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改攻克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
近期改革進展
深改元年賽程過半,改革政府預算、看緊國家“錢袋子”,加大幫扶小微企業、讓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充分涌流,改革招考制度、促進公平科學——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繼續在一個個攻破,蹄疾步穩,深入推進。
國務院常務會議
推進“三個強化”:一是強化預算約束,杜絕“賬外賬”;二是強化預算公開;三是強化國庫資金管理,喚醒沉睡資金,提高結轉使用效率。
開展“兩項行動”:清理整頓“小金庫”,取締“私房錢”,堵塞“跑冒滴漏”;整頓“亂收費”,尤其要看住亂伸的“手”。
做到“兩個規范”:規范稅收征管和非稅收入管理,規范地方政府性債務,切實防范風險。
一是清理不必要審批,降門檻、除障礙。
二是擴大暫免征稅范圍。
三是加大融資支持,推動民資依法設立中小銀行等金融機構取得實質性進展。
四是對社保、培訓等加大財政支持。
五是加大對小微企業創業基地的支持。
六是加大服務小微企業的信息系統建設。
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
高考命題增強基礎性、綜合性,加強國家教育考試機構、國家題庫和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建設;
高考語、數、外科目不變、分值不變,不分文理科,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計入總成績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由考生在思政、史、地、物、化、生中自主選擇;
探索試行普、職、成高校學分轉換,實現多種學習渠道、學習方式、學習過程的相互銜接,構建人才成長“立交橋”。2015年出臺學分互認和轉換意見。
人社部
檢查范圍:各級人社部門、事業單位主管部門和所有事業單位,重點是尚未開展公開招聘,或公開招聘不規范,特別是發生過違紀違規進人問題、群眾意見比較多的縣級事業單位。
建立清單式、目錄式職業資格管理方式,納入目錄的職業資格開展相關認證活動;修訂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健全統一的國家職業資格制度體系,實現依法管理。
教育部等三部門印發《關于推進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意見》
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校長、副校長在同一所學校連續任滿兩屆后,原則上應交流;城鎮校、優質校每學年教師交流輪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條件者的10%,其中骨干教師不低于20%。
全面推進義教教師“縣管校聘”,加強縣(區)域內的統籌管理。
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印發《關于下達2014年退耕還林還草年度任務的通知》
新一輪退耕還林中央補助分三次下達,第一年每畝800元、第三年300元、第五年400元;還草分兩次下達,第一年每畝500元、第三年300元。
國家發改委發布《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
在西部地區12省生產經營的各類企業,享受項目準入、稅收、信貸、土地等方面的優惠和支持政策。其中外商投資企業按照《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和《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執行。
《陜西新型城鎮化規劃》發布
一個核心:以大西安為核心;
兩軸:以隴海鐵路和連霍高速沿線為橫軸,以包茂高速沿線為縱軸;
兩帶:以陜北長城沿線、陜南十天高速沿線為兩帶;
三走廊:以京昆、福銀、滬陜高速沿線為三條走廊;
四極:寶雞、榆林、漢中、渭南建設百萬人口大城市。
我省深改元年改革進程
省政府各部門“三定”,共調整職能327項,精簡內設機構57個、編制632名;減少行政審批事項335項,占比31.72%。
出臺《進一步加強和規范“三公”經費及會議費管理的通知》和省級機關差旅費、會議費等管理辦法。
出臺《關于省屬企業實施分類管理的意見》,按競爭類、功能類、公益類3類完成36家省屬企業分類;出臺《關于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重點項目建設的通知》,選擇39個重點項目向社會資本開放;
印發《陜西省創新型省份建設工作方案》及《創新型縣(市區)建設方案》《關于促進科技園區和創新平臺發展的意見》等;確定17個首批創新型縣試點;
建立大氣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西安、寶雞等市試點大氣污染“網格化”監管。
西安市
推進注冊資本登記改革,市場主體顯著增長。上半年,全市新增市場主體48632戶,較去年同期增長52.15%。通過股權出質、動產抵押、商標權質押登記,幫助企業融資182.52億元。
深化國庫集中支付和公務卡改革。到5月底,市本級所有預算單位已全部納入國庫集中支付和公務卡管理,區縣已推進至鎮(街)。
(本刊記者 計科憲 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