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
全面推進標準化戰略
省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
《陜西省標準化條例》從今年10月1日起施行。這對于我省加快建立完善標準化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等都有著重要作用:
拓寬了地方標準制定范圍。標準化已經滲透到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標準化的具體內容也由最初的生產領域操作規程,延伸轉化為服務領域的行為規范。《標準化法》和《實施條例》規定的標準制定范圍主要在工業產品、工程建設和環境保護三個方面。《條例》從我省標準化工作的開展情況和實際需要出發,擴大了適用范圍,增加了農業、服務業、能源等標準的規定,為全面提升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效益提供了主要的法律依據。
明確了標準制定程序。《條例》分別從分類、起草、審批流程以及備案方式等方面對標準的制定程序予以規范,鼓勵企業制定更高的企業標準,對企業標準的備案期限、主管部門、備案類別、法律責任等都做了細化規定,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同時《條例》賦予地方政府制定工業產品地方標準的法律地位,規定“新興產業、區域特色產業或者產業聚集的產品,沒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者地方標準的,省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制定關于該產品標準化的指導性技術文件,企業可以將其轉化為企業產品標準”。
建立標準化激勵獎勵機制。《條例》規定,對制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標準,以及實施標準化取得顯著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單位和個人,各級政府給予表彰和獎勵。針對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國外先進標準,《條例》明確規定“申請財政資金扶持的技術項目,應當采用國外先進標準或者國際標準。采用國外先進標準或者國際標準的企業產品,參評省級科技計劃、省名牌產品時,在同等條件下給予優先考慮”。
細化了標準實施方式。針對不同領域和屬性的標準實施,《條例》分別進行了細化規定。例如《條例》提出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對可以通過技術措施管理的公共事務應當制定標準,運用標準實施宏觀調控、市場準入和行政監管”,為更好地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條例》還分別從農業、服務業、公共信息標志等方面確立了不同的標準實施方式,對標準實施過程中相關問題的報告方式、企業無標準生產的情況以及與之相對應的法律責任都做了詳細規定,增強了《條例》的可操作性。
按照法律規定,省人大常委會在《條例》實施一年之后,將對《條例》實施情況進行立法后評估。全省各級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社會組織和個人都應當認真執行《條例》,確保法規的有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