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卉+毛縯韜
摘 要:隨著鄉村農業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鄉村旅游景觀建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該文結合浙江省具體的鄉村旅游景觀實例,從規劃設計理念、景觀空間規劃和景觀品質三大層面總結出了浙江省鄉村旅游景觀建設的成功經驗,以期為鄉村旅游景觀的規劃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經驗
中圖分類號 S73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2-139-02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與日俱增的生活壓力和每況愈下的城市環境都促使著越來越多的人們暫時逃離高度文明化的城市而去追求心目中“世外桃源”。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與此同時,鄉村旅游景觀的規劃設計也迎來了洶涌澎湃的發展大潮。而伴隨著2008年浙江省安吉縣“中國美麗鄉村”計劃的正式提出,浙江省一舉成為我國鄉村旅游景觀規劃設計最早的實踐探索者,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它已經成為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旅游景觀建設的典范。它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與其鄉村自身的景觀資源、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旅游的傳統氛圍、積極的政策導引等因素都密切相關。其中,有效的景觀規劃設計顯然是重要而關鍵的一環。
1 規劃設計理念層面
良好的旅游環境是鄉村旅游景觀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浙江省許多鄉村旅游規劃項目都注重景觀的可持續性發展,樹立了生態化的人文主義規劃設計理念。例如,坐落于浙江省麗水市云和縣崇頭鎮的梅源梯田旅游區,其實行村民參與規劃理念,規劃者以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為前提,采用一種動態保護的模式。一方面體現為規劃設計時的社區參與理念,即適當鼓勵村民通過開展農家樂接待或其它旅游商品生產等事業,并在規劃中明確預留出相對集中的用地與項目發展空間。另一方面體現為和諧發展保護理念,即不讓鄉村變成城市化旅游區,而是通過鄉村游憩功能的實現來強化鄉村的“三生”功能,以“農業景觀、農業產品和生產過程”為吸引物來發展旅游,從而達到農業增益、農民增收和農村更宜居住的目的[1]。此外,衢州市石室鄉東部的荊溪旅游村以及蘭溪市的諸葛村觀光園都深入挖掘景觀的歷史文脈,盡可能地保護和順應旅游區的山水生態格局,對旅游區內生態林和水域都采取了嚴格保護式規劃,并明確預留出相對集中的用地與項目發展空間。上述實例都是生態化人文主義規劃設計理念的體現。
2 景觀空間規劃層面
2.1 空間規劃與鄉土文化相結合 位于衢州市石室鄉東部的荊溪旅游村在整體空間的規劃上從文化的角度分析定位,對文化與空間的交織性問題深入思考,調查出荊溪村之爛柯山與圍棋有著緊密的關系,村落的平面布局規劃便以棋理作設計指導理念,不但注意景觀空間的視覺美學效果,更強調空間與當地鄉土文化的結合,做到鄉村旅游空間“形”與“意”的交融統一,為游客提供了特色的游憩多元化空間,提高了鄉村旅游景觀的文化吸引力。(如圖1)
2.2 協調鄉村空間關系 浙江金華磐安白山村旅游規劃注意村民生活空間與游客游覽空間之間的關系,在保留鄉村本土性的前提下,把以進行旅游開發為背景的鄉村空間資源綜合納入鄉村旅游要素中,規劃提出魚骨狀式的聚落組團結構(如圖2),在更高層次上將鄉村建設與旅游開發結合起來,構建以鄉村為中心,多層次整體化的鄉村空間結構[2]。此外,蘭溪市的諸葛村休閑農業帶規劃的主旨就是利用古村落建筑保護核心區—休閑農業旅游區—外圍景觀生態恢復區的圈層結構來保護逐漸消失的古村落景觀空間的同時強化它的旅游空間功能。
3 景觀品質層面
3.1 鄉村意象規劃 鄉村意象是吸引、滿足游客參與鄉村旅游活動的根本,它是鄉村景觀資源品質高層次的有力體現,同時也是鄉村旅游景觀的“靈魂”。圍棋文化是衢州市石室鄉荊溪鄉村旅游的靈魂,是重要的旅游資源,荊溪旅游村的規劃設計就以圍棋為設計元素,將鄉村景觀展示與圍棋文化旅游完美結合,在游客腦海中形成了鮮明的鄉村景觀意象。
3.2 特色營造 特色是鄉村旅游景觀最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基本品質,也是鄉村旅游景觀建設與形象塑造的核心內容。蘭溪市的諸葛古村觀光農業園以農業景觀、農業產品和生產過程為主題的山水田園休閑環境成為了當地旅游景觀的特色之處。衢州市石室鄉荊溪村也以古塘八卦田營造出了爛柯山腳下一大特色旅游景點。
3.3 文化傳承 文化是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靈魂、是歷史研究的寶貴資源。鄉土文化協調自然與人、人與人的關系以及民族和文化認同感,能夠維持社會穩定,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文化也是鄉村旅游景觀的內在品質,在鄉村旅游景觀建設中,很多旅游區都通過有機更新的鄉村景觀營造方法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功能需求互動,形成高品質文化景觀特色的鄉村游憩地。
3.4 建筑形象改造 為了發展旅游,促進鄉村生活環境、村容村貌的改善,浙江省一些鄉村旅游區對民居建筑形象作了整體改造。以傳統浙江民居的建筑風格為改造范例,對原來雜亂、陳舊的農家宅院外立面進行了鄉土化的整修。雖然是簡單的布景式處理,但與鄉村恬靜的居住氛圍相協調,符合當前人們的懷舊心理,最重要的是,這樣的改造使鄉村旅游區的整體形象得到統一,是改善景區形象的經濟有效之法。
參考文獻
[1]張建國.基于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的休閑農業規劃研究——以諸葛村休閑農業帶規劃為例[J].湖北農業科學,2011(09).
[2]馬靈燕,賀勇,郎大志.基于空間資源化視角下的鄉村規劃設計探索[J].建筑與文化,2012(04).
[3]俞益武,張建國,朱銓,等.休閑觀光農業園區的規劃與開發[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
[4]孫一卉,張建國,毛縯韜.魚文化在鄉村休閑餐飲中應用的實踐探索—以衢州市柯城區石室鄉魚樂山莊為例[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06):152-153.
[5]張建國,俞益武,蔡碧凡.海外休閑觀光農業產業發展經驗對浙江的啟示[J].中國農學通報,2006,22(11):516-519.
(責編:吳祚云)endprint
摘 要:隨著鄉村農業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鄉村旅游景觀建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該文結合浙江省具體的鄉村旅游景觀實例,從規劃設計理念、景觀空間規劃和景觀品質三大層面總結出了浙江省鄉村旅游景觀建設的成功經驗,以期為鄉村旅游景觀的規劃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經驗
中圖分類號 S73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2-139-02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與日俱增的生活壓力和每況愈下的城市環境都促使著越來越多的人們暫時逃離高度文明化的城市而去追求心目中“世外桃源”。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與此同時,鄉村旅游景觀的規劃設計也迎來了洶涌澎湃的發展大潮。而伴隨著2008年浙江省安吉縣“中國美麗鄉村”計劃的正式提出,浙江省一舉成為我國鄉村旅游景觀規劃設計最早的實踐探索者,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它已經成為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旅游景觀建設的典范。它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與其鄉村自身的景觀資源、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旅游的傳統氛圍、積極的政策導引等因素都密切相關。其中,有效的景觀規劃設計顯然是重要而關鍵的一環。
1 規劃設計理念層面
良好的旅游環境是鄉村旅游景觀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浙江省許多鄉村旅游規劃項目都注重景觀的可持續性發展,樹立了生態化的人文主義規劃設計理念。例如,坐落于浙江省麗水市云和縣崇頭鎮的梅源梯田旅游區,其實行村民參與規劃理念,規劃者以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為前提,采用一種動態保護的模式。一方面體現為規劃設計時的社區參與理念,即適當鼓勵村民通過開展農家樂接待或其它旅游商品生產等事業,并在規劃中明確預留出相對集中的用地與項目發展空間。另一方面體現為和諧發展保護理念,即不讓鄉村變成城市化旅游區,而是通過鄉村游憩功能的實現來強化鄉村的“三生”功能,以“農業景觀、農業產品和生產過程”為吸引物來發展旅游,從而達到農業增益、農民增收和農村更宜居住的目的[1]。此外,衢州市石室鄉東部的荊溪旅游村以及蘭溪市的諸葛村觀光園都深入挖掘景觀的歷史文脈,盡可能地保護和順應旅游區的山水生態格局,對旅游區內生態林和水域都采取了嚴格保護式規劃,并明確預留出相對集中的用地與項目發展空間。上述實例都是生態化人文主義規劃設計理念的體現。
2 景觀空間規劃層面
2.1 空間規劃與鄉土文化相結合 位于衢州市石室鄉東部的荊溪旅游村在整體空間的規劃上從文化的角度分析定位,對文化與空間的交織性問題深入思考,調查出荊溪村之爛柯山與圍棋有著緊密的關系,村落的平面布局規劃便以棋理作設計指導理念,不但注意景觀空間的視覺美學效果,更強調空間與當地鄉土文化的結合,做到鄉村旅游空間“形”與“意”的交融統一,為游客提供了特色的游憩多元化空間,提高了鄉村旅游景觀的文化吸引力。(如圖1)
2.2 協調鄉村空間關系 浙江金華磐安白山村旅游規劃注意村民生活空間與游客游覽空間之間的關系,在保留鄉村本土性的前提下,把以進行旅游開發為背景的鄉村空間資源綜合納入鄉村旅游要素中,規劃提出魚骨狀式的聚落組團結構(如圖2),在更高層次上將鄉村建設與旅游開發結合起來,構建以鄉村為中心,多層次整體化的鄉村空間結構[2]。此外,蘭溪市的諸葛村休閑農業帶規劃的主旨就是利用古村落建筑保護核心區—休閑農業旅游區—外圍景觀生態恢復區的圈層結構來保護逐漸消失的古村落景觀空間的同時強化它的旅游空間功能。
3 景觀品質層面
3.1 鄉村意象規劃 鄉村意象是吸引、滿足游客參與鄉村旅游活動的根本,它是鄉村景觀資源品質高層次的有力體現,同時也是鄉村旅游景觀的“靈魂”。圍棋文化是衢州市石室鄉荊溪鄉村旅游的靈魂,是重要的旅游資源,荊溪旅游村的規劃設計就以圍棋為設計元素,將鄉村景觀展示與圍棋文化旅游完美結合,在游客腦海中形成了鮮明的鄉村景觀意象。
3.2 特色營造 特色是鄉村旅游景觀最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基本品質,也是鄉村旅游景觀建設與形象塑造的核心內容。蘭溪市的諸葛古村觀光農業園以農業景觀、農業產品和生產過程為主題的山水田園休閑環境成為了當地旅游景觀的特色之處。衢州市石室鄉荊溪村也以古塘八卦田營造出了爛柯山腳下一大特色旅游景點。
3.3 文化傳承 文化是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靈魂、是歷史研究的寶貴資源。鄉土文化協調自然與人、人與人的關系以及民族和文化認同感,能夠維持社會穩定,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文化也是鄉村旅游景觀的內在品質,在鄉村旅游景觀建設中,很多旅游區都通過有機更新的鄉村景觀營造方法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功能需求互動,形成高品質文化景觀特色的鄉村游憩地。
3.4 建筑形象改造 為了發展旅游,促進鄉村生活環境、村容村貌的改善,浙江省一些鄉村旅游區對民居建筑形象作了整體改造。以傳統浙江民居的建筑風格為改造范例,對原來雜亂、陳舊的農家宅院外立面進行了鄉土化的整修。雖然是簡單的布景式處理,但與鄉村恬靜的居住氛圍相協調,符合當前人們的懷舊心理,最重要的是,這樣的改造使鄉村旅游區的整體形象得到統一,是改善景區形象的經濟有效之法。
參考文獻
[1]張建國.基于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的休閑農業規劃研究——以諸葛村休閑農業帶規劃為例[J].湖北農業科學,2011(09).
[2]馬靈燕,賀勇,郎大志.基于空間資源化視角下的鄉村規劃設計探索[J].建筑與文化,2012(04).
[3]俞益武,張建國,朱銓,等.休閑觀光農業園區的規劃與開發[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
[4]孫一卉,張建國,毛縯韜.魚文化在鄉村休閑餐飲中應用的實踐探索—以衢州市柯城區石室鄉魚樂山莊為例[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06):152-153.
[5]張建國,俞益武,蔡碧凡.海外休閑觀光農業產業發展經驗對浙江的啟示[J].中國農學通報,2006,22(11):516-519.
(責編:吳祚云)endprint
摘 要:隨著鄉村農業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鄉村旅游景觀建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該文結合浙江省具體的鄉村旅游景觀實例,從規劃設計理念、景觀空間規劃和景觀品質三大層面總結出了浙江省鄉村旅游景觀建設的成功經驗,以期為鄉村旅游景觀的規劃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經驗
中圖分類號 S73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2-139-02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與日俱增的生活壓力和每況愈下的城市環境都促使著越來越多的人們暫時逃離高度文明化的城市而去追求心目中“世外桃源”。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與此同時,鄉村旅游景觀的規劃設計也迎來了洶涌澎湃的發展大潮。而伴隨著2008年浙江省安吉縣“中國美麗鄉村”計劃的正式提出,浙江省一舉成為我國鄉村旅游景觀規劃設計最早的實踐探索者,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它已經成為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旅游景觀建設的典范。它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與其鄉村自身的景觀資源、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旅游的傳統氛圍、積極的政策導引等因素都密切相關。其中,有效的景觀規劃設計顯然是重要而關鍵的一環。
1 規劃設計理念層面
良好的旅游環境是鄉村旅游景觀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浙江省許多鄉村旅游規劃項目都注重景觀的可持續性發展,樹立了生態化的人文主義規劃設計理念。例如,坐落于浙江省麗水市云和縣崇頭鎮的梅源梯田旅游區,其實行村民參與規劃理念,規劃者以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為前提,采用一種動態保護的模式。一方面體現為規劃設計時的社區參與理念,即適當鼓勵村民通過開展農家樂接待或其它旅游商品生產等事業,并在規劃中明確預留出相對集中的用地與項目發展空間。另一方面體現為和諧發展保護理念,即不讓鄉村變成城市化旅游區,而是通過鄉村游憩功能的實現來強化鄉村的“三生”功能,以“農業景觀、農業產品和生產過程”為吸引物來發展旅游,從而達到農業增益、農民增收和農村更宜居住的目的[1]。此外,衢州市石室鄉東部的荊溪旅游村以及蘭溪市的諸葛村觀光園都深入挖掘景觀的歷史文脈,盡可能地保護和順應旅游區的山水生態格局,對旅游區內生態林和水域都采取了嚴格保護式規劃,并明確預留出相對集中的用地與項目發展空間。上述實例都是生態化人文主義規劃設計理念的體現。
2 景觀空間規劃層面
2.1 空間規劃與鄉土文化相結合 位于衢州市石室鄉東部的荊溪旅游村在整體空間的規劃上從文化的角度分析定位,對文化與空間的交織性問題深入思考,調查出荊溪村之爛柯山與圍棋有著緊密的關系,村落的平面布局規劃便以棋理作設計指導理念,不但注意景觀空間的視覺美學效果,更強調空間與當地鄉土文化的結合,做到鄉村旅游空間“形”與“意”的交融統一,為游客提供了特色的游憩多元化空間,提高了鄉村旅游景觀的文化吸引力。(如圖1)
2.2 協調鄉村空間關系 浙江金華磐安白山村旅游規劃注意村民生活空間與游客游覽空間之間的關系,在保留鄉村本土性的前提下,把以進行旅游開發為背景的鄉村空間資源綜合納入鄉村旅游要素中,規劃提出魚骨狀式的聚落組團結構(如圖2),在更高層次上將鄉村建設與旅游開發結合起來,構建以鄉村為中心,多層次整體化的鄉村空間結構[2]。此外,蘭溪市的諸葛村休閑農業帶規劃的主旨就是利用古村落建筑保護核心區—休閑農業旅游區—外圍景觀生態恢復區的圈層結構來保護逐漸消失的古村落景觀空間的同時強化它的旅游空間功能。
3 景觀品質層面
3.1 鄉村意象規劃 鄉村意象是吸引、滿足游客參與鄉村旅游活動的根本,它是鄉村景觀資源品質高層次的有力體現,同時也是鄉村旅游景觀的“靈魂”。圍棋文化是衢州市石室鄉荊溪鄉村旅游的靈魂,是重要的旅游資源,荊溪旅游村的規劃設計就以圍棋為設計元素,將鄉村景觀展示與圍棋文化旅游完美結合,在游客腦海中形成了鮮明的鄉村景觀意象。
3.2 特色營造 特色是鄉村旅游景觀最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基本品質,也是鄉村旅游景觀建設與形象塑造的核心內容。蘭溪市的諸葛古村觀光農業園以農業景觀、農業產品和生產過程為主題的山水田園休閑環境成為了當地旅游景觀的特色之處。衢州市石室鄉荊溪村也以古塘八卦田營造出了爛柯山腳下一大特色旅游景點。
3.3 文化傳承 文化是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靈魂、是歷史研究的寶貴資源。鄉土文化協調自然與人、人與人的關系以及民族和文化認同感,能夠維持社會穩定,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文化也是鄉村旅游景觀的內在品質,在鄉村旅游景觀建設中,很多旅游區都通過有機更新的鄉村景觀營造方法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功能需求互動,形成高品質文化景觀特色的鄉村游憩地。
3.4 建筑形象改造 為了發展旅游,促進鄉村生活環境、村容村貌的改善,浙江省一些鄉村旅游區對民居建筑形象作了整體改造。以傳統浙江民居的建筑風格為改造范例,對原來雜亂、陳舊的農家宅院外立面進行了鄉土化的整修。雖然是簡單的布景式處理,但與鄉村恬靜的居住氛圍相協調,符合當前人們的懷舊心理,最重要的是,這樣的改造使鄉村旅游區的整體形象得到統一,是改善景區形象的經濟有效之法。
參考文獻
[1]張建國.基于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的休閑農業規劃研究——以諸葛村休閑農業帶規劃為例[J].湖北農業科學,2011(09).
[2]馬靈燕,賀勇,郎大志.基于空間資源化視角下的鄉村規劃設計探索[J].建筑與文化,2012(04).
[3]俞益武,張建國,朱銓,等.休閑觀光農業園區的規劃與開發[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
[4]孫一卉,張建國,毛縯韜.魚文化在鄉村休閑餐飲中應用的實踐探索—以衢州市柯城區石室鄉魚樂山莊為例[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06):152-153.
[5]張建國,俞益武,蔡碧凡.海外休閑觀光農業產業發展經驗對浙江的啟示[J].中國農學通報,2006,22(11):516-519.
(責編:吳祚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