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勤秋
隨著教學實踐的增加和教學理論的不斷發展,教學我們不能夠墨守成規,要取長補短、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最終使我們的教學能夠適應新時期學生的學習特點,而不是讓學生適應我們的教學方式,完成學習任務。
提高課堂的講課效率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吃“透”教材、結合課程標準靈活地取舍,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
若要吃透教材就必須深入分析教材,對教材的掌握要達到融會貫通和運用自如。在分析教材的過程中,重視概念的理解和地理原理中概念的聯系——地理概念是地理事物本質特征的描述,地理原理一般都是由一個個的概念聯系而成。比如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布相關的三圈環流的原理就是由地球上的熱量分布、氣壓分布、空氣運動、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等一系列的概念組成,所以吃透教材先從吃透概念做起。在分析教材時,也應該重視知識點的內在聯系,而重點、難點能夠透徹理解,對掌握地理知識、形成地理思維具有很大的幫助作用。重點、難點知識的講解要深入、突出,但并不是簡單的重復,應是先對重點、難點進行剖析,一層層突破,一步步設計問題,直到學生理解。例如在講南亞季風的時候, 分別展示出這樣三個問題:南亞夏季風的形成原因,南亞冬季風的形成原因,南亞季風的形成原因。三個問題是層層深入的問題,隨著問題不斷的被解答,南亞季風的形成原因也就逐步的深入人心了,同時也有利于培養空間地理思維能力。 在分析教材時,還應該結合課程標準分析傳授哪些知識,相應地培養哪些能力,從而使教學目的符合學生實際情況。
二、辨證地看待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例如:在講授課中,教師的“導”就是直接通過教學語言把知識內容表述出來,但教學語言要具有啟發性同時注意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在復習課中,學生的課堂活動要比講授課中多,但仍是在教師的指導和輔導下完成的。隨著教學的不斷進步,學生在課堂中的自主活動不斷增加,但仍然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前進。比如小組討論問題的學習形式,在重點、難點問題分小組討論時,教師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供學生討論,最后由學生討論形成正確結論。在小組討論中“設計的問題”就是教師“導”的體現,而且問題的設計還體現著教師的教學智慧。
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開發學生的智力,進行思維訓練,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不是自發產生的、也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教師創建的課堂情境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習主體地位的確立需要具備以下三個方面的要素:明確地理學習的目的和學習目標、對地理科目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掌握了地理學習相應的學習方法。這三個方面的要素都需要教師在創設的課堂情境中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培養。每節課上課時都應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這可以通過課前學習目標展示的方式做到,由學生自己提取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關于本節課的知識點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位置及作用和教學目的(需要形成對自然和社會、人文的觀念)則需要教師不斷的闡明,引導學生自己去認識、去體會。地理學習興趣的培養,則要通過教師及時了解并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碰到的疑難問題;提高教師教學語言的張力,用生動豐富的課堂內容吸引學生;運用直觀的示意圖或圖表來解釋地理原理,比教學語言更容易產生興趣;組織地理學習小組組織地理活動,例如用地理視角觀察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等等。通過這些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對于課堂內容的處理上應該追求藝術性,使課堂內容成為一個有效的整體
在“基于課程標準的目標、評價、教學一致性研究”中提到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分別當作獨立的單項教學目標,割裂三維關系、空泛羅列概念,忽略了三維目標是從不同視角對“學生的學習”這個整體目標的描述。能夠把各個單項的教學目標有效的融合到課堂教學中,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我認為對課堂內容的處理要有藝術性,需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的統一: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的和諧統一、教學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統一、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統一。
例如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時,加入個人感情的一些話:“港、澳就在附近,我們過去被迫割讓領土是我們曾經的痛,但是現在我們的珠三角在發展過程中卻出現了污水、廢氣、垃圾、酸雨等突出的環境問題,原來的青山綠水變成了垃圾場、廢水池,大好河山在我們手里變壞,這也是我們當今的痛。”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也樹立了正確的人地關系的觀點。佛法中突然領悟某事物的真諦叫“頓悟”,在地理課堂中學生也要有所“頓悟”,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巧妙地設置問題讓學生領悟地理問題的真諦,使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所以地理知識不是“灌”給學生的,而應是學生自己“悟”到的,在“悟”的過程中學到了知識而且提高了能力,即達到獲取知識與獲取能力的統一。
四、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還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采用小步子快節奏的策略,讓學生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
在課堂中注意知識點展示的直觀性,例如在講課的過程中一些教具(如教學掛圖、地球儀、圖片和統計圖表等)的使用可以增加知識的直觀性。學生對直觀性的地理知識容易感知,并且能夠對知識形成初步的感性認識。所以即使在講述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時,多列舉地理事物加以印證,增加知識的直觀性,及時獲得對知識正確的感性認識。若要具備深層次的地理感知(形成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就要使學生在學習中自覺建立起空間概念,因為地理事物存在于一定空間,地理現象的發生、發展、變化也離不開空間和時間,所以空間概念的形成是空間地理思維的基礎。具備了空間地理思維能力就可以把知識點之間內在聯系通過分析地理要素在頭腦中動態的演繹出來,從而達到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和意義識記。通過這種方式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識記可以更加牢固和深刻,并且不容易遺忘。
以上四個方面是在有效教學培訓及教學實踐中總結的一些教學想法和反思,通過不斷的總結有效的教學經驗,提高認識,使我們能夠勝任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教學任務。