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探討美術類專業理論課程相關性與連續性建設,本文重新審視了高校美術類理論課程的教學現狀。
關鍵詞:課程相關性;專業理論課
考察當前我國各高校對于美術專業的理論課教學,大致涉及到了如下幾種課程:《藝術學概論》、《藝術傳播學》、《藝術心理學》、《藝術民俗學》、《美學原理》、《設計方法學》、《現代設計美學》、《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工藝美術史》、《中國設計史》、《外國設計史》、《中國畫論》、《構圖色彩理論》、《透視解剖》、《中外名作賞析》、《中外古典園林藝術賞析》等等。這些課程可以大致分為公共基礎理論課程、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專業技法理論課程三大類。
美術專業的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因為專業方向不同而分別設置,我國各專業院校對本類課程的開設雖不盡相同,但美術類專業的學生如果不了解美術史,一切都無從學起,因此各專業院校大都將各專業的中外史論課程設置為基礎的必修課程。比如美術學專業一般都以培養美術教師和專職美術工作者為主要目標,因此《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的開設對于美術學專業的學生而言也是必須的。視覺傳達和環境設計等專業一般會根據本院系特點來開設美術史類課程或工藝美術史論、設計史論課程。《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工藝美術史》一般設置為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必修專業課程。雖然多數開設了設計相關專業的院校會選擇工藝美術史論知識的講授,但也有部分高校選擇設計史論知識。比如《中外藝術設計史》、《現代設計史》。而《設計方法學》、《現代設計美學》、《中外名作賞析》、《中外古典園林藝術賞析》《設計原理》、《設計美學導論》、等課程一般設置為高年級的選修課程作為補充。
專業技法理論課程因各院校的專業方向設置不同,因而有較大的差別。一般來講,都會開設關于構圖、色彩及解剖等技法的基礎理論課程。比如:《構圖色彩理論》、《透視解剖》等。
此外,針對學生個體專業發展的不同,各美術類院校開設了一些方向性很強的專業技法課程供學生選修。以國畫方向為例,一般都會講授《中國畫論》。這些課程難度較大,一般安排在高年級講授。此外,有一部分課程在設置時將理論和實踐融合在一起。比如:《草書藝術》,是書法專業的必修課。
隨著大學教育的普及化,近幾年來美術類本科生的數量飛速增長。在我們的學生中,有一部分是對藝術專業非常喜歡和熱愛。他們大多數從小受到一定藝術環境的影響和熏陶,對專業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在專業技法的學習上肯下功夫,能吃苦。因而對理論課程的學習不夠重視,學習時間分配較少。另外,美術類學生在高考前,從定下方向時,就很重視技法課程而輕視文化課程。因為長久以來,他們入學的文化分數線比文科理科分數線低,他們自己對文化課的學習既缺少時間也缺乏動力。在我們的學生中,甚至有一部分是因為文化分數達不到文科理科的分數線,為了考上大學,突擊一年學習了美術基礎技法。因而,應當承認,我們美術類的本科生們大多數文化素養較薄弱,這是令人無可奈何不能回避的現實問題。
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之后,教育部明確要求高校培養高素質、厚基礎的專門人才,在教學過程中把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有機結合。在高等美術教育界,也早有一些呼吁加強美術理論課程學習的呼聲,在一些歷史悠久、學術積淀豐厚的美術院校,基礎理論課程的定位相對明確。如中國美術學院在美術學學科中建立了“人型”的學科鏈狀結構:以藝術史論系為心臟,以中國書畫專業為頭腦,以油畫、版畫專業為兩臂,以綜合藝術為軀干,以雕塑、新媒體為雙腿,形成理論與實踐相通、傳統與當下互動、專業化與綜合化并行的整體互動的結構鏈。在這“人型”的學科鏈狀結構中,藝術史論課處于核心地位,對受教者進行人文精神品質的綜培養,確保培養的畢業生不僅僅是單純的“繪畫機器”和“設計機器”,而是既掌握藝術技能,又會通藝理的創作者和思想者。
部分院校盲目追求“與市場接軌”,把高等美術教育職業培訓化、媚俗化,加上理論課程的收益不明顯,所以很多高等院校美術類專業的美術理論課程課時明顯偏少。這進一步增加了美術類理論課的授課難度。在課時過少的客觀環境下,授課老師為了在極其有限的課時里完成教學任務,只能是盡量一再壓縮教學內容,講授完一般史實后,就只有現象的羅列、美術常識及基本理論的講解。我們的理論課程教學雖然也采用了先進的教學輔助設備和方法,但學生學到的除了一些美術家的姓名、生平、幾件代表作品之外,就是一些美術的原理和概念化的語言,對美術家的作品的鑒賞也基本是人云亦云的狀態。更無奈的是,除此之外,授課老師還要顧全到整個課程的完整性,這樣一來就不可能將每一個知識點講授詳盡。在理論課程的內容設置出現了不得已的簡化和泛化之后,學生感覺像是走馬觀花。這對于人文基礎本來就薄弱的他們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這樣的教學現狀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學生自覺學習的意識、學生獨立發現、探索問題的能力都在緊仄的課時里不可能得到加強。對于學生而言,這樣狼吞虎咽下的理論知識太難以消化,既不能他們的提高人文素養,更不可能讓學生學會運用理論指導具體創作。
在各類美術院校中,少有專門的理論教研室。美術類的理論課程一般多由專業技法課程老師兼任。然而每個老師的情況不同,有的老師專業技法教學很好,有的老師對專業理論的研究比專業技法好;在課程安排上,首先應該根據教師個人的興趣、特長自我選擇,而不是讓專業技法弱的教師改教理論。畢竟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擔任美術類理論課教學的教師更應該要有深刻的思想和思辯能力、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這樣的教師才能在教學過程中避免將美術理論論課變成美術常識課,把藝術批評變成唯權威是尊的歌功頌德,甚至完全以個人喜好來進行藝術評價。誠然,在高等院校各美術院系強調理論師資人員結構的專業化,目前顯得有點強人所難,但理論教師隊伍的優化組織顯然是非常必要的。否則將使得美術類理論課程的教學更加舉步維艱,使得美術學科畸形發展。
在理論課老師們一盤散沙、“各自為政”的情況下,各個美術類專業的理論課程教學缺乏整體的宏觀把握,也就不可能具有系統性。整體來看,不同教師擔任的各門理論課程講述內容出現重復的情況是客觀存在的問題。此外,在課程內容上缺乏銜接,必然導致一些重要的美術類學生理應掌握的基本知識的教學出現明顯遺漏。顯然,這些都是通過對理論課程有效的組織來可以避免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唐長安:中國水彩畫教學體系的建構[D]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
[2]王大根:美術教學論[M],上海市: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 2000.
[3]高明:美術教學論[M] 西安市: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
作者簡介:羅春蕾(1982-),女,荊州,長江大學講師,碩士,主要研究藝術學、美術史論。
基金項目:長江大學校級項目,項目名稱:美術類專業理論課程相關性研究及課程連續性建設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 JY2011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