,劉芳.土地使用權流轉條件下的農村經濟關系博弈分析[J].北方經濟,2009(2).
[5]王守智.地方政府與農民在農村土地流轉中的角色定位及重塑[J].桂海論叢,2010(1).
[6]許偉,袁景衡.土地流轉中集體的角色錯位與回歸[J].安徽農業科學,2011(26).
[7]徐世松,范濤.農村土地流轉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基于轉包方與承包方的博弈分析[J].三農問題,2009(7).
[8]趙駿青,嚴行.當前土地流轉制度與農民權益保護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22).
[9]鐘漲寶,狄金華.中介組織在土地流轉中的地位與作用[J].土地問題,2005(3).
[10]呂世辰.農村土地流轉制度下的農民社會保障[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55.
[11]郭雙梅.土地流轉中農民權益流失的問題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0,05:10-14.
[12]石冬梅.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的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研究——以河北省農村土地流轉為例[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3,06:103-116. (責編:張宏民)
2.2 土地轉出方、轉入方和基層組織的3方博弈成本-收益矩陣
2.2.1 基層組織正作為條件下的3方成本-收益矩陣 在基層組織正作為,即不共謀條件下,轉出方土地流轉的收益由3部分組成,即租金收益Ra1、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后的兼業收益Ra2和基層組織正向干預為轉出農戶節約的交易成本-Ca5;其成本則同轉入轉出雙方博弈時相同。土地轉入方的成本收益也同轉入轉出雙方博弈時相同。基層組織的收益為參與土地流轉分享的土地增值收益或提供服務的報酬收益Rc1,成本則是為農戶提供服務的成本Cc1和流轉糾紛處理成本Cc2。據此,3方博弈的具體成本收益分析如表2所示。
2.2.2 基層組織負作為條件下的3方成本-收益矩陣 而在基層組織負向作為,即與土地轉入方共謀的情況下,假定轉入方同基層組織的共謀成本和收益分攤比率為1:λ,3個利益相關主體的成本收益預期如下。轉出方土地流轉的收益同前一種情況;但是其成本除了前文所述之外,更添加了共謀使之收益受損-Ra3。土地轉入方的收益除轉入土地使用收益Rb1外,還包括共謀超額收益Rb2;成本除前一種情況所述之外,也額外增加了共謀成本Cb4。基層組織的收益為參與土地流轉分享的土地增值收益或提供服務的報酬收益Rc1和共謀超額收益λRb2,成本則包括農戶提供服務的成本Cc1、流轉糾紛處理成本Cc2和共謀成本λCb4。據此,3方博弈的具體成本收益分析如表3所示。
由于流轉的凈收益不小于零,可見3方參與時(轉出,轉入,正作為)和(轉出,轉入,負作為)均是最優策略均衡。由上文分析可得,即使基層組織與轉入方不進行共謀,仍然可以分享土地流轉的增值收益或勞務報酬,而轉出農戶在基層組織正向作為時則可以避免額外的收益受損,因此,若想保護農戶的收益權,提高農戶收益,就必須打擊基層組織的共謀行為。
3 結語
通過上文建立博弈模型和對模型結果的分析,在土地流轉中,如何增強農戶的話語權,切實保護農戶的收益權利,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提高再就業的兼業收益,增加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就業技能培訓,縮短就業等待期;二是建立健全信息交流平臺和土地流轉市場,降低農戶交易成本;三是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保障農戶土地延伸權益;四是加快實施土地確權登記,減少土地流轉糾紛;五是明確基層組織職責權限,確保基層組織正向作為。
參考文獻
[1]陳鈺宇,洪嘉聰.政府主導下的土地流轉路徑模型——一個動態博弈的視角[J].經濟評論,2012(2).
[2]付占娟,蘇爾波.農地流轉中利益相關方關系分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10(3).
[3]黃敏秋.土地流轉與農民權益保護研究——基于土地制度的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9(5).
[4]劉玉榮,劉芳.土地使用權流轉條件下的農村經濟關系博弈分析[J].北方經濟,2009(2).
[5]王守智.地方政府與農民在農村土地流轉中的角色定位及重塑[J].桂海論叢,2010(1).
[6]許偉,袁景衡.土地流轉中集體的角色錯位與回歸[J].安徽農業科學,2011(26).
[7]徐世松,范濤.農村土地流轉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基于轉包方與承包方的博弈分析[J].三農問題,2009(7).
[8]趙駿青,嚴行.當前土地流轉制度與農民權益保護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22).
[9]鐘漲寶,狄金華.中介組織在土地流轉中的地位與作用[J].土地問題,2005(3).
[10]呂世辰.農村土地流轉制度下的農民社會保障[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55.
[11]郭雙梅.土地流轉中農民權益流失的問題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0,05:10-14.
[12]石冬梅.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的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研究——以河北省農村土地流轉為例[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3,06:103-116.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